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全球问题研究①
2013-08-15丁一
丁 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一、全球问题的内涵
“全球问题”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人类社会面临诸如能源枯竭、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制约全球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不同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目前尚未有统一概念。恩格斯指出:我们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世界上最早提出全球问题概念的罗马俱乐部把全球问题又称为“人类困境研究”[1]4,致力于研究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问题研究。意大利著名社会活动家、企业家A.佩切伊用列举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了全球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他强调人口增长、社会不公平、贫困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能源危机、保护主义、城市化、犯罪、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足等是罗马俱乐部所说的“全球问题”。此后,A.佩切伊又将全球问题概括为“衰退的十点表现”:军备竞赛和战争威胁、人口爆炸、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赤贫和绝望之中、生物圈的破坏、世界性经济危机、社会弊病、无计划的发展科技、僵硬老化的制度、东西方对峙以及思想和政治领导层失职[2]41-43。D.米都斯在A.佩切伊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全球问题的五大参数:世界人口问题、工业增长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粮食供应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美国科学发展促进协会从影响角度定义:“全球问题系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各国或者是全球问题尖锐化的主体(损失的根源),或是损失的客体,抑或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3]59S.蔡斯从解决全球问题的途径角度指出:“全球问题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4]385G.布朗从原因角度指出全球问题产生于各种错综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影响,它除了包括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等被认同的问题外,还包括“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以及核威胁两个问题。苏联学者从社会内容的角度指出全球问题是涉及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中国学者对全球问题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评价,他们从产生背景、特征、性质、规模、解决方式等方面研究定义了全球问题,认为全球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联,受到科技革命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影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协同解决。
从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问题的定义可以看出,全球问题包括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核威胁等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严峻性、紧迫性、挑战性等特征,目前正朝着日益严重、尖锐的趋势发展,并且人类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控制其发展趋势。概括地讲,可以从不同国家间关系的调整问题、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协调和优化问题以及个人和整个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三个角度了解和研究。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
(一)有关当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之间关系的观点述评
全球问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后,迅速成为理论界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门的组织研究这一问题。关于当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的关系问题,目前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悲观派观点的介绍。悲观派又被称为技术悲观主义或反技术主义,认为人类过分强调科技的作用,忽略了社会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全球问题”。这一流派的支派主要有:第一,认为人口爆炸会带来人类灾难的马尔萨斯主义,以《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零增长”理论为代表;第二,认为工业发展应让位于“适度增长”或“有机增长”的慎重悲观主义;第三,研究技术进步的人为后果和人口增长动态的“生态至上主义”流派,以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所”为代表;第四,考察文化、宗教等道德观的发展与全球问题关系的“文明生存主义”流派,以纽约国际世界秩序研究所为代表。在具体问题的阐述上,E.斯柯尔尼科夫在《国际技术使命》中指出新技术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埃利希在《人口、资源、环境》中预测公元2500年之前,地球上的大多数金属资源将会耗尽;喻传赞在《人类的因境》中指出工业废水排入河流,污染水体,破坏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了人类的疾病。S.佩因在《全球的温室效应无法避免》中指出大气中氟里昂等氯氟烃的增多破坏了同温层的臭氧层,增加了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威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健康。
2.乐观派观点的介绍。乐观派又被成为科学至上学派,认为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乐观派的支派主要有:第一,认为科技的发展会拓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领域,最终带来长期发展的慎重乐观主义;第二,认为资源无限的支持技术增长论;第三,认为全球问题可以在“后工业社会”顺利解决的“后工业社会”流派。在具体观点的论述上,培根致力于通过科技和知识统治自然。笛卡尔提出应当将自然界转变为被征服和被控制的外在客体;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5]229J.L.西蒙提醒人们在预测未来时要充分考虑科技的发展对现实的优化甚至改变作用。还有学者从列举目前科技成果的角度支持科技革命对控制解决全球问题的积极作用,他们提出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节育技术的提高有效缓解了人口问题,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新勘探开采技术提高了资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等论据。
3.对现有观点的评述。从整体上看,不同的观点各不相同又彼此互补。从阶级性质上看,无论是悲观派还是乐观派,他们都建立在资产阶级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根源,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构成威胁的各种挑战视为全球问题,同时又有意无意地把真正的、涉及全球所有国家利益的全球问题忽略,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对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分析方法上看,上述观点都把问题简单化,割裂了科技的发展与世界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单纯分析二者的因果关系或解决途径,忽略了造成世界问题的社会根源。
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导致了全球问题,但是现代科技本身不是全球问题产生和加剧的充分条件。应辩证看待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全球问题视为对全人类的普遍威胁,各对立阶级间有控制和解决它的共同利益的问题。在研究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时,应认识全球问题的实质,辩证看待二者关系,纳入人文、社会因素考虑,将发展科技、人的革命、社会革命三者结合起来。
(二)全球问题的实质
1.世界问题是人类的 ”危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空间,而不是占有和统治自然。因此,如何认识人和自然的动态平衡,如何驾驭并控制科技的发展,如何发挥人的道德素质是认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之一。例如,现代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医学研究、解决粮食问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很多国家也在《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反对人体克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2.世界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影响,产生很多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的危害跨越国界蔓延至全世界。例如,煤炭开采和燃煤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其在冶金、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提高了社会生活质量,但是它又造成了大气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突破世界问题本身,从社会的角度自觉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避免任由其盲目发展导致世界问题。
三、全球问题的根源
(一)未能辩证看待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
科技进步一方面提高了人类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盲目利用科技成果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应客观看待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开辟科学应用的途径,最大程度上限制其消极后果和副作用。
(二)片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过分强调科技进步会忽略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因此,须重新评判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服从、受制于自然规律,始终依赖自然提供的环境来发展科技,优化生存环境。
(三)忽略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全球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同样会带来全球问题。例如H.鲁宾逊在《人口与资源》一书中指出世界自1939年以来消耗的资源量超过了二战前整个人类历史中消耗的资源总量。因此,应通过健全社会制度、完善法律等措施解决全球问题。
四、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途径与前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6]219《未来学研究》中指出在通过发展科技解决旧问题的过程要注意处理科技发展同新旧问题之间的接替问题。西蒙在讲到“短缺”时说:“短缺和技术进步相互影响。”[7]41因此,解决全球问题必须综合考虑,把经济、文化、社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看待。首先要树立“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预测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类行为,充分发展科技的同时通过发展科技控制和解决部分世界问题,尽可能降低科技发展“内耗”;其次要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突破国境限制,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国际舆论也要充分鼓励支持各国政府间、民间以各种形式展开合作。最后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自发、无计划的发展应用科学技术行为为自觉、有计划的行为,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和自觉控制社会生产社会的到来。
[1]王兴成.全球学研究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意]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李少军.当代全球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加]丹尼尔·科尔曼.生态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德]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6]肖广岭.《自然辩证法》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7][美]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M].江南,嘉明,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