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博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

2013-08-15蓝程昱

视听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传统媒体

■蓝程昱

如今,民生新闻已经撑起了不少地面频道的半壁江山,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好几档民生新闻争奇斗艳。它从传统的社会新闻中脱胎而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情感等问题,用一种平民的视角给予关注。民生新闻以下沉的镜头、平民的视角、活泼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从一开始的稚嫩,到后来的鼎盛,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目前,它所遭遇的瓶颈也是有目共睹:内容的低俗化、题材的同质化,让它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而电视永远都在瓶颈与突围中前进,这些年,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都在走着一条孜孜不倦的求新求变之路,从思路的开拓到新技术的运用,它的变化覆盖到各个层面。近两年,微博的兴起,又给关注草根的民生新闻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微博原本是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现在,它越来越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力量,具有实时性、现场感、快捷性和草根性。而十年前同样以草根视角出现的民生新闻,博得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说的是百姓事儿、身边事儿,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两种以平民为主要关注对象的传播形式,无疑有天然的契合点。

2011年年初,笔者所在的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主要承担以下几种功能:1.预告当天节目;2.和观众互动,寻求线索来源;3.征集人气,为发起活动造势。截至2013年2月,《新闻在线》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已近10 万人。《新闻在线》是在广西各地有着高收视率的王牌栏目。一方面,节目的高人气为微博的高关注度做好了铺垫,而微博又进一步为节目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新浪认证的媒体微博数突破11 万,集中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领域。而在媒体机构类TOP400 榜单中,电视类雄踞第一,占31%;杂志类占17%;报纸类则位列第三,占16%。从粉丝数来看,目前新浪微博平台上,百万粉丝的媒体微博数超过200个,尽管粉丝数量并非关键,但微博平台、微博受众结构,对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积极有利的延伸和补充。

一、热线之外,选题的稳定来源

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一些局限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房子漏水、电动车被盗、火灾、车祸,充斥着大部分民生新闻的版面。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选题来源比较单一。比如,《新闻在线》大约有60%以上的选题来源于热线,热线的好坏,导致了新闻质量的忽高忽低,而近些年民生新闻的扩版风,也进一步加剧了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而微博由于有遍布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记者很容易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线索来源。微博的特点,第一是快,第二是广,第三是杂。它就像一个新闻场,各行各业的行业内幕,突发事件的事发现场,都可能有人随时播报。比如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最先就是由一名央视主持人的微博爆料而来,在全国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和观众互动,进行新闻二次创造

2012年12月,梧州市藤县一老人卖鸡收到假币后猝死,《新闻在线》及时播发了这条消息,作为新闻本身来说,这件事非常普通,而当有人把这条信息在微博上发布以后,卖鸡的老伯立即成了大江南北关注的公众人物。在后面的几天时间里,其他电视栏目、报纸也纷纷进行了报道。这后面的报道,其实都是微博的衍生品。网友们在看到微博时,会自觉对其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转发,也参与到传播内容的建设中来。而当媒体关注到这种现象后,再重新对新闻内容进行整理、报道,这种互动,其实也是对新闻的二次创造。它的新闻点,不在于记者的选择,而是公众兴奋点的取向。这其实正是传统媒体和微博进行互动的典型例证。

三、吸引年轻群体,突出品牌影响力

要在其他媒体推广媒体品牌和经营理念,往往需要不低的成本,而微博的成本几乎为零。传统的新闻媒体,本来就因为占有比普通民众更多的新闻资源而容易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拥有高关注度的微博,不仅可以提高原来单渠道传播的传播效率,更可以推广品牌形象,反过来助推收视率的提高,达到良性循环。比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生新闻栏目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它的主要收视群体也是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而微博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一方面,栏目可以通过节目预告、交流互动等方式,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品牌形象更加年轻化、时尚化。此外,栏目在举行品牌活动或者征集看法、创意时,更能得到观众们的回应,在微博上形成第二活动现场。

四、微博运用,可以助力民生新闻

微博的使用,的确给民生新闻栏目带来不少便捷,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它也对记者和未来的新闻采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1.微博的兴盛要求报道深度化、系统化

火灾、车祸等事件性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传统内容,在以前的媒体竞争中,“新、奇、快”是大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在微博面前,传统媒体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变得微不足道。在微博上,既有第一现场的实时发布,也有奇闻趣事的大集萃。之前民生新闻点到为止的报道方式,在方兴未艾的微博面前,无疑会遇到不小的冲击。这个时候,也就对民生新闻传统的报道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微博是断裂的、碎片式的文本,无法对事物做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分析,但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微博事件在网络上走红之后,一般都要完成在传统媒体的“落地”,才能最终完成传播过程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仅需要有整合材料的能力,更要在掌握网络和现实资源后,用深邃的思维来解析新闻,对事件做出理性分析,向观众系统展现事件的全貌和事件背后的思考点。

2.微博时代需要记者有更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在媒体运作越来越市场化的情况下,“收视为王”的观点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当民生新闻遭遇了一系列的瓶颈,观众失去了最初的新鲜度和忠诚度时,寻找更新更好的新闻源,成了民生新闻栏目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微博里常常有着各种各样新鲜刺激的消息。可是,由于微博的碎片化特征,140 个字的限制,短短几句话就是一条信息,大量短平快的信息铺天盖地。微博也很容易成为假消息的集散地。而传统媒体由于审核机制的存在,不可能随便发布不实信息,这时候,作为新闻源的微博,就需要精细化选择、甄别和整理。怎样从大量的微博上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怎样不被假信息蒙蔽,这也考验着记者的眼光和见识。一般来说,当记者发现了微博中大量关于某些热门话题的信息后,可以先发挥归纳整理信息上的优势,对微博相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识别、归类并条理化,进而可以从中整理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向相关权威部门进行核实,完成微博新闻的“落地”。

3.媒体在微博上发布、评论新闻事件时,要有更加严肃的态度

无论是栏目的官方微博还是记者的个人微博,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占有的新闻资源,他们的微博总是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微博真实准确,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明确自己该说什么,谨慎使用话语权。其次,还要尽可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辨不实信息,不转发、不传谣,在微博上行使一个媒体人的职责。

五、微博是对手更是推手

从某种程度来说,微博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对手,更是民生新闻发展的有力推手。如果处理好了和微博的关系,那么在微博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将迎来崭新的一页。通过微博不难发现,同样的新闻事件,会有多种多样的解读版本,网民们往往会辨不清真假。这时候,就需要权威渠道的信息来以正视听,而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所在,老百姓碰到的问题有很大的共性,记者则要透过普通事件的表象,表现内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来。

时下,微博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发言渠道。利用微博来提升报道深度和广度,不失为一种技巧,而做好“内容”,同时做好“服务”这篇文章,则能够实现“越来越好”。如果说媒体的功能在于发时代声音,传时代风气,电视新闻之责任似乎就可归结为留存历史记忆,记录可供观看的“影像时空”。实现新闻同步更是电视之新任,将微博直接引入新闻直播间,希望在播报新闻的同时,也能及时让民众对事件的反应得以呈现。随着新闻微博的发展,这样的形式必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也会成为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填充。

综上所述,微博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无异于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亟需求新求变的民生新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怎样从中求得所需,为己所用,互惠互利,不仅是民生新闻栏目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传统媒体需要面对的现实。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传统媒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