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作用探析
2013-08-15路海华
路海华 余 华
(1.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2.中共鄂州市委组织部 湖北 鄂州 430060)
文化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这一概念术语的本源词是“培育、养育”(cultivation),因而文化在本质上就具有传承性。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强化社会整合等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化传承既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而作为现代大学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其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文化层面的传承使大学生群体既吸收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为社会创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的困境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尤其是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树立、成熟过程中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受到社会急剧变迁及其带来的价值观念转变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易于陷入文化传承的困境中。
1.大学生群体受到现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社会转型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方面的转型,同时也包括文化的转轨,因而经济转型与文化转轨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同时进行。但是,由于两者之间属性上的差异,转轨的速度往往是不一致的。文化从最广义的层面而言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于是,市场经济便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随着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一种主要服务于大众消费娱乐的文化形态。它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并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其“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影视、流行音乐、畅销书刊、广告、时尚等。
2.多元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相继传入,甚至一些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社会思潮也一并涌入。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价值选择,价值冲突越来越激烈,似乎陷入了马斯洛所谓的“旧的神祀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1]。这就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无从选择的危机,导致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意识淡漠。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西方言论,诸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国界消失”、“人权高于主权”等,严重混淆着大学生群体的视听,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群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受到削弱,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意愿日益强烈,集体观念和整体观念日益淡化,甚至导致了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蔓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群体的经济力量支配力迅速上升,而价值观念中代表道德力量的理想支配能力却不断下降,因此,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审美趣味感性化,崇尚媚俗时尚,漠视经典艺术,审美品位低下。
3.中外文化频繁交流对大学生的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他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我国为顺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文化是一切制度与行为的基础,每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内涵及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文化前进的方向,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清,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大众传媒每时每刻都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观念、意识、生活情趣、行为方式等信息输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青年文化中积极的和消极的,隐形的和显形的种种影响也充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这难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的判断和选择困惑,但同时也塑造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个性,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品质。
1.以宣泄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文化
纵观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大学生群体在变革过程中不乏对抗与反叛的表现。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变革趋于平稳,主流文化的宽容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日益适应、容忍和理解,加之主流社会的非政治化影响,大学生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逐渐融合,对抗性大大减弱。随着大学生群体逐渐扩大自主选择服饰、音乐等消费形式的自主权,大学生群体文化不再以政治理念和社会想象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宣泄为主。网络在这一大学生群体文化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催波助澜的作用[2]。由于它以信息收发为核心,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群体交流和娱乐的要求;同时,由于它与现实文化依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宣泄各种情绪的需求。这在“玉米”、“春哥”、“信春哥不挂科”,“信春哥得永生”等网络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在“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人物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以这些语言和人物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文化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宣泄的需求,同时,他们一再受到热捧本身也说明大学生群体内宣泄文化的形成。
2.注重自身的多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急速发展的快车道,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作为现实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国外各种文化观念开始大量引入我国,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大学生群体所吸收的文化观念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反的。他们通过网络等非传统媒介的形式,在广泛而全面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下,更加深了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这种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导致大学生群体无法在各种样式的文化中找到一种或几种主导性的大学生文化样式。大学生群体文化开始表现出个体意识、不确定性、差异、断裂、无主导、异质性等特征。
3.注重自身的表演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等多种传媒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他们喜欢新潮发型、服饰、网络游戏、hip-hop文化、蹦迪、追星、抽烟、吸食刺激性物品、逃课、单身主义、未婚同居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自我表演的角色。如上文所述,大学生各种行为方式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要向社会表达些什么,也不再是创造与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把某种情绪宣泄出来。
大学生注重自我表演性的特质在当今诸多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如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大型选秀节目中,大学生群体都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大学生群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好好学习,同时他们也开始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表演中来以展现自己。以上种种情况,不论是积极参与的选秀活动,还是消极参与的网络游戏,都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注重自身的表演,他们已经开始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开始创造属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文化。
三、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作用
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其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赋予了大学生群体以独特的个性,这些独特的特征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文化传承作用的实现。
1.大学生群体的宣泄文化有利于克服不良文化的阻碍
低俗大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接受的现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缺乏文化积淀的现状。加强高校审美艺术教育,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就成了克服这一现状的理性选择。但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特征。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积极地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突出教育内容的“高品位”,要以低技巧要求的方法,引导大学生领悟优秀文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受到高雅艺术美的熏陶。二是要突出教育的感性、情感特征。教育不仅是用感性、情感的形式来教育学生,而且是对学生的感性、情感进行教育。三是要把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和评价纳入教育内容中,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和批判能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大众文化的影响,把握正确文化的方向,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
2.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支撑
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界诱惑,他们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发展的道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信念、心态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进行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更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只有积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文化认同,才能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挤压和冲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正确的多元发展。其次,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能够为大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价值观指导和支持。因此,通过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群体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正确的价值观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
3.大学生的表演要求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
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因而他们能够很快的接受新出现的事物,并参与到新事物中来。随着网络等媒介的日益普及及其影响的扩大,大学生群体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的知识来源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代人,给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演需求,他们在吸收新文化的同时也会积极的参与到文化的实践中,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实践中他们能够分辨文化的优劣,有选择地吸收先进的文化要素。所有这些文化观念造就了一代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他们既热衷于表演,同时还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和外来先进文化的熏陶,具备了创新传统文化的基本能力。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有能力进行创新地传承传统文化。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马骥.网络文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EB/OL].http://www.stuln.com/qndygz/thih/,2009-10-12.
[3]宋雪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2).
[4]黄志凯.论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