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2013-08-15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行政职业专业

聂 飞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471022)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多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该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门专业。然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不够成熟,呈现“粗放”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专业人才过剩的局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相较其他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综合性强,所以就业相对口径较宽,但由于学科知识“广而不专”,可替代性强,造成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做。那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如何发挥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关键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职业能力及其构成

(一)学生职业能力

所谓学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了胜任职位所需要的其他各项条件,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要求等等,它是一种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保障学生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不仅要具备高等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高等专业技能,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手”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需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二)行政管理职业能力构成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要从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立足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结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为目标,增强本专业独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保障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意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多元化的专业知识但又不是泛泛的“大杂烩”,真正成为能在行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私营公司的公共方面等从事管理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应包括:第一,专业能力。适应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包括公文写作能力、工作简报写作能力、社会调研报告写作能力、熟悉政府工作流程以及企业工作流程。第二,基本能力。从事任何行业的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理与自律能力、诚实守信、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第三,关键能力。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核心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行政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必须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等角度重新审视行政管理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力。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能力取向

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它是探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业余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基本依据与前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以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定位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而没有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加以定位,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定位不够明确,相关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师生交往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对于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有什么实际用处,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好,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

因此,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该遵守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不仅应该符合专业发展的特点,更应该重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服务意识以及技能,能够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行政管理学是在跨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其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淡化政治学取向,强化“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取向,培养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人才。

(二)从知识灌输向智能传授转变,突出模块化培养

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适应能力,提供就业竞争力。但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基本原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所占的比例为60%~70%,明显偏大,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而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等,不足20%,明显偏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考核大多以学分、学习成绩为标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越牢靠、越准确,在考试中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培养过程压抑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体化,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无益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行政活动的日益高效,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兼顾专业培养的“专”以及社会需要的“宽”,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宽的适应性,拓宽专业背景。可以采用专业模式化培养,即在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开发若干二级专业小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就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原理、行政法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公共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在专业基础模块之外,根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取向不同,设置不同专业小模块,比如工商行政管理模块、社区管理模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公共关系模块以及城市管理模块等。突破简单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体现“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技能,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特点,适应在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秘、管理以及咨询工作的多重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

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改革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要求知识传授必须与实践结合。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同时自学能力较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是无法提高教学水平,更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但是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教学大纲“上课—考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教学更多地注重规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证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主体分析和解决行政现象与行政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课堂气氛不活跃,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的记忆,缺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行政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依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调查和总结,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换位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行角色换位,不仅可以让老师体会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提升教学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扮演行政管理的角色,以全新的角色来审视行政管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应用技能。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位我要学,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

要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除了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外,必须在教学考核体系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应按照“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变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为发展性考核,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参与科研、实地调查、读书笔记、小论文、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其次,除主干基础课采取闭卷笔试外,其他课程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由各主讲教师确定,教师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阶段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实训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实践实习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很难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很难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松散和放任”管理的状态,以至于在毕业生中出现了“办公软件盲”这样的可笑例子。

职业能力实训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第一,重视校内实训。以实践课程、实验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发现自己、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以《政策科学》为例,针对课程中政策制定与分析单元,可以设置校外调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深入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面谈、问卷、网络调研等方式获取资料,进行论证,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各小组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在调研活动中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重视校外实训。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与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联系,了解其人才需求和岗位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一方面,通过高校与政府机关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方式,增进高校与政府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将学校培养人才和政府储备人力相统一,为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实习提供新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认识政府工作的机会,熟悉行政管理的过程,切身体会真实的政府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接触,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使他们更早地认识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实践教学课堂带入当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让学生真正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复合性以及地方性。

(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教学水平都与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的要求存在差距,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较早的院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较高,但在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行政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还满足不了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一方面,授课教师大部分非行政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大多是在硕士阶段通过跨专业考试考入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同时拥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的教师比较更少;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本专业的教师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匮乏,教师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陈旧的、不合时宜,教学往往隔靴搔痒,不能对症下药。

没有良好而合理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也无法推行。在行政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在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培训、进修等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其次,聘请既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担任部分课程讲授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论证。最后,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到政府及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真正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常教常新”,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永明.比较教育行政[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4]王妙.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5]陈振明,朱仁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东南学术,2005(2).

[6]王乐夫.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0(4).

[7]李春根,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8]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04).

猜你喜欢

行政职业专业
行政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