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判断

2013-08-15

社科纵横 2013年1期
关键词:事项会计信息会计人员

李 寰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它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数是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但也不乏没能准确理解与把握会计原则的问题,其中重要性原则的把握是主要问题之一。

一、重要性原则及特征

重要性原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基本概念。目前,国际上对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的描述不尽相同,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里这样定义重要性:“财务报表里,某一项目的遗漏或错报如果依当时周遭情况,其分量的轻重程度可能使一位理性人依赖该报告的判断,会因该项目的补充或更正而改变或受影响的话,则该项目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第一章“总则”第十一条(十三)中将重要性定义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从以上分析重要性原则有以下特征:第一,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第二,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有企业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第三,重要性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企业或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第四,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本身的性质。有些信息虽然从量上未达到重要性,但其性质严重,在本质上已经符合重要性要求,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当披露。

二、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因素

影响重要性判断的主要因素有:1.会计法律法规。它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虽然没有按条例明确列示,却给会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提供了方向,限定了其提供职业判断的程度,并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使其作出更客观的判断。2.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作出主观判断的前提,是得出正确判断结果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判断能力来自于会计人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这种合理性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上,即会计人员应当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即会计人员应当了解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验能够形成特定判断能力,相关的知识使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事项得到更加合理的解决。3.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随着新经济事项的涌现与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不断增多,并没有随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而减少。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存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结果及交易金额的大小可将不确定性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与高度不确定。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要求越高,其风险性也越高。4.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靠人们的信念与习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与社会舆论中,发生在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进行限制的边缘地带。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自律程度。若会计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排除利益干扰,根据客观事实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供客观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重要性原则在具体应用中的判断

在会计中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重要性:

(一)从金额方面判断重要性。从金额方面来说,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指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可以存在的,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错报或漏报金额,也叫重要性限额。国际上比较有名的会计公司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I%;3.权益(净资产)的 1%;4.营业收入的 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

(二)从性质判断重要性。从性质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但是,在会计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标准是难以把握的,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重要不重要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一个企业10万元的损失在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因自然灾害而发生的,可能不重要,倘若是由员工挪用公款而发生的,则就十分重要。目前,对重要性原则的正确判断仍需要大量的经验和探索。

(三)从其他方面判断重要性。1.从成本与效用的约束条件考虑重要性。会计在提供有用信息的同时,必然会耗费一定的代价,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来处理会计信息是经济效益原理的基本要求。2.会计主体的经营规模。会计主体的经营规模不同,经济事项的重要性程度就可能不一致。如出售同一项固定资产,大企业可以视而不见,小企业则可能影响其经营模式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所以规模大的企业认为不重要的事项对小企业而言可能是重要的。3.过去的经验。在一个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若以往会计人员对某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重要性判断的经验比较恰当,在企业生产经营条件或财务状况等未发生异常时,则仍可将其作为今后判断同一业务或事项的依据。4.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会计准则没有提供统一的重要性判断标准时,会计人员应考虑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会计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等)的规定以及经典案例等来确定会计事项的重要性。5.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由于重要性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事项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会随着时间、地点、业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要判断某一经济事项是否重要、是否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以及是否需要单独提供或揭示,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6.考虑行业特点,细分各行业的重要性判断标准。目前,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在会计实务界可针对各种具体情形、多种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适当的标准或规范,作为确定重要性标准的基本操作指南。

四、运用重要性应注意的问题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会计重要性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产物。正确运用会计重要性,是在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达到降低财务信息成本的前提。因此,在会计核算中,正确运用会计重要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运用会计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求大量的职业判断,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成为关键

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可行途径。学校财会教育仅仅是财会职业所需教育的开端。财会人员还需要在从业以后继续接受职业所需的财会教育,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考试,提高综合知识水平;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短讲班、针对工作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讲座;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光盘课程、网络课程等引导在职人员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学习等等。以上继续教育措施可以达到转变观念、传递信息、更新知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的目的,使财会人员熟练掌握财务规则和会计工作的规范要求,正确运用重要性原则,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二)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会计重要性作为一个概念,渗透于财务会计和报告程序的每一个部分。而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而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另外,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会计交易或事项本身的性质。有些信息,虽然从量的标准尚未达到重要性,但其性质严重,在本质上已经符合了重要性要求,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将其披露。

(三)理性对待重要性判断的基准选择与百分比的确定

会计重要性的判断是以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性质和经济业务活动的了解为基础的,在具体判断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量方面的判断。常见的判断涉及到重要性计算基准的选择和为计算重要性标准而确定的百分比,因此,在会计准则规范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为计算重要性标准而选择的基准和相应的百分比。但这又使得准则指南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就重要性的确定针对基准选择和百分比确定提供指南的确很重要,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本身又内含固有局限性,有可能导致会计人员在运用职业判断时,可能会被过于详细的说明性指南所束缚。更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人员将这些基准和百分比视同规则,而不是根据企业的具体环境运用他们的职业判断来运用重要性,最终导致财务信息质量的恶化。因此,准则的制定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长与短。如在基准的选择中,一方面尽可能考虑到企业所在的行业,如一般商业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公共部门等可供选用的基准有可能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企业的规模也是影响这一基准选择的重要因素。会计人员借助基准和百分比执行重要性判断是必然的,但准则的制定应避免试图设定固定标准(如5%、10%或其他具体百分比)来为实务提供指南。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类型或应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有不同的百分比变量,并且在选择的时候强调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四)重要性概念是一个不断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谓重要是指一个界限,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要精确地对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大量业务结果进行衡量、分类是不大可能的,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会计资料绝对精确也是不经济的,因而要确定会计资料的一个精确性水平,即重要性界限,也就是说重要性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一个精细程度的反映。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软件的开发和普遍使用、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重要性的量的界限越来越窄,其精确度在不断的提高。

[1]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丹.会计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毛敏.审计重要性概念与会计、法律重要性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09(30).

[4]杨英芬.会计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研究企业[J].导报,2009(9).

[5]浑晓泓.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

[6]曾向红.关于会计重要性及标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

猜你喜欢

事项会计信息会计人员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