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突发性事件的本土化报道——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对“H7N9”相关报道为例
2013-08-15林建兰
■林建兰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3年3月31日,上海官方通报称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上海2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引起了社会大面积的恐慌,各地谈“禽”色变。而对于笔者所在城市而言,据福建省卫生厅4月26日通报,福建省确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①突发性事件已在本土发生,是以“堵”为上策,还是做到了公开透明?此时当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福州晚报》和《海峡都市报》在突发性事件爆发初期即从3月31日至4月26日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探讨福州两大都市报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本土化视角的不同表现及其本土化报道的缺失。围的信息,比如自己所在地有没有禽流感病例,市场上的活禽是否安全,自己会不会有感染禽流感的危险,该怎样防范禽流感,等等,而媒体对这些信息的报道有助于公众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2.报道形式本土化,选择符合当地受众阅读习惯的报道形式,立足地域文化,贴近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具体可在字体字号、色彩、图片等方面进行操作,尤其是头版的设计最能够体现不同报纸的风格特征。此外,适当的方言的运用能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 新闻本土化报道的相关概述
(一)本土化与本土化报道
所谓本土化、地方化,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内容上要以报道所在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以强化新闻的地方色彩的形式为辅。②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多媒体的兴起给报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报纸尤其是都市报要谋得发展,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而相对于全国性的大报与网络新闻来说,都市报最大的优点在于良好的独创的地方信息网。都市报要想在受众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就要在本土新闻上下足功夫。本土新闻在地域和心理距离上接近受众,因而它也更容易为受众所重视,而其易懂性与易读性也能吸引受众。
(二)突发性事件中新闻本土化报道的表现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关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③如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型肝炎、2003年的SARS、今年的“H7N9”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以突然的形态进入受众视野,波及范围广,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易引起大面积的恐慌,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媒体对此类新闻及时全面的报道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在较大的程度上安抚受众,防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具体来说,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的本土化视角表现在:
1.内容本土化,即将公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本土信息告知他们。在报道内容上,应突出实用性与指导性,此时除了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外,还需要告诉受众“该怎么做”。受众除了要了解“H7N9”禽流感发生的来龙去脉外,还急需了解自己生活周
3.利益本土化,即选择与本地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具体来说,媒体要做到有关的新闻报道要服务于当地受众,如报道“医食住行”方面的信息。媒体工作人员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既不能瞒报,也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将信息全部告知公众,这时候就有赖于媒体工作人员的信息选择了。利益本土化要求媒体工作人员在信息选择上侧重于报道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内容,除了政府部门的官方信息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也不应忽视。
4.外地新闻本土化,即外地新闻的“地方性”切入,把受众关心的外地重大的新闻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处理,使其在本土“安家落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人员需要关注的是本地受众的信息诉求,而不在于新闻的重大与否、轰动与否。
二、不同都市报之间本土报道的差异化表现
新闻信息的报道与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基本职能,此外,媒体还负有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造成社会极大的恐慌,此时媒体有义务及时全面地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及目前的形势告知公众,正确引导舆论,防止谣言的滋生与扩散。
从对《福州晚报》和《海峡都市报》比较的结果来看,二者在报道内容上差异较小,但在时效性、版面设置与版面风格方面差异比较明显。
(一)在报道内容上,二者的差异不大。从报道的量上看,从3月31日至4月26日期间,《福州晚报》报道的与福建相关的疫情报道有18条,其中有12条是当地的情况报道;《海峡都市报》有关疫情的本土新闻报道仅16条,关于福州市当地情况的报道仅7条。在内容方面,二者的新闻内容以预防性的新闻信息为主,且来源多来自于政府部门的通稿。《海峡都市报》从所得数据来看,在4月15日后,两份报纸都降低了对“H7N9”的本土关注度,即使是全国性的疫情报道,内容所占的版面也较小,而代之以其他突发性事件,如波士顿爆炸案、雅安地震等。
(二)在时效性上,《福州晚报》略胜一筹。从3月31日上海官方通报“H7N9”禽流感病例开始,两份报纸均于4月1日就转载刊登了这一消息。但《福州晚报》是最早进行本土“H7N9”的疫情报道,于4月5日对本土的板蓝根销售情况进行了报道;《海峡都市报》次之,于4月6日转载了来自于《福建日报》的消息。在某种程度上,较早地进行本土新闻的报道,及时给予公众指导性的信息能够起到释压的作用,而且相对来说也能够较快地抢占受众市场。
(三)在版面设置上,《福州晚报》较之于《海峡都市报》来说更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福州晚报》对本土的疫情报道分散于两个版别,《海峡都市报》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分散于五个不同的版别。《海峡都市报》关于疫情的报道较多位于靠前的版面,而《福州晚报》则较多位于靠后的版面。二者的头版多是以全国性的与上海的疫情动态为主,《海峡都市报》关于本土的疫情报道有3条位于头版,《福州晚报》有2条本土疫情的报道位于头版。在报道内容所占的版面上看,《福州晚报》较之于《海峡都市报》来说更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以4月13日为例,两份报纸都刊载了与我省开出预防H7N9中药方的消息,《福州晚报》都以几乎整个版面都是相关内容的报道,而《海峡都市报》虽在头版刊载了这一消息,但在Y01要闻版只给出了1/6的版面。随后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与雅安地震的发生,两份报纸的重要版面让位于如波士顿爆炸案、雅安地震等。
(四)在版面风格上,改版后的《海峡都市报》更能吸引受众。《海峡都市报》与《福州晚报》的消息多采用“豆腐块”的形式,重要的信息标题字号予以加黑加粗,但相比较而言,改版后的《海峡都市报》更能吸引受众,而《福州晚报》的版面则显得呆板、不够鲜活。《海峡都市报》在4月9日进行改版,在版式、报头和字体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改进,风格显得清新,易得受众喜爱。但对于其新增了重视本土新闻的“城事”板块而言,笔者考察了4月9日至4月26日期间的“城事”,仅发现2条有关H7N9禽流感的相关报道,其他的多是当地的民生消息。同样是都市报,改版后的《海峡都市报》在板式风格上明显与《福州晚报》不同,这源于二者的报纸性质与受众市场的定位的差异。《福州晚报》由中共福州市委领导,《海峡都市报》由福建日报社主办,二者虽在某种程度上同属于党报,但在风格上《福州晚报》保有党报的严肃、庄重的特征,而《海峡都市报》历来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与风格特色,自创刊以来已进行了多次的改版。
三、目前本土报道的欠缺
从所得的分析结果来看,两份报纸对H7N9禽流感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疫情动态报道、本土政策宣传、活禽市场的交易情况等方面,而缺乏对本土的医疗措施、公众声音等方面的报道。总的来看,较之以往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来看,在此次的相关报道中,福州两大都市报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及时公布各地疫情,不瞒报漏报,更新发布新增病例与患者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受众的紧张心理。但在本土报道上仍有欠缺。
(一)报道内容同质化
所谓新闻报道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内容层面,典型特点是各媒体报道千篇一律。其二是媒介运营层次,表现为各媒体策划手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缺少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④这里两份都市报的同质化倾向主要在于报道题材和内容上的同质化。对受众来说,当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尤其是危及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相较于政府部门的政策信息的制定与宣传,受众更感兴趣的是政府部门如何将这些政策措施加以落实,使受众实际体验到政策措施的实用性,能够让他们觉得自身的安全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许多媒体一味地宣传政府部门的官方信息,千篇一律。笔者分析了从3月31日至4月26日期间的《福州晚报》和《海峡都市报》中关于本土疫情的报道发现,二者在题材上都倾向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宣传,新闻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通稿,即使是自己报社采访的消息,两份报纸基本上也大同小异,在报道内容上,相类似的报道内容使读者产生“如果遮去报头,其实看哪份报纸都一样”的感觉,报道中的同质化倾向影响了受众接收信息的积极性
(二)民意视角的缺失
新闻媒体对突发性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公众是否满足了自身的信息需求。但往往在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比较专注于政府部门的政策或关于疫情工作的宣传,而忽视了公众的声音。两份报纸对“H7N9”的报道皆以政府方面信息为主,有关医疗专家或者是关于民众疑虑的声音少之又少。如在4月7日的《海峡都市报》的A11海峡新闻版中,以多于一半的版面报道台北H7N9应变医院的情况,却对我们的医院情况报道甚少,几乎都是以政府部门的通知的形式告知受众,而缺少专家对当地医院的具体介绍。在《福州晚报》中,从3月31日至4月26日期间,报道的与福建相关的疫情报道有18条,其中有11条是来自于相关部门的官方消息。
(三)媒体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真实是新闻本质的要求,对于媒体人来说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性要求媒体工作者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但在现实中,一些媒体工作人员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忽视了这点。以《福州晚报》4月4日的头版为例:“患新H1N1流感,一福建人死亡”,而实际情况是一祖籍福建的张某某,近段时间在岳阳经商,发病前曾往湖北武汉出差,在湖南省岳阳市疾控部门不治身亡。新H1N1流感是2012年年底新确认的流感新变种,与“H7N9”禽流感不同。而《福州晚报》把这条放在头版导读的位置,采用“诱导式”的、模糊化的报道误导受众,这样的做法不知是否由于媒体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再如《海峡都市报》在4月6日的Y1今日要闻转载的“我省全力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消息,其中涉及到多个专有名词如“流行病学”、“现场消杀”、“核酸实验室检测”等,在转载过程中并未加以解释,非但没有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还使受众产生疑惑。
(四)新媒体平台未能物尽其用
在两份报纸中,《海峡都市报》设有相关网络报道版面:“今日海都网”与改版后的“@海都全媒体”。从 2013年3月31日至4月26日,笔者仅在4月18日的“@海都全媒体/网抓”发现一条关于“H7N9”的信息:“为防H7N9番茄抛弃了蛋”,网友以诙谐的方式解释学校食堂为防“H7N9”禽流感,食堂所有菜品里的与鸡都有关的都用其他食物代替。网络版面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作为《海峡都市报》的新媒体平台,“@海都全媒体”标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注重独创的本土消息,但在此次如此重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却仅出现一条稍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新媒体平台未能物尽其用。
四、结语
对十年前的SARS的报道,我国媒体集体失声,直到国外媒体报道,波及范围超出了国界。媒体的被动,几乎造成了全国性的大恐慌;今年“H7N9”禽流感的爆发,媒体的公开透明与及时的辟谣成了消除恐慌的最好方法。政府与新闻媒体公布各地疫情,不瞒报漏报,及时发布新增病例与患者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受众的紧张心理。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各地的本土的新闻报道。突发性事件波及范围与影响范围广,具有不可预知性,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为当地媒体,这就要求当地媒体对本地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除此之外还应避免同质化倾向,差异化的报道才能调动受众接收信息的积极性。
注释
①《福建确诊1例H7N9病例37名密切接触者无异常》[EB/OL],中 国 新 闻 网,2013-4-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26/c70731-21298848.html
② 沈勇:《本土化:地市级报媒生存与发展的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 p142 。
③突发性公共事件,百科词条http://baike.so.com/doc/1289943.html
④李克强、罗云羽:《差异就是市场创新才有出路——对新闻同质化竞争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年第8期,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