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及对策
2013-08-15朱丹果
朱丹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
2011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件提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协调良性发展,是河南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三者之中,新型城镇化处于引领地位,而城镇化的引领有赖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区,是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河南在其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中原经济区总体上农业人口多、工业基础弱,城镇化任务比较重。2009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7.7%,比同期全国46.6%平均城镇化率水平低。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原经济区一方面要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10,粮食生产关乎全国粮食安全。地理位置上,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三山环绕,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因此,河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关系全局。在发展阶段,河南又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因此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处于传统农业区域的中原地区,河南实现新型城镇化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体系,其中,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进而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一)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可持续发展要求城镇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和城镇化目标一致,但同时,城镇化进程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城镇化侧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生态建设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当前,城镇化更偏重从人的角度考虑城镇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协调统一,因此在实践中常出现两者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聚集,资源消耗量增大,超出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企业聚集带来的工业污染和人口聚集带来的生活污染对环境造成威胁,制约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互影响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良好的资源环境能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基础。
近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河南城镇化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等原因,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较显著。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城市,也是河南经济基础较好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河南城镇化水平空间结构,说明了河南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建立在资源型的工业化基础上的。[2]河南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但同时人口过亿,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力弱。当前河南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矿产资源后备不足,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在十二五期间,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资源环境矛盾集中,环境约束更加鲜明。
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公理曲线 “诺瑟姆曲线”,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城镇化率为30%以下,城镇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为中期,城镇化率在30%~70%,城镇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市规模在达到90%以后趋于饱和。[3]2009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7.7%,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互制约、影响。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具备一定基础,大量人口聚集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迅速增加,生态破坏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在环境资源容量的约束下,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破坏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相应的生态压力也会迫使城镇化被迫调整减缓。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投入的增加,发展模式的调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逐渐缓和,城镇化又得以快速发展,生态压力又增大,城镇化随之开始新一轮的调整。
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与之前一些研究者通过外显问卷测量得到的结果相一致[37],原因可能在于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相比,家住城市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对不够,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自杀意念.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类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家庭类型大学生内隐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多代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多代家庭类型大学生家庭成员较多,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与支持,因而更加积极乐观.
(三)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障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支持,然而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
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普遍不高。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普遍不高。三门峡较好,平顶山、南阳、新乡、洛阳等一般,商丘、驻马店、信阳为低质量区。出现这种现象一是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到位。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当经济发展与治理环境发生矛盾时,往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其次是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第二,资源环境约束更为明显。河南人口过亿,虽然是矿产资源大省,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由于长期强力开发,后备资源紧缺,使河南省目前主打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很快将无以为继。2005年以来河南省单位GDP能耗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以上,造成的工业污染问题严重,使河南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第三,土地资源约束。人类所有活动离不开土地资源,是否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然而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新型城镇化要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机制,集约化利用土地。
三、破解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性的支撑体系,从观念、体制管理等多方面路径来实现。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即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这也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温家宝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一定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定要与人口的增长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生态承载能力,要求人类对其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恢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通过实施各种制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完善环境资源体制,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通过完善一系列法律政策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需实施环境容量预算制度。环境容量预算是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确定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水平,有利于防止和纠正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现象。根据环境容量预算城镇周边的环境恢复能力和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定位,进而规划城镇发展规模,建成不同类型多层次的城镇规模。
其次,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注重环境经济政策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协调推进,与“三化”协调推进。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尝试把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事业中,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循环经济制度。在污染防治方面,坚持预防为主,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染,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最后,结合河南农业优势,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产业体系,使生态环境建设在发展中得到加强。对于依靠资源开采而发展起来的城镇,要大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转移当地劳动力,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资源保护和环境优化,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减少和化解经济发展及社会人口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走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建立农业生态体系。对于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保护生态环境和蓄积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加强城乡统筹,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大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延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推动城镇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参与机制
公共参与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要求建立以绿色生活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建设机制。由于中原经济区能源密集突出,不可避免带来高污染和高排放问题,因此对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广大居民来讲就是推广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提倡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在社会需要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一大战略内容之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河南省的省情和发展现状都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具有脆弱性,因此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为研究突破口,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
[2]张吉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南区域城镇化水平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温家宝.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发展寄予厚望[N].河南日报,2011-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