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3-08-15郝帮华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熏陶语感语文课程

■文/郝帮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包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对此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类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崇高的情感。这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二、奠定审美基础,熏陶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教材中很多精彩的段落、语句都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人文素养熏陶,其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节奏明快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拟,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等,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往往也是课文阅读中情理意趣所在。而对于经典语句,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引导学生去反复揣摩,诵读乃至记忆,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章语句中的人文内涵,不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正确运用阅读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审美教育。

三、关注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的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受到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进行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同,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四、促进阅读语感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已认识到,诵读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十分重要。

五、丰富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课外自修是提高和丰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更多的课堂知识要在课外消化,更多的教育思想要和社会对照,更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要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共同培养。那么如何进行课外自修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许多教师总是出于好心,喜欢给孩子们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作业要布置,但是,朗读和背诵的作业比字、句、词的练习更重要。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内涵,主人公在文章中的行为是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完成的,并查阅大量的工具书、收集相关资料,把文章理通顺,才能阅读出真正的效果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人文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六、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熏陶语感语文课程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此熏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