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区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以云南昭通学院为例

2013-08-15马丽娟陈永华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昭通市县区昭通

马丽娟, 陈永华

(昭通学院a.办公室,b.招生就业处, 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是云南省第一所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借鉴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从昭通市的特殊市情出发,积极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为乌蒙山区其他欠发达地区高校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实证参考。本文从三个方面,就我校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作初步阐释。

一、云南乌蒙山区免费师范生项目实施的背景

1997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招生并轨和收费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师范教育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明显减少,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二是师范生就业渠道多元化,师范院校毕业生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员逐渐增多,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人数呈下降之势;三是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短缺,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日趋严重,优秀教师逐步集中到城市、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在广大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师资匮乏问题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为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2007年国务院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制度实施以来,无论是政府、教育部门、试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和实际效果,为教师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宝贵经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招生情况来看,部属6所师范大学每年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基本控制在1万人左右,在各地录取的平均成绩一般高出省重点线40分以上,在生源结构上中西部生源占招生总人数的90%左右,农村生源比例约为60%。[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调查中也同时发现,部属院校的免费师范生不愿到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从教。《人民日报》2011年2月份针对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的网络调查显示: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 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95.6%的受调查者希望能够留在城市工作,58.0%的人选择“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工作地点。[2]实际就业情况也印证了调查结果:17个省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表明,超过51.8%的毕业生留在了城市工作,陕西、江苏、云南、安徽、江西和河北分别有133名、36名、18名、8名、2名和2名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教,仅占16个省区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4.1%;在福建、山西、甘肃、贵州、青 海、海南、山东、宁夏、内蒙古和广东10省区,无一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站上农村学校的讲台。[2]

为什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大多不愿到农村任教呢?深入分析免费师范生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推广免费师范生政策将大有裨益。事实上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大多愿意到农村教书,愿意留在农村。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培养的免费师范生不愿意从教,不如在地方高校培养愿意在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实际上,近年来,各省市和地方院校也在不断争取和探索尝试师范生免费教育。上海、江苏、武汉、成都等地陆续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江西、湖南等省开展免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工作;新疆从2010年起在全区6所高师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地方高校是地方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据不完全统计,农村95%以上的教师由地方高校培养。地方高校在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就业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经验。

高校贫困生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愿意承办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意愿也十分强烈。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某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如果在西北地区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占到整个调查对象的75.8%,不确定的只有0.4%。[3]从师范生的总量和基层就业的分布看,在西部地区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更为迫切,对推动当地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更加直接。

正是基于上述研究和理性思考,我校结合昭通市的实际,从2013年开始大胆探索云南乌蒙山区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之路。

二、云南乌蒙山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现实意义

乌蒙山片区即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乌蒙山区”),行政区划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13个县、贵州省10个县(市、区)、云南15个县(市、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云南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腹心地带,是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市十县一区有十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2012年,昭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76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8%,云南省平均水平的71.9%。如果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计算,昭通市贫困人口为309万人,占昭通市总人口的53%。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从昭通市的特殊市情来看,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为昭通市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致胜的关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的昭通,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性因素在于教育。昭通市的贫困,说到底就是群众受教育水平低,高素质人才匮乏。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把昭通市作为乌蒙山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上强调,教育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扶贫是最好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作为昭通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我校认真贯彻国家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大胆借鉴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昭通市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为昭通市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直接缓解昭通市高中师资紧缺的压力

高中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2012年,昭通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6%,居于云南省后列,仍分别低于全国38个百分点、云南省24个百分点。由于高中教育发展滞后,导致很多优秀的初中学生没有条件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要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教师短缺依然是较大的制约因素。昭通市现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仅4 254人,师生比高达1∶20.9。按照普通高中师生比最低标准1∶13.5测算,昭通市应有高中教师6 605人,普通高中教师缺口达2 351人。根据昭通市“十二五”教育规划,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70%,昭通市需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7 400余人,加上自然减员等因素,需新增普通高中教师3 500余人。

为了解决高中教师紧缺问题,昭通市自2005年起实施普通高中紧缺教师招聘政策,在省内外重点大学和师范大学招聘了大批优秀普通高中紧缺教师3 526人,但由于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招聘教师流失现象突出,共流失637人,流失率达到18%。随着“十二五”教育目标的推进,昭通市普通高中教师缺口日益扩大,培养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的优秀普通高中教师成为实现“十二五”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关键。昭通市每年急需补充本科学历教师720人左右,单靠对外引进是远远不够的,即便短期内能够引进来,也很难解决好留得下、稳得住的问题。为缓解昭通市高中教师师资紧缺的压力,我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及时争取昭通市人民政府支持,依托我校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昭通市培养更多的教得好、留得住的本市籍高中教师。

(三)促进教育公平

云南省昭通市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最滞后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昭通市583万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高达333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57%,只相当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近年来昭通市灾害频繁,因灾致贫现象十分突出。2012年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先后发生了5.6级、5.7级两次地震,波及8个县区80多个乡镇,74万人受灾。特别彝良县、大关县、昭阳区是重灾区,部分家庭受灾严重,无力供养子女就读大学。2013年1月11日,镇雄县又发生了山体滑坡,46人被埋遇难。2013年2月19日,巧家县又发生了4.9级地震。由于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受灾频繁,昭通每年高考都有一批成绩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考上本科读不起大学。因此,昭通市通过免费师范生培养,可以帮助解决这部分高考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读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三、云南乌蒙山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创新举措

根据昭通市的特殊市情,我校创新思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为依据,结合《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反复酝酿和修改,昭通市提出依托昭通学院面向昭通市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订单式培养,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校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以培养昭通市普通高中教育合格师资为目标,以服务和满足县区普通高中教学为根本,为昭通市培养一批留得住、教得好的普通高中教师。并且实施订单式培养。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按照“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费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进行。在招生环节上,免费师范生学科年度招生计划,由昭通市教育局根据全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及各县区实际需求,结合我校当年专业设置情况确定。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报昭通市政府同意后,分年度分学科、分专业上报省教育厅。经省教育厅批准纳入昭通学院年度招生计划。我校按照批准的年度学科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各县区根据市教育局确定的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计划,宣传动员考生报考,并落实培养经费和有关协议书的签订等工作。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由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安排至当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定向就业县区的教育、人社、财政和编制等有关部门要做好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的接收工作。

(二)强化实践环节,实施3+1培养模式。我校免费师范生学制四年,实施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定向就业的县区的高中顶岗实习支教。免费师范生学籍纳入国家正规学籍管理,在校期间享受国家普通本科生相关政策待遇。我校负责免费师范生学科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备,突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并制定专门的免费师范生管理办法,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管理,定期与市、县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部门沟通,展示培养成果。同时,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对学业成绩不合格、有违反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及时予以淘汰。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如因违法违纪受到处分,或不能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及相关定向就业资格自动取消。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我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前一年时间前往各县区定向就业的高中顶岗实习支教。具体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由昭通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我校负责组织实施。

(三)缩短服务期限,职后就业保障更趋人性化。免费师范生实行定向就业,服务年限短,并鼓励报考研究生。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时,由我校负责组织学生及其担保人与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昭通学院共同签订《昭通市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协议书》。协议书一式六份,分别由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履约监护人、昭通学院、定向就业地县区人社局、教育局签订,签订方各存一份,另一份由昭通学院统一送昭通市教育局备案。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按协议规定,由定向就业县区教育局直接安排至当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与国家政策不同的是,我校只要求免费师范生在任教学校工作6年以上。同时,鼓励定向就业的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及在基层服务期间在签订回定向单位就业协议的前提下报考研究生。市级财政为被录取的研究生提供15 000元/年的学习及生活费用。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由原协议县区教育局安排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也可由昭通市教育局根据需要安排到市内其他高中学校任教。

(四)政府强势参与,在制度安排上提供有力保障。我校实施的免费师范生项目得到了昭通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组织管理和经费保障上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管理,明确责任。市级成立由昭通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昭通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编办、昭通学院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昭通市免费师范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昭通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确保培养计划顺利实施。教育部门要做好年度免费师范生学科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的安排;编制部门要做好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培养经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昭通学院要负责做好招生录取、协议书的签订、学生培养管理及承担经费的落实等工作。各县区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分解并制定所在县区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需求计划,做好考生组织报名、签订就业协议书、上报考生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工作期间的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建立以市人民政府、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所在县区政府和昭通学院三方共同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招收的200名免费师范生所需培训经费200万元,分别由昭通市人民政府、免费师范生定向就业所在县区政府和昭通学院按4∶4∶2比例分摊。市、县区培养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照各年度各县区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学生数测算,分年度拨付昭通学院。昭通学院承担的资金由昭通学院负责落实,昭通学院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综上所述,昭通学院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将有助于推进昭通市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缓解昭通市高中教师紧缺的压力和解决部分高考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读问题,同时有助于促进我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然,随着我校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不断探索,涉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业成绩淘汰机制、顶岗实习模式等课题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王根顺,王璐.教育公平视角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00-104.

[2]吴齐强,黄娴,银燕.万余毕业生去向调查: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N].人民日报,2011-09-28(7).

[3]王嘉毅,丁克贤.西北地区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之意向的调查研究——以西北地区某师范大学为个案[J].教育学报,2008,(4):91—96.

猜你喜欢

昭通市县区昭通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亲人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昭通市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