APP下载

《易经》中的有限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3-08-15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有限性易经能动性

赵 异

(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延边 133000)

在《易经》中,人不是叔本华的“绝对意志”,也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处于天地人三才之中的有限性存在者。有限性是人的存在的事实,但在改变世界的劳动、斗争、协商中,人却又能够追求无限性、追求自由,在天地间幸福地生活。

一、《易经》中人的有限性思想及其局限性

(一)《易经》中人的有限性表现

在《易经》中,人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中、时代与人的关系中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1.天人关系中人的有限性。在《易经》中,一副完整的卦是由六爻构成的,而六爻其实又是由天地人三才等三个必要环节构成的。《系辞下传》所谓“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说卦传》所谓“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都肯定了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中的一个存在者。《乾》卦《象传》“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等论断,更明确指出了人和万物在大自然中、在天下生生不息。人是有限的存在者,其生息必然存有靠天生养,受制于天地自然的有限性一面。开展生命活动的人,无法摆脱天对人的制约,人应有顺应天地规律的一面。

2.时代与人关系中人的有限性。《易经》主张人应该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生存。《随》卦所谓“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艮》卦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等,都肯定了人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有限的生命。

3.人与人关系中人的有限性。人是群体中的人,离开人与人的关系人就会遇到凶险。《困》卦初六爻所谓“臀困于株林,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凶]”。说的就是个人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长时间地离群索居,将遇到灾祸。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每个个体都存在依靠他人并受制于人的有限性属性。

由于人必然处于天与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因此,人必然是有限的存在者。

(二)人的有限性存在的原因及人的言行的规范性

为什么人必然处于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呢?《易经》对此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只是主张人处于诸种关系之中,具有有限性;违背这些关系、违背人的有限性的言行,人将会遇到灾祸。据孔子考证,文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就是说,孔子判断,周文王是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分析阴阳之数的规律而演算成卦的。可见《易经》中人的有限性思想是前人生存斗争经验的总结。《易经》把生活经验,把作为生产活动本身的经验活动作为自己思想观点的本源,而不是深究天地之外其他神秘的原因,这种认识方法,大体上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因此,在《易经》中,人处于诸种关系之中,人具有有限性属性,是自身具有明证性的客观实际。人的活动就是处在这诸种关系中的生存活动。

既然人只要生存就无法摆脱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无法摆脱人的有限性这一命运,因此,人要生存得好一些,就必须在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关系中“周旋”。承认人的有限性,从有限性兹一实事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是人们理所应当的选择。

在天人关系上,人就要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不要“目中无天”、乱干、蛮干。《坤》卦所谓“万物资生,乃承天”,讲的就是要顺承天的规律行动。在时代与人的关系上,抽取掉《易经》中的迷信色彩,可以理解为,人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要求。《损》卦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说的就是人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困》卦“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说的就是当人处穷厄之境时所说的话未必能被人家相信,这时不应崇尚言辞。此时,再崇尚言辞,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会使自身处境更加艰难。人是社会性、群体性存在者,因此《易经》主张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同人》卦所谓“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也”,说的就是君子要努力会通天下人的意志。

在言谈举止中,只有承认人的有限性,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各种联系,人才会或转危为安,或亨通发达。

(三)《易经》中的有限性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有限性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天与人、时代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处于此关系中的人的有限性,并为具有此属性的人的言行指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规范。但从哲学史来看,《易经》中的有限性思想仍存在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1.《易经》形而上学地坚持把某一时代的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永恒不变的关系。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存在历史的一以贯之的同一性的同时,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都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天人关系、时代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表达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如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根据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群众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主要不再是阶级关系,而是平等互助的和谐关系。因此,《易经》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断定具有阶级社会特征的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永恒不变的观点具有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2.人的主体性被严重压抑。由于《易经》主张人处于具有阶级社会特征的天人、时代与人和人与人关系之中,且永远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因而,人缺少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人的主体性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也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天尊地卑”的天人、时代与人、人与人关系严重阻碍人的自由的实现。

二、《易经》关于人的有限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批判《易经》有限性思想的局限性、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发掘其中关于人的有限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努力吸收其中的优秀文化因素,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在条件不具备时,“知难而退”,当止则止

《易经》告诉我们,当不具备条件时,我们的行动当止则止,不可蛮干胡来,否则,必然有灾祸。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去做。正如毛泽东同志总结战争中人如何发挥能动性时所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1]。

人是处于各种关系中的被限制的存在者,人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者,有些事情,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确实一时甚至是终生无法做到。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过于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不论具不具备条件,都要努力前进、努力去做而不知适时后退,致使有些时候,面对一些超过我们能力的事情,我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做,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代价过高,甚至是成本高于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我们所处的不发达阶段,由于历史原因,在各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美好的设想一时还不具备办成办好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知难而退”的实事求是的勇气,要有一种“认输”、“服输”的大智慧、大勇气,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人的有限性,果断地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回到现实中来,不要把人设想成神,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朴素但却又容易被人们遗忘的道理。

(二)积极趋向同一性,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这里的同一与统一有不同的含义。同一指的是矛盾双方同一性的方面、环节和意义;与之对立的是事物的差异性方面。统一指的是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整体中。

在《易经》中缺少严格的形式逻辑,因此,在根本点上缺乏对阴阳等喻象同一性意义的开显。即使如东方桥在《易经现代读》中虽然强调“太极与阴阳,是一而非二;阴阳即太极,阴阳为太极所生,太极又为阴阳所合”[2],强调阴阳与太极的一体性,具有不分彼此的紧密关联,但仍然没能明确指出阴即阳,阳即阴,阴即太极,阳即太极,太极即阴,太极即阳等同一性。这种缺乏对阴阳等矛盾同一性意义的开显的对立统一在严格意义上缺乏一种清晰性、通透性,即在根本点上,阴阳等矛盾对立双方“互不相识”。

积极趋向同一性,除一方面加强形式逻辑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在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为每一位公民受教育和就业创造条件,为每一公民合理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每一位公民的主体性,增强社会的同一性,同时也增强人们对这种同一性的意识。

为人处世善待各种关系。个人不是抽象的与世隔绝的原子,人的生存活动必然处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时代等诸种关系之中。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从各自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关系出发,兼顾各方利益。

人的生命活动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具有有限性特征,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人的“绝对自由”的意志。但人只要生存,就无法摆脱这诸种关系,无法摆脱人的有限性。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有限性可以有力地促进人们的事业发展,人生快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人与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平等、互助的和谐劳动关系;人与自然正越来越和谐地相处。这种关系有效地促进人们充分发挥主体性,为社会劳动,保护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正从他人、社会、自然中获得品种、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各种满足。作为每一个个体要心中有他人、有他物。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要加强同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合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要及时向他人、向社会寻求帮助。同时,也要像《益》卦所指出的那样,要多有益于他人。他人有困难时,要力所能及地施惠与人。自己成功时,要想到与人分享,要想到为周围的人带来好处,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与时俱进,实现人生价值

《易经》告诉我们,人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有限的生命。但是,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而实践、劳动具有间接性,人可以通过劳动、思维的间接性追求、实现无限性。

人们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打破自身的有限性链条、追求无限性,“与时偕行”。人是生活在具体的时代中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脱离时代背景地我行我素必然四处碰壁,一事无成。而社会生产方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进退取舍时,必须根据时代背景来决定自己的目标、方法,真正做到“与时偕行”。

人不仅是社会中的人,还是历史中的人,每个人都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中。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应当尊重历史,认真、严肃地继承前人、上一代人留给我们的生产条件、精神产品,从实际出发,批判历史的糟粕,吸取历史的精华,创造幸福的生活;应当认真、严肃地对待未来,从未来视角反思如何活在当下,并通过自己的勤劳为子孙后代多创造幸福条件。

与时俱进、尊重历史与未来,都是将有限的个体放在历史中来思考。历史是整体的历史。历史本身没有目的,但人是有目的的存在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不断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通过劳动、斗争、协商而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断地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地回应人们最初的动机,这不就是自由吗?在追求人类自由、幸福的历史中,人生价值也同时得到实现。

(四)顺应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的含义比较模糊,通常“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文意义。在这里,我们只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自然属性的天,即自然界。

人的生存是离不开自然的;人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息的;《易经》主张人应“承天”,即人应顺承自然而生。人“承天”而生的思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方传统哲学重视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环节的绝对意义。在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西方文明将主体性看作绝对之物提供了生活基础,人类依靠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工业力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过度张扬了人的力量。伴随着工业文明高歌行进的是地球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西方文明难以为继了,以《易经》为源头的中华文明天人和谐的思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的目光,甚至有西方学者断言,只有东方文明才能拯救人类。

《易经》中具有天人和谐思想,这当然与中华文明重视整体思维方式有关,但这同时也表明了它异于西方文明的独特价值,而这种价值却是人类极为需要的东西。西方文明重视分析,并常常将环节绝对化,这种思维方式有清晰性的优点,但却易于迷失方向。这种文明在极深入、极细致地分析、描述某一环节的同时,忘记了该环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东方文明至始至终都昭示着人类来于自然且必将回归自然,人应“承天”而生的道理。《易经》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当下的必然取向。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人类不能生存下去了才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仍然低于《易经》中的“承天”思想,本质上仍是人类中心主义。《易经》中的“承天”思想主张自然是主,人是次,人去顺承自然,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是有限的,人类在自然中的权利也必然是有限的,人类的权利大小是整个自然“规定”的,而非人类自认的、自命的。人类在自然中的权利再大,也是有限,是整个自然界权利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从整体上看,人必须“承天”;尽管人类有智慧,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但是有能力做的事,并不就是有权利做的事。

应当说,在《易经》中,“承天”思想只是肯定了天的主宰意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充分肯定“承天”这一大前提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在自然条件“许可”的状态下,人应根据自然“赋予”的权利,追求人类的自由、幸福。即从大的范围看,人顺承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小的范围看,人在劳动中,在合理地改变自然的活动中,不断满足自身需求,不断提升自由的水平,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对象化。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多、资源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粗放式、不科学的发展已不可持续。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面对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严重退化的形势,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

因此,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则下,从事各种生产实践活动,处理好保护自然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人们在天地之间,自由地、随性地生着、活着,应该追求孔子所赞叹的那种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殊途同归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向往的生活也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五)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追求人类自由幸福

《易经》在充分肯定人的有限性、肯定人永远生存于“天尊地卑”秩序中因而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又极力劝诫人们要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乾》卦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讲的就是要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一方面压抑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并不矛盾,二者统一于“天尊地卑”的牢固关系中,因而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能动性,压抑人的主体性才是其主要色彩。反思这种思想,我们要强调两点:其一,在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时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合乎自然条件、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其二,《易经》中主张的主观能动性仍是一种知性思维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即这种能动性只是人的一种有限手段,其终极目的、终极关怀只是尊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追求自由、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历史必然,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必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一个环节是努力工作,努力为社会多创造劳动产品;下一个环节是社会要创造合理的劳动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劳动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对象化,是消灭了劳动的异化的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当今时代,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实现自由为目的。

(六)努力树立宽容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易经》告诉我们,人是生活在诸种关系之中的存在者。因此,人不可能唯我独尊,不可能消灭自我以外一切其“非我”而独存,人必然地生活在与他人、他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当对那些合法、合乎道德的他人、他物多多包容、多多宽容,与之友好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努力达到《坤》卦所倡导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想境界。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2.

[2]东方桥.易经现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猜你喜欢

有限性易经能动性
《易经·序卦》探微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浅析人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浅谈学术自由的合理性及其有限性
《易经》里的《天演论》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