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城市矿产”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四川省“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2013-08-15唐燕
唐 燕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31)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日益对人类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资源需求快速膨胀、有限资源难以为继的局面。世界上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哪里?在城市!有调查显示,经过工业革命300年以来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高达数千亿吨,并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我们的城市,因承载了大量可循环利用的废弃资源,孕育了一个亟待开发“城市矿产”。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子产品、金属、塑料、汽车、家电等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的金属、橡胶、塑料等物资的回收、加工、再利用。“城市矿产”依托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行业属性方面,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与后消费领域,是一个交叉领域多、涉及面广的系统;二是在内部结构方面,集流通、生产、科研、环保为一体,专业化与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三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企业群或规模化的集团公司。
一、开发“城市矿产”的重大意义
1.循环利用,缓解资源压力
有专家估计,我国经济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三个地球的资源。然而祖国“地大”但并不“物博”:目前,我国已经开采的400处主要矿区大都进入中晚期,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而石油、铁矿砂、氧化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我国“缺油少气”,人均矿产低下,更应加紧开发“城市富矿”。一吨芯片可提炼600克黄金,而一吨天然金矿只含1-2克黄金。可见,“城市矿产”蕴合资源储量丰富,甚至比天然矿山更具开采价值;“城市矿产”更因其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显得意义非凡。据统计,2010年,我国利用废钢铁、废塑料和废铜的量,分别为8229万吨、1200万吨和20万吨;分别相当于开发了2亿吨铁矿石的矿山、3600万吨的大型油田和2200万吨铜矿。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实现废弃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可有效弥补我国原生资源不足,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化害为利,减少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比如,废旧电子产品不仅量大而且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一台电视机的阴极射线管中含有4至8磅铅;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
据统计,每回收利用一吨废铁,可炼钢0.85吨,与生产原生纸相比,可减少污水排放47吨,可减少废弃物排放2.7吨,可减少C02排放2.2吨。每回收利用一吨塑料,可生产再生塑料0.85吨,与生产原生塑料比,可减少污水排放50吨,可减少废弃物排放2吨,可减少C02排放3.75吨。2010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75万吨。与开发利用原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比,节水13.2亿立方米、减少固废排放11.6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万吨。显而易见,开发“城市矿产”,“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走出“大生产一大消费一大污染”的怪圈。
3.培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的主要内容。“城市矿产”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循环产业链”的关键作用。开发“城市矿产”,是切实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方式,最终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集中体现。
开发“城市矿产”,市场空间巨大,蕴藏着无限商机。据统计,2010年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在今后的30年内,其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该产业提供的原料将由现在占总原料的30%提高到80%。依照发展中国家废弃物可利用价值占GDP比重5%的测算方法,四川省2010年1.7万亿GDP产生的再生资源,其潜在可利用价值将达850亿元,按四川省年均GDP10%的增长数度速度计算,“十二五”末,四川省潜在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将达1370亿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极具规模、极具潜力的庞大产业。发展“城市矿产”,将其打造成产值过千亿元的再生资源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增长方式与物质代谢模式,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内生要素纳入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学发展。
二、当前四川省发展“城市矿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推进四川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特别是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四川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正稳步推进,成都、内江、绵阳等正在建立一批大中型“城市矿产”基地: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已成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6年达产后年经营总额将达54亿元;成都郫县建立了废旧钢铁回收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回收处理150万吨废钢铁;长虹企业将在金堂投入5亿资金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基地。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四川省“城市矿产”存在不少问题。
1.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据问卷调查,成都市仅有18.3%的被访者偶尔听说过“城市矿产”,70%的被访对象没有听说这个名词。一些政府部门狭隘理解“城市矿产”,认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企业对再生资源产业缺乏认识,执着于原生资源开采,甚至舍近求远,不惜投巨资到境外找矿;民众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调查显示,80%以上的社区没有垃圾分装设施,95%以上的家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
2.企业规模弱小、技术落后。四川省“城市矿产”存在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据四川省商务厅不完全统计,再生资源企业8821家,其中国有企业125,家,现有的相关企业,大部分拆解、加工废弃塑料、废钢铁、废纸等,缺乏高技术,甚至实用技术的支持,处于粗级加工阶段,在产业链的最底端,经济效益低下。“一个炉子,一个企业”的小作坊,“户户收购、村村冒烟”现象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违规拆解无证加工,回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3.行业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四川省多数企业“城市矿产“开发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首先回收环节杂乱无序。从收荒匠—个体经营小业主—私营大户—国营回收企业,回收链条长、成本高,导致正规企业收不够、吃不饱,形不成产业规模。其次生产环节缺乏规范。由于缺乏再生资源生产标准,高排放、高污染的造纸、炼钢、炼铅等“五小”企业在行业内普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4.政策扶持薄弱,法规不健全。“城市矿产”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四川省近日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不系统、不配套,特别是废物回收责任、废物拆解利用、无害化处理标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缺乏,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加快“城市矿产”发展的合力。
三、开发四川省“城市矿产”的对策建议
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四川省“城市矿产”事业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涉及面广,如何发展“城市矿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健全的法规和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才能确保持续发展、快速推进。
1.立足资源现状,做好产业规划。做大做强“城市矿产”,应按照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和四川省“十二五”总体要求,将“城市矿产”纳入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发展“城市矿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废物回收、拆解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系统,建立起社会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对“城市矿产”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定位。做好四川省“城市矿产”产业规划,应综合考虑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形成专业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四川省再生资源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
2.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立法保障。一方面,政府既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资源再生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抓紧出台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城市矿产”发展的政策支持;在相技术引进、信贷、外贸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回收、加工处理、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示范项目,优先安排技改资金和财政贴息。建立开发“城市矿产”的财政援助和专项基金,利用低息贷款、自主研发和市场推广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健全税收配套政策,出台鼓励企业使用再生资源产品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制造商和经销商电器回收责任条例,公民回收废旧产品、缴纳环境税的强制义务等,提高产业的法律支撑力度。
3.加快园区建设,实现聚集效应。加快园区建设应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园区建设应按照“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原则和“大工业、大物流、大建设”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集废品回收、综合开发利用、再生原料批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二是园区建设应注重产业空间布局,采取专业和综合产业园区以及生态工业园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大量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承接上游企业废弃物的再加工,又为下游企业提供再生原材料,实现资源利用集群化,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三是园区建设应瞄准产业链条走精深加工之路。按照产业链的有机联系,积极发展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下游精细产品,提高加工配套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综合加工的升级转变。
4.健全市场体系,形成闭合链条。将回收网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交易市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是进行“三网”“、三场”建设。“三网”,即回收网、物流网、电子交易网;“三场”,即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再生原料交易市场、再生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回收渠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以定时定点收购、预约收购、网络收购等方式,建立回收网;整合现有资源,建起现代化的物流企业,高起点规划建设物流网;建起四川城市矿产电子交易网,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政价格动态和政策法规信息,努力实现资源集散网络化。建立起以社区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为基础,交易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5.强化环境保障,规范环保标准。“城市矿产”是一个对环保影响十分敏感的产业,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会成为环保的重灾区。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制造、再生产品利用产业规范;另一方面,坚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对废旧物分类、分拆、分解、分加工,从清洁生产、减量化消耗和零污染抓起,将废渣、废液、废气和粉尘排放严格限定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园区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积极做好节能减排,推动“清洁生产”,积极培育绿色企业,推广绿色工艺,倡导绿色管理,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发挥好政府、企业主体的作用,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要广泛开展城市矿产循环经济基础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树立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观念。加强社会层面宣传引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网络等部门和行业要广泛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普及垃圾分类分装、高效回收利用废弃物的方法,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逐步变成市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