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同我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之比较
2013-08-15张书丽
张书丽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2)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4年,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简写为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壮爱情故事感人至深,思想内容深刻,受到世界人民追捧,历经数世纪不衰,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据《戏剧研究》记载,《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早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就被翻译传入我国。2007年4月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传入我国台北表演,并于次年进入中国大陆演出,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在我国影响相当深远。笔者经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以及四个知名的凄美动人爱情故事《杜十娘》、《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说》作比较,发现在诸多地方东西方文化竟有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情节惊人相似,主人公都是为情而死,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死来衬托爱情的伟大、崇高、纯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传统观念,追求爱情自由,最后终于失败”[1]236,双双刺胸而死,为情而殉。在中国古典经典爱情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主人公梁山伯“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而死。《孔雀东南飞》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一个“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上吊而死。《孟姜女》主人公孟姜女跳江而死,跟随丈夫范喜良而去。《杜十娘》中主人公杜十娘为爱撒尽财宝,跳江而去。《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愁闷消瘦,一病而殁。《白蛇传》中主人公白素贞虽然没有为情而死,但毅然决然地因爱情而自愿喝下要命的雄黄酒,被压雷锋塔下,也堪为爱情典范。
故事都设置了对追求自由爱情难于跨越的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障碍是深刻的家族世仇,罗密欧被迫离开朱丽叶所在的城市,两人不得见面。《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障碍是焦母。焦母“槌床便大怒”,恶狠狠地要求刘兰芝“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牛郎织女》中牛郎和织女的爱情障碍是王母娘娘,她用金簪在牛郎和织女之间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使两人遥望却无法横越。《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障碍是老和尚法海,法海处处作梗白素贞,并携钵盂永镇白素贞于七级雷峰塔下,不得同许仙见面。《孟姜女》里爱情障碍是秦始皇,《杜十娘》里是孙富,《牡丹亭》里是封建家法。《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是父母的媒妁之言。虽障碍不一,但其本质都是封建思想在作祟。《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露的是资产阶级萌芽早期封建思想尚存余孽,我国以上古典爱情故事暴露的则是封建思想盛行时期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无情桎梏。
故事有着类同的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都诞生在16世纪末,两个面世仅隔三年。都是伟大剧作,“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其共性文化特征。……前者以人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又以基督博爱精神反抗封建仇杀,后者以梦幻真情反抗封建礼教、程朱理学与宗教禁欲,又以佛教来世主义、禅宗哲学、陆王心学反抗封建现实”[2]76。中国其他几个古典爱情故事也都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有着类同的主题,那就是追求爱情自由、崇尚爱情纯真,不畏封建礼教、反抗封建禁欲,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织女、白素贞、孟姜女、杜十娘,敢于冲破封建牢笼、粉碎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为了爱情具有大无畏赴死精神,是封建势力的判逆者。
故事作者有着相同的审美志趣,都基本追求悲中有喜的审美情趣,既表达着对现实生活的愤怒与奋争,又同时表达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幻想的美好愿望。《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情侣双双自刺而死后,情节让人唏嘘,但两个人的殉情换来了具有世仇的两大家族的握手言和,并在城中为他们二人铸了一座金像,两人死得令人悲憾但也觉得死有所值。同样,中国古代的这几个经典爱情故事同样也有着悲中有喜的故事情节。杜丽娘虽因思春而愁闷消瘦,一病而亡,但三年后梦中人柳梦梅掘墓开棺,使其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连理。虽然后来的故事一波三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有情人殉情后也被合葬华山旁,坟旁松柏、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寓意着两人从此可以无所顾忌地双脉相连,双面相望,幸福相伴了。牛郎织女虽被波涛滚滚的天河隔离但每年七月七终可鹊桥相会。白素贞多年后终被两人爱情的结晶儿子救出,夫妻团聚。孟姜女也终于让秦始皇答应了三件事,厚葬了丈夫,虽又跳江而死,但毕竟完成了夙愿。杜十娘虽跳江而死,但死前却痛快淋漓地骂了一通,将负心人的嘴脸彻彻底底地给予了揭露,达到了一吐为快,她虽跳江,但给人的感觉乃心有快感而死,死的悲壮,死得其所。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化为蝴蝶,在人间自由翩跹飞舞。总之,几个经典爱情故事在创作者笔下都让人扼腕兴叹,悲而不绝,让人读后觉得悲而觉醒,悲而奋争。这既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警醒和对时代的一种呼唤,更是作者的内心挣扎,是对当时封建习俗、封建礼教、封建门阀的无情揭露和反抗。
故事都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性格刚韧、不屈不挠的女主人公鲜明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看到罗密欧饮毒自刺死后,也朗声而言:“唉,冤家!你一起喝干了,不留下一滴给我吗?我要吻着你的嘴唇,也许这上面还留着一些毒液,可以让我当作兴奋剂服下而死去。(吻罗密欧)你的嘴唇还是温暖的!啊,好刀子!(攫住罗密欧的匕首)这就是你的鞘子;(以匕首自刺)你插了进去,让我死了吧。”为了爱情,将毒液当成兴奋剂,将自己的胸脯当成情人的刀鞘,这对爱情何等忠贞,为了爱情又何等决绝、何等义无反顾啊。孟姜女不畏艰难千里寻夫,连日恸哭撼天动地。白素贞为救许仙,上天庭盗仙草灵芝,与法海斗法,吃尽苦头。杜十娘知道自己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命运后,刚强而又冷静,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将深藏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痛心要过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幻灭,“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不惜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封建恶势力的反抗,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充分表现出她性格的刚强和坚定。
故事的表现手法都明显体现着“乐观主义悲剧”特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让人从“悲剧”中感受到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的一面。这一点和我国古典爱情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但我国的古典爱情故事却以“科幻视觉描写式”表达手法来描写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中的“双飞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翩跹蝴蝶”,《牡丹亭》中的“起死回生”,《孟姜女》中的“哭倒长城”,《牛郎织女》中的“百鸟在银河上搭鹊桥”等,都是作者用科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体现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
故事的主题都存在着二维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的是爱与恨的主题冲突,是纯洁爱情同世代族仇的冲突,而《牡丹亭》、《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牛郎织女》等有的是情和理的冲突,是纯洁爱情同顽固封建礼教的冲突。作者都是将故事以二维冲突的方式逐步扭结展开,然后以二维冲突达到极致的方式悲怆结束,二维冲突贯串着故事的始末,扣动着欣赏者的心弦。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古典爱情有着诸多的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可否认,由于中西方文化毕竟存在差异,中西方作者的写作思维仍有不同。《牡丹亭》等中国古典爱情故事都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喜结良缘式的大团圆喜剧,即使不能大团圆,也要以化作蝴蝶、鸳鸯、鹊桥等形式创造团圆条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表现为矛盾的不可协调性甚至走向毁灭。这一点,同中外审美标准不同有关,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从众和写意(求虚)心理,求稳、求和、求实、内向、内省。而西方民族具有外向、求实的心理特征,在审美追求上表现为动态的阳刚美和悲壮美。中国古典具有特有的求仕情结,注重宗法礼教,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于人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更关注于启发人性的解放、弘扬人性的美好、肯定人的力量,追求自由和疯狂,爱情超过一切。
[1]张中义,卢永茂.外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孙文霞.《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文化要义比较[J].岱宗学刊,200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