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以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为例

2013-08-15张桂梅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定位

张桂梅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普通地方本科高校与重点高校在资金实力、师资队伍、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而和高职高专等技术类学校在技能培训、实际演练、校企合作、社会需求应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何在扩招带来的人才过剩供给的情况下,对普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定位,实行有序的错位竞争,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突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比较优势,缓解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对普通高校造成的“倒逼压力”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普通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发展的夹缝生存状态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进行了界定,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设立和发展的;1998年以前按照生产行业划分为工业外贸、农业外贸等;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正式统一定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重点高校凭借其雄厚的科研积淀和优良的师资队伍,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都注重培养偏理论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加强了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等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有些院校根据自身学校资源特点,添加了管理学、市场营销、跨国采购等管理理论等课程。虽然各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因为普通高校向重点院校尤其是重点专业外贸大学学习,导致全国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趋同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发展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入世及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在全国的701所本科院校中,384所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而且民办院校、职业院校等也开设和改造国际贸易专业[1]。国际贸易专业的广泛开设,在一定程度形成了综合院校、专业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间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激烈竞争。显然,重点高校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民办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的高技能毕业生因为校企合作开展的相对较好、毕业生工资期望较低等特点,在就业中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普通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处于夹缝生存状态。

二、现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要求与普通高校的特点

1979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被中央和省级国有外贸公司所垄断经营,国家财政负责外贸公司的进出口盈亏。外贸企业不太注重经济效益,对外贸易业务不多而且实行专业对口的国家毕业包分配制度,普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太大市场压力。国际贸易专业侧重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被延至在毕业后工作见习期间的公司技能培训,趋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1992年以后,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逐渐获得发展,民营外贸企业不重视学历,更重视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实际能力,务实化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外贸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被认可,反而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型人才颇受喜欢。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不断扩充,由原来垄断性质的国有外贸公司逐步形成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格局;对外贸易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展,从简单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涵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活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使国内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化的特征。不同层次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及涉外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对地方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是一个时代发展要求和机遇。盲目照搬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或者主动降位、抄袭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一般来讲,地方普通高校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上与重点大学存在明显差异,偏经济(或偏管理)的宽口径国际贸易复合人才定位难以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大学扩招,大多数普通高校师资比例失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积淀不厚重,科研气氛不浓郁,国家课题或省部级主持或参与的机会较少,国外访学机会少,所以在教学中,没有科研活动支撑的纯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获得与重点高校那样的理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普通高校一般又在与产学结合、毕业定向培养等方面与高职高专存在差距。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和一些民营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实习、职业人士进课堂、毕业定向培养等方面保证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普通高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或者盲目跟进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或者盲目扩建实验室,购进大量实验软件提高实践能力。但是,整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重视理论型培养的地方高校使学生“唯考研是举”,凡是有利于考研的课程学生到课率高,听课效率高,凡是与考研科目联系不大或没有联系的则备受冷落,使教学计划难以真正落实。而实验课的大量设置,虽然拉近了课堂讲授和实践需求的距离,但是因为更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外贸实践经验,实验课的教学只是把课堂教学搬到了实验室而已。各地方普通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职称定级和定岗甚至是选聘副处级以上职位的评价体制,牵扯了高校专业教师的精力,高校教师对耗费大量时间的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业务往来、安排实习实践等工作没有热情;精通国际贸易业务的高级人才又不满足普通高校的收入微薄,使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的师资能力较弱。同时,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涉及商业秘密,外贸公司和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既耗费人力,也可能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也没有能力安排过多学生实习,所以外贸公司和企业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所以,地方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普遍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少的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书本上的实践教学。

三、普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思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

基于上述对地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现状和国内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的研究,作者认为,普通地方高校要想在人才供给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该走错位竞争路线,充分抓住地方特点,确立服务地方理念,根据学生素质层次和培养需求制定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1.错位竞争、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基本原则。面对这种夹缝生存状态,地方普通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定位,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提高实践教学的投资力度;也有的高校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提出地方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这些改革探索,都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提供了发展思路和经验借鉴,但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技能化和职业教育的性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人为地把本科教育的层次拉低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有明确区别:学历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职业教育才应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地方普通高校过分强调应用型,造成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重合。为此,若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夹缝发展状态,不是单纯考虑与重点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也要考虑与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为此,作者认为:地方普通高校应该顺应人才需求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差异化原则,在遵循本专业客观发展需求和本校实际资源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专业定位,追求多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各具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优势。

2.服务地方型和应用型培养模式是基本特色。地方普通高校的主要生源是本省,就业的主要流向也是本省,也就是说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满足本地区的人才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的对外经贸活动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由此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如云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贸活动频繁、黑龙江地区与俄罗斯贸易占很大比重,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则形成以韩资和日资为主体的外资外贸主体,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以面向欧美市场的民营加工企业为主等等,各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不同、投资主体不同、外贸结构不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各地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设计并实施面向适应本地区外贸发展特色的区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地与主要贸易对象国开展经济、贸易、商务合作所需要的一些特殊知识和技能。在国内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如绍兴文理学院针对绍兴纺织产业发达,纺织品出口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其国贸专业专门设有纺织品贸易方向;温州大学充分利用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多,民营企业家多的特点与优势,利用地方资源开设《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专题》等课程,适应当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2]。山东工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和山东半岛、胶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结合起来。胶东半岛的韩资、日资企业较多,加工贸易较多、海洋产业方兴未艾,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可以增加相应的日韩文化、日韩贸易规则或者某一海洋产业、海洋产品的外贸实践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和挖掘地方资源,拿出一定资金和精力与胶东半岛的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来改善师资队伍,以实现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

3.因生制宜、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途径。地方普通高校生源层次与重点高校有很大差异,对人生的规划也显示出较为鲜明的多元性。较为优秀的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从一入学就开始订立攻读重点高校研究生的学习规划,部分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也被迫走上考研的道路,这一部分学生的比例大概占学生总数的1/4(坚定的考研者)。有2/3的学生毕业规划是去工作,这其中大概7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农村,需要完全靠自己来择业。而只有1/12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每个学生的毕业规划不同,对培养需求也不同。考研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深厚的理论知识训练、更多安静的自习教室、更多自由的学习时间和较少的出勤管理和课外活动等;想找工作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以此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含证书),提供更多的演讲比赛、英语翻译比赛及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锻炼能力。出国留学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提供更系统的外语训练等等。为此,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该体现这种层次需求。在总体上,我国地方普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同时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普通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通过设置统一的通识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完成基本的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差异和素质差异,建立两个专业课程模块(或称为两个专业方向模块),一个模块是进一步夯实和深化数学、英语、经济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模块,主要适用于考研与出国留学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思维;另一个模块是针对就业学生的,夯实专业技能和了解、适应当地外贸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块,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流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对当地经济的无缝对接能力。针对第一个模块,地方普通高校通过高薪引进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尤其海外留学的博士等来满足,或者通过对本校教师的国内访学、国际交流等来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针对第二个模块,地方普通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引进兼职教师搞技能和实验室培训、采取企业家进课堂或者与当地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如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等)机构、学校等进行合作、建立有真正实效的实习基地或者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合作等形式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训。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林俐,林爱菊,张一力.基于地方资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2):59-60.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国际贸易定位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