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洛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13-08-15王新军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商南商洛市商洛

王新军,王 攀,吴 珍

(商洛学院 生物医药工程系,陕西商洛 726000)

商洛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是陕西茶叶的三大产区(安康、汉中、商洛)之一,原生态茶树少有分布,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有计划的引种和建设的茶园[1]。当地茶树生长主要分布在北纬33°左右的商南、山阳、镇安三县,所产的茶叶是中国原生态茶最北方的茶叶[1-2],因茶叶生长期长,成品茶以色绿、耐冲泡、香高、味浓、口感好为特色。近年来,在商洛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商洛茶产业虽然在产量、品牌、品质和规模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茶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商洛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期对推进商洛茶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1 商洛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提出“生态立茶、科技兴茶、旅游活茶、项目强茶”的总体发展思路,要求做大做强茶产业,强力推进茶叶企业及品牌整合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广茶树品种无性化、品质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等新模式,使商洛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1 茶叶产量大幅提升,茶农经济增收显著

目前,商洛市有商南、山阳、镇安和丹凤4个产茶县,在大力推动茶树品种无性化的基础上,积极将国家的农业特种种植补贴政策与茶叶种植结合,并加大市县级的投资力度,使全市茶叶种植迅速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产茶分布在商南、镇安、山阳和丹凤4个县,涉及到29个乡镇、160个村民小组、11982户茶农;茶园面积发展到29.5万亩(其中商南20.1万亩、镇安5.3万亩、山阳3.6万亩、丹凤0.5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4.71万亩(其中商南9.4万亩、镇安3.5万亩、山阳 1.5万亩、丹凤 0.35万亩);茶叶产量2114.2 t(其中商南 1900 t、镇安 121 t、山阳 91 t、丹凤2.2 t);实现产值2.2424亿元,茶农人均收入3810元,促进茶农增收3925万元,人均775.69元,茶业将成为全市茶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1.2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商洛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指导、规范管理”的原则,积极整合、优化、提升茶叶企业及品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现有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整合改造,组建“产加销”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现有茶叶品种和品牌结构,提升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2011年陕西茶叶节上,商洛市获得奖项14个,其中商南选送的“秦岭泉茗”获名优茶金奖,镇安、山阳选送的秦岭绿茶获大宗绿茶金奖。另外,商南泉茗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具有形秀、味鲜、回甜、汤绿、无公害等品质特征,被评为省优产品,获得国家“陆羽杯”奖,“双山”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茶”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商南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并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称号。山阳县天竺系列名优绿茶以色泽翠绿,锋豪显露、汤色绿亮、回味悠长、无公害等特点享誉四方。镇安县象园茶历史悠久,富含锌、硒、氨基酸、茶多酚等微量元素和有益成份,以色香味美、甘鲜醇和、清新自然、质优品佳而著称。

1.3 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目前,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金丝翠芽、清泉毛峰等产品先后多次在茶博会上获得金奖[3]。《秦岭泉茗》标准经省卫生厅批准实施。另外,由于商洛市茶区位于我国原生茶区的最北方,纬度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茶叶生长需要7 d,远远大于南方的3 d,芽叶生长期长,营养成分积累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冲泡、色绿、香高、味浓的特点,特别是水浸出物含量较高(特种茶中高于42%,大宗茶中高于36%)。同时由于气候因素,在采茶期无病虫害发生,不用使用农药,因而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部分产品也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据了解,新发展绿色无公害名优茶园预计将达8万亩。

1.4 茶产业初具雏形,综合利用开始起步

目前,商洛市建成的茶叶初制加工厂达35家,涌现了如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和商南秦东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形成了“基地+龙头+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商洛市还以茶为原料开发了茶瓜籽、茶饮料、茶食品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综合经济效益。

2 商洛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茶叶正在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茶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突出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商洛茶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不能支持商洛茶产业可持续展,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商洛茶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茶叶种植方面,集中体现为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商洛茶叶种植面积已有29.5万亩,但大部分属于群体种,茶园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且茶园管理普遍粗放;另外受地理条件(山坡地)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限制,与相邻地市相比,茶产量较低。

2)茶叶加工方面,突出表现为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对茶叶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商洛市产业加工的龙头企业有8家,但与省内外其他茶叶龙头企业相比综合实力不强。全市茶叶初加工大部分属于半手工制作,机械数量少,且大多数都是传统机械,性能落后;另外多数小型茶叶加工厂生产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加工工艺落后,茶叶品质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使得企业无暇顾及产品开发;多数企业忽视夏秋茶的加工,对粗老茶叶和茶籽的开发不足,茶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3)茶叶经营方面,主要的问题是经营分散,营销网络不健全,境外营销市场需要开拓[4]。商洛市共有茶叶品牌40多个,知名品牌较少。茶叶品牌多而杂[5],各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商标和包装,但产量均较小,难以将某一品牌做大做强,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实现规模效益。另外,商洛茶区当地茶农的市场意识较差,生产经营始终是各自为阵,缺乏有效协作,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商洛境外茶叶市场占有率较低。

4)茶叶创新方面,商洛没有茶叶科研机构,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不能适应商洛茶产业发展需要[6]。商洛产业发展过程中,只强调生产经营,对于科技的投资和科技人才的引进重视不够。目前商洛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受过正规茶叶专业教育的人更少,致使茶叶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茶叶产量和质量,与快速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

5)茶文化提炼、宣传相对滞后。商洛产茶历史较短,资料较少,茶文化的提炼有一定的难度;另外通过整理、编撰民间传说来佐证历史有关资料,拓展商洛茶历史,工作难度较大,造成商洛茶文化提炼和宣传相对滞后。

3 商洛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健全商洛茶产业支撑体系。按照“政策支持体系、茶叶种植体系、茶叶加工体系、茶叶营销体系、茶产业科技支撑体系、茶产业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商洛茶产业体系。

3.1 理顺茶产业管理体系

针对商洛茶产业多头管理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近期按不同职责由市农业局、市供销社管理,中远期将商洛市茶叶办公室独立设置,商南、山阳、镇安、丹凤等县设立对应机构,彻底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商洛市茶叶企业整合方案》,做大做名“秦岭泉茗”品牌。根据国内外茶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商洛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有关要求,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制定第二个《商洛市茶叶五年规划》。

3.2 重视茶叶种植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茶叶种植体系建设,为十二五商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茶叶种植体系建设是商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是茶产业的第一车间,一定要高度重视,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规模化茶园建设:按照大户承包、企业返租倒包等形式,加强茶区土地流转,引导现有茶园使用权向大户有偿流转,为商洛茶叶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

适时考虑沿商南(N33.06°-33.44°)、山阳(N33.522°)、镇安(N33.8°-33.48°)三县适宜地区建设“中国西部秦岭最北端(商洛市)茶叶产业带”,打响“中国秦岭(商洛)最北端茶产区”品牌。

2)无性系良种茶苗选育推广:按照“自选、自繁、自育”的思路选育适宜本地生长、品质优良、产量大、经济效益高的优良茶树品种,在商南建设商洛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大无性系良种茶苗选育推广。

3)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加快低产茶园更新改造,促使传统茶叶生产升级换代、产品创新,改进本地老品种,提高茶叶产量。在已建成的绿色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加快有机茶基地建设,实施有机认证,建设“秦岭泉茗”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示范基地,提升商洛茶叶品质。建设一定数量的外销有机茶基地。

3.3 加速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

加速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实施清洁化生产、延长茶叶产业链,促进茶产品多样化,提高经济效益。在积极推进现有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整合改造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加大投资力度,下决心淘汰落后加工设备,建设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精细加工技术工艺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3.4 完善茶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商洛茶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兴茶工程。健全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茶农种植水平,提高茶叶品质,以科技创新促进商洛茶产业全面现代化。

近年来尽管在市政府的倡导下,组建了一些茶叶研究所和茶叶协会,但缺乏权威性的服务机构为茶农和企业提供可靠优质的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难以满足其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1)为适应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建议商洛市政府应积极发挥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建立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商洛市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连作障碍改良、清洁化加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茶农、茶企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服务,协助茶企业科研开发。

2)与商洛学院联合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茶叶技术人才培养。强化现有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以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推动商洛茶产业发展。

3.5 树立品牌意识

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秦岭泉茗”品牌知名度,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大力培育、扶持一批信誉良好、守法经营、实力雄厚,能够将大市场和基地连结起来的龙头企业,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区发展,形成“有机种植、清洁生产、品牌卓著、科技支撑、现代化营销”的商洛茶产业体系。

3.6 提炼和宣扬茶文化

积极提炼和宣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发茶旅游产业[7],积极发展茶膳健康养生产业,延伸茶叶产业增值链[8-9]。

商洛茶文化的提炼和积淀相对较弱,对茶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商洛市应进一步加大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做好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不断丰富商洛茶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好商洛茶博物馆。举办茶叶论坛,弘扬茶文化,开展生态茶园观光旅游,满足游客赏茶、摘茶、品茶、论茶,享受茶膳健康养生的需求,促进发展茶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1]张英华.浅议商洛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1-3.

[2]段延青.商洛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6(1):66-68.

[3]郭亚锋.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

[4]李天芳.陕南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130-132.

[5]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72-75.

[6]赵云娇,孙 强,陈泰名.西部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4):16-17.

[7]雷 雨,陆邦柱.商南: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现“四连冠”[J].当代陕西,2011(5):53.

[8]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48-49.

[9]龚永新.茶文化产业是这样提出来的——对茶文化产业内涵的揭示[J].广东茶业,2010(3):37-38.

猜你喜欢

商南商洛市商洛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查账(中篇)
查账(中篇)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疫情下的金融担当
——陕西商南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助力复工复产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阅一册《商南人》品一世盛县春秋
商洛水源地生态经济区划分析
商洛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