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活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促进
2013-08-15季亚兵
■文/季亚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看学生的思维结果,也要看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可以由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路看出来,也可以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思维的转换看出来。而这些过程性的表现,在数学思维中往往被称之为思维品质。如何通过数学活动来促进初中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呢?
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急不得,快不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切身的体会。如果说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容量,可这样的灌输难以让学生真正形成能力,更遑论思维品质的提升了。所以,我们强调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例析一:“三角形”的学习。
在三角形知识中,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首先必须让学生真正认识三角形的“外角”。那如何让三角形的外角呈现在学生面前呢?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的是在黑板画出一个三角形,并且使其底边向右延长,这样学生见到的除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之外,还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外角”(当然,这个时候学生大多是说不出外角的名称的)。用这种思路作为引入,学生在获得外角概念时就是种被动的接受,思维品质就难以得到提升。结合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来本着比较与生成的教学思路,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
活动之始,笔者先给学生呈现一个教师用的三角板,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一简单的一问一答,可以帮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三角形表象,进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步,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任务,即到厨房中去寻找三角形,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由于生活经验可以支撑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之一就有类似于用三根筷子扎起来,用来蒸食物的三角架(具体图略)。此时在学生思维中仍然是三角形的三角架,被笔者当成分析的对象。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这是一个真正的三角形吗?它与普通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一个真正的三角形有几个角?这个三角架有几个角?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之下,三角形外角的概念自然生成。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生活中的三角架抽象成用于建立三角形外角的教学素材,显然这是一个数学活动,而学生也在抽象的过程中,建立了外角的概念,从而完成了一次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析二:“分式的判断”学习。
分式的判断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但在分式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却是一大难点。什么样的式子才是真正的分式,是学生易错、教师易烦的一个知识点。而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分式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分式的认识不够彻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过思考后,结合教材(苏教版)上的游戏,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首先,设计好x、y、+、-、×以及分数线等六张卡片(也可以多一两张“-”的图片,以用作负号),另准备了从1至9九张卡片。前面几张卡片给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后九张卡片给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得到一些分式或整式;第三步,在学生得到一些真的分式和看起来像分式但实际上是整式的式子之后,学生会自然地产生参与的乐趣。在这样的兴趣驱动之下,我们得到的是思维驱动的活动。
事实上,学生对这样充满数学味道的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在看到诸如此类的式子形成过程时,他们就已经在头脑中进行判断,而判断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甄别的过程,如果对判断是不是分式的依据不清楚,他们还会自发地与别人讨论——这种自发的讨论要比教师命令下的讨论有价值得多。我们认为,分析、甄别、讨论、判断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也在此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