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生命力的延伸
2013-08-15林志彬郭文亮
林志彬 郭文亮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山大学 广东 广州 510275)
党建文化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政党的没落,始于党内文化的没落;一个政党的涣散,始于党内文化的涣散;一个政党的腐朽,始于党内文化的腐朽。一个政党的先进,始于党内文化的先进;一个政党的活力,始于党内文化的活力;一个政党的强盛,始于党内文化的强盛。”[1](P27)由此可见,党建文化不仅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维系和延续党的生命力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党建文化。因此,认真总结和研究党建文化,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党建文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党建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外延
科学地揭示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认识事物的起点,也是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建文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必要首先对党建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科学的界定。
何谓党建文化?学界有多种不同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畴,党建文化可以在广义上看作是由中国共产党引领和建构起来的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要素。”[2](P26)有学者则认为:“党建文化是指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全党所认同的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党的形象。”[3](P45)这些概括虽然对揭示党建文化的内涵有一定的帮助,但前者阐释的党建文化概念,显然比较宽泛,不够具体和“精确”,后者对党建文化概念的界定,则与政党文化的定义没有区别开来。
本着学术研究科学性的要求,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完整而准确地界定“党建文化”这一概念,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因为“文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复杂。本文不打算对“党建文化”概念下一个普遍性的定义,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党建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包括的基本要素作出明确的概括。“党建文化”是一种由多种文化因子构成的多元复合性文化,在本质上它是一套观念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党建文化”应该从属于政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建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党的意识形态、政权理念、政治心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伦理道德等范畴;“党建文化”的外延则包括党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形象作风、标识符号(如党徽党旗)和历史传统等范畴。
二、党建文化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在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党建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讲,党建文化主要在凝聚党内团结和谐、推动政党政治进步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
凝聚党内团结和谐。党内团结和谐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许多政党的衰败或消亡都与党内不团结不和谐脱不开干系。一般来说,政党成员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总是存在着各种差异的,这对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势必提出挑战。而现代政党政治发展趋势表明:仅仅依靠意识形态教育来凝聚党员对党的认同和情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党可以通过加强党建文化来熏陶和塑造个体党员,促使他们积极协调矛盾、化解冲突和达成共识,引导他们修正原有的思想理论的误区和价值观念的偏差,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从而有助于维护党内秩序,实现团结和谐。身处党建文化之中的党员,即使有时他对党的某个决策不够认同,但文化所特有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也会促使他愿意接受党建文化形成的风范和传统,服从党建文化孕育的原则和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虽也经历了数次的党内冲突和斗争,但始终保持了党的统一,这与它所具有的独特政党文化是分不开的”[4](P239)。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建文化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粘合剂。
推动政党政治进步。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党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政党文化对政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完善政治体系的设计,改进政党活动的方式等。有研究者认为:“有什么样的政党文化,便会有什么样的政党现象和政党活动。”[5]邓小平在反思“文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时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6](P332)“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6](P348)。残留在人们观念中封建政治文化清除不了,传统的政治关系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现代的政治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要推动政党政治发展,必须重视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政党文化。优秀的政党文化能够为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党建文化就是政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建文化要素结构中,政治心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政党,在党内培育出文明健康的政治心理格外重要。良好的政治心理可以使党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党的事务中来,投身于党的事业。党建文化能够为政党政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党建文化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的反映。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是党的文化。[8](P9)从总体上来说,党建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党建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了在党建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党建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党建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一,党建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程度比较高。其二,党建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能够消解各种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学者认为:“1949年中共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以后,迅速用自己先进的政党文化改造了全社会的文化,将各种亚文化整合到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上来,就是最为有利的佐证。”[8](P81)其三,党建文化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三、党建文化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党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其自身建设实践中自觉创造出来的。党建文化的发展与党的成长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党内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映证和体现先进文化支撑先进政党的过程”[1](P62)。党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研究党建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探析这一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建文化的生成播下了种子。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发展,党的创建工作完成。党的指导思想、政权意识、组织制度以及党员对党的情感和态度等一些基本范畴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的正式产生。比如: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有这样的表述:“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9](P6-7),这一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意识。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情感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9](P91),这一内容规范着党员对党应持有的情感和态度。党的创建工作完成后,党的先进文化激励着一大批革命志士,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经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的召开,党建文化形成并确立。从政党文化的角度看,延安整风全面整肃了党内不良文化现象,形成了党建文化的良好氛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独立的政党意识形态。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概括了中共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0](P1093-1094)。党在抗战时期身处逆境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与中共先进的党建文化是分不开的。党建文化为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党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认同。
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革”结束,党建文化受到严重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马克思主义被随意肢解,理论是非颠倒,价值观严重扭曲,派性严重泛滥,个人崇拜盛行等等,党建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建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思想理论方面,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政党意识方面,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政党行为方面,解放思想与释放活力取代思想僵化与(社会与组织)关系控制,以实践检验并校正理论而不是以理论制约实践。[11](P1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活力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党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党建文化,党建文化促进了党的健康成长,延续着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建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党建文化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党建文化是党的精神和灵魂,是维系和延续党的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党建文化虽然在历史上也曾遭受过各种严峻考验,但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更是给党建文化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西方社会思潮的威胁。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实践——政治话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话题,此外,它还是一个思想话题。”[12](P3)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不断地加剧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上的融合和冲突,尤其是各种意识形态的融合和冲突。目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来自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新自由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在中国也都拥有自己的一批信奉者,他们以不同形式和手段批判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构建自己的文化系统。这种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党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内多元文化发展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份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价值观、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给党建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各种非主流文化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地冲击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在负面文化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共产党员宗旨意识丧失、纪律观念淡薄、伦理道德滑坡以及个人主义突出等问题。
党建文化不良因子的侵蚀。党建文化的本质和主流是健康的、先进的,它体现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党建文化中也残留着一些旧思想、旧观念和旧作风,如“官场文化”和“潜规则”等现象。如果我们看不到或不敢正视党建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因子,我们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落后的、劣质的文化受到资产阶级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刺激有滋长蔓延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地限制和清除这类文化,必将腐蚀那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破坏他们的规范意识和纪律观念等,也必将侵蚀党的肌体,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党建文化的发展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怎样抵制和铲除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于党建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给党建文化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党建文化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党建文化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对党建文化的高度重视为党建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建文化也是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党的文化建设在反封建主义方面的重要性,他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6](P335)。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党建文化上升到了党的建设的本质层面上来,为党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党的建设的深度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党建文化再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近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充分表明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党对党建文化的高度自觉,是党建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变化为党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3](P536-537)党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党建文化也处于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党建文化可以汲取其他政党先进的治党理念等。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党的规范意识、平等观念等开始逐步增强;“以党代政”的现象正在得到逐步遏制。
五、推进党建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新时期党建文化面临着各种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切实推进党建文化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当前推进党建文化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党建文化发展必须吸收和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建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党自身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养育党的政治文化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党建文化的文化环境和思想资源,影响着党建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在反映党建文化的话语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子。例如:党的思想路线中的“实事求是”就是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值得党建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要推进党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吸收和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更有利于党建文化影响和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党建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党的实践活动和党的日常生活。什么样的政党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党建文化也是与党自身建设的实践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党建文化来自于党的实践活动和党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党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给党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党建文化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或脱离生活的标签,它是在党的长期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凝练出来的精神产品。党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党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与党员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要发挥党建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停留在一些虚无缥缈的标语口号或抽象原理上,而要立足于党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在党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展建设党建文化。离开了党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党建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在党的建设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党建文化发展还必须要有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党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足够的经费是推进党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充分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有效供给与运行,需要一套科学的领导体制。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领导体制,党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失去有效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同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党建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设施就得不到有效落实。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足够的经费是党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足够的经费供给是党建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面对新形势下党建文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担负推动党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以促使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汪洋.党内文化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马西恒、夏军.党建文化及其社会化——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初探[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课题组.“凝聚力工程”党建文化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6).
[4]赵理富.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沪宁.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N].解放日报,1989-5-24(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汪洋.浅议党内文化建设[J].理论前沿,2007(9).
[8]肖铁肩、丁芳.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浅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2]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