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办报思想溯源及浅析
2013-08-15阚文婧关佳丽
■阚文婧 关佳丽
(作者为广西大学2012 级传播学研究生)
胡适1891年出生于安徽绩溪,1910年赴美留学。留美归国之后又曾多次游历欧美,甚至他晚年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要远长于在大陆和台湾生活的时间。因此,胡适深受欧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被公认为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他十五岁在上海求学期间便参与《竞业旬报》的撰稿,此后不曾间断地参与报刊活动,他参与过创办、编辑和撰稿的报刊多达二十种,且相当一部分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报刊实践和文字体现出他独到的报刊理念,在中国报刊史里谱下一曲华章。因此,不可否认,胡适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我国著名报人、政论家。他的报刊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还是一笔对当今新闻传播活动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胡适办报思想形成的源流追溯
胡适自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少时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书。19 岁时赴美留学,身处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又深受西式思想的熏染。两种文化的交合使得胡适的办报思想成为深受中西文化影响而别具一格的产物。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底蕴
胡适天资聪颖,未满四岁就开始在绩溪老家接受了九年私塾教育,期间他除了读了父亲以儒家人伦和宋代理学为主旨为其编写童蒙课本《学为人师》和《原学》以外,还饱读中国古文,主要有《诗经》、《论语》、《孟子》、《礼记》、《中庸》等。这些书为他打下了一定的旧学基础。而后在上海求学期间,他也不曾放弃过阅读中国古书。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儒家思想对胡适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其办报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注重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其核心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如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无一不是在说人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自小熟读中国传统诗书、深受儒家思想渲染的胡适在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报人相应的职责,并引用孔子的话主张“做政论的人”当“立言无所苟”。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起源,也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孔子在教诲弟子如何为“仁”时曾说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中“宽则得众”就是在说宽容能够获得大众的拥护。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的胡适受儒家这种“仁”、“宽则得众”的观念影响很深,从而促成了他对自由的推崇。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末尾提到“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夫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也。”①旨在有人能对其主张提出意见。他的这一行为正应了孔子坚持的“君子和而不同”,“勿异、勿必、勿固、勿我”。胡适的这种态度正是孔子精神之虚怀若谷,自己自由、亦许人自由的精华所在,反映出他对言论自由的支持。此外,胡适在解读范仲淹的名句“忧于未行,恐于为炽”时认为这些话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敢于争取言论自由。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自由主义思想,由此可推测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也颇有渊源。②
(二)欧美思想和文化的浸染
1910年8月16日,年 仅19 岁的胡适在黄埔码头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远洋轮船,开始了新的人生里程。他在美国留学七年,归国后又多次游历欧美,他的思想深受美国自由主义文明与民主思潮的影响,养成了他对自由主义的信仰。早在上海求学期间,胡适就接触了赫胥黎的思想,去往美国后更是阅读了更多赫胥黎的著作,之后师从杜威专攻实用主义哲学,他自己也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么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虑到思想的结果。”③
传播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赫胥黎那种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的存疑主义应用到报刊活动中,就是提醒报刊和报人要做负责任的宣传。胡适主张多研究问题,可以看做是对唤醒报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吁。而实验主义主张的处处多思虑也可以说是“多研究问题”的哲学源流。此外,存疑亦是教导报人要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不妄自跟随他人的意见,因而存疑主义无疑也是胡适“独立”思想形成的一剂催化剂。胡适曾评价美国《独立宣言》道:“细细读之,觉一字一句皆扪之有核,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词严,真千古至文”。④可以说他在之后的报刊活动中一直强调自由也是受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的影响。
二、胡适的主要办报思想
胡适作为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在他致力于革新社会的一生里,办报成为其倡导文学革命、引导民众的主要手段。他办报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言无所苟”
1906年胡适在为《竞业旬报》撰稿时,曾在介绍《须弥日报》时发出感慨:“现在的报纸,真是腐败极了,有的是苟且卑污,敢做大官的走狗;有的是糊涂敷衍,只顾赚外行的金钱。”⑤虽然字里行间并未提到责任二字,但胡适对报纸腐败的批判强烈地表达出了他对报纸不负责任之态度的不齿。在之后的报刊活动中,胡适也曾多次对报人应负责任的主张进行强调,他在创办《独立评论》初期提出“立言无所苟”的主张并一直坚持:“凡立一说,建一议,必须把此说此议万一实行时可以发生的种种结果都一一想象出来,必须自己对于这种种结果准备担负责任。这才是立言无所苟。不能如此的,都是不负责任的废话。”这时期胡适谨慎负责的立言态度主要在其政论里得到了体现。他的政论讲究事实和论据,不轻易使用华丽的鼓动性话语。
在《独立评论》四周年时,胡适对立言无所苟的主张做出如是评价:“我们深信,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至少是我们应该适时督责我们自己严格实行的。我们也深信,这种态度虽然没有麻醉的能力,到底是解救麻醉的有效药剂。”这种对报人报刊的负责的职业精神的强调,与报刊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相呼应,体现出了胡适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推动了我国报业的专业化进程。
(二)言论自由
胡适毕生致力于为宣扬自由主义精神而奔走,他更是将这一思想践行到办报活动中。1930年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强调捍卫自由的价值:“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人民的思想言论实行高压管制,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极度不满,胡适在《新月》上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专制和言论自由等自由主义思想。他的这些言行,箭头直指国民党政府的文化政策,引发惊雷般的社会反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报刊作为他阐述思想、开展批判的主要阵地,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从胡适留下的文字来看,他对自由的理解来源于密尔“自由以勿侵他人之自由为界”,这是一种基于基本人权的自由观念,也就是指不受外力拘束,不被限制,强调自由选择之权的消极自由。⑥胡适曾引用美国历史学家乔治·林肯·布尔的话“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来说明他对容忍的重视。将容忍与自由的观念结合起来看,胡适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报刊报人容纳异己的胸怀。而容纳异己正是不侵他人自由。可见胡适的容忍观念实际上是他对自由主义追求的衍生。所谓“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也是一个循环圈,胡适在留学日记里提到“今之所谓自由者,以他人自由为界;但不侵越此界,则个人得随所欲为。”可见,从某个角度而言容忍实际是为了获得自由。《自由中国》时期胡适也提到“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如此而言,胡适追求的自由是一种不受他人干涉的私人领域,追求外部干涉最小化和社会制度的开放。这与陈独秀追求自主和自我行动力的实现的自由观念截然不同。
(三)独立思想
1.政治立场的独立
早在为《竞业旬报》撰稿之时,胡适就曾提出其办报宗旨是希望人民有独立的精神。之后胡适首次提出报人的独立精神是在《努力周报》时期,他将政论家分为“服从政党的政论家”、“表率政党的政论家”和“监督政党的政论家”,并指出只有“监督政党的政论家”才是真正独立的政论家。独立的政论家在政治立场上不偏向任何政党,他们身在政党之外,没有党见只有政见。因而可以客观评判各个党派,从而监督各个党派。同时,独立的政论家因为站在意见领袖的位置上而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对舆论的主导使得他们拥有与政党对话的筹码。
2.经济的独立
胡适认为报刊必须在经济上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政治立场的独立。胡适参与活动的报刊的运营资金都是来源于同人凑钱合股,胡适不支持对外招股也是因为要保持报刊的经济独立。在《独立评论》时期,由于广告要找国家银行或国营机关要,登广告就相当于接受政府的津贴。于是《独立评论》的工作人员不拿津贴,报纸内容也无广告。胡适说接受政府机关的津贴相当于受贿,经济独立性也会随之丧失,更勿谈政治和精神独立了。
3.精神的独立
前文已述,胡适说:“赫胥黎教我怎么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他认为中国报刊十分缺乏这种存疑精神,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事物就是在说不迷信权威和成见,不盲从别人的言论,显然存疑主义也强调了“独立思想,独立说话,独立做事”的独立精神。1932年胡适为《独立评论》撰写发刊词时提出:“我们叫这刊物作《独立评论》,因为我们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的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的言论来发表我们个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⑦这强调的就是报人精神上的独立。胡适要求报人重视对事实的探寻和考察,要求报人用事实说话,秉持追求真理的理念来践行精神上的独立。因为“我们深信只有事实能给我们真理,只有真理能使我们独立。”
三、自由和独立的时代宿命
言论自由和独立精神是胡适毕生追求所在,在报刊活动中这位思想巨匠一直践行着他的理念,从而于中国报刊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在他所处的年代,自由和独立两个词语有着非凡的积极意义。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政府,对报界的控制和打压从未停止,自由在当下也就显得尤为可贵。胡适从欧美自由主义文化的风雨中归国,一直致力于社会制度的改革,为自由而奔走,他那些有关自由的言论成为我国报刊言论出版自由的启蒙。然而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总是体现在他号召人民去争自由,对自由的理论阐释却很少。且当时的中国并不是适合自由主义成长的大地,报刊报人虽然积极去争自由,但由于在舆论上对政府当局的统治带来了一定冲击,实际上争到的自由却极少。“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正面临危急的国难,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初显,在胡适的思想里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及至《自由中国》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了摆脱其社会边缘化的地位,思想主题转向社会政治。其本意是为自由主义争取更好的发展,然而发展的结局却是自由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让步。显然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下,胡适的自由主义理想也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
胡适对独立精神的强调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感和大公精神,体现了一个报人的对舆论的引导和专业主义理念。他通过时评引导报刊报人树立独立之精神,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就。但是他“独立”的言论是在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前提下进行,本身就带上了一缕讽刺意味。《独立评论》时期前后虽然胡适多次拒绝从政的邀请,但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的言论不禁让人怀疑他的独立精神。抗战爆发后胡适态度转变接受蒋介石的邀请,以特使身份赴欧美进行外交,并公开支持蒋介石政府,其政治上的独立性已随风而逝。及至此时,胡适的独立精神已难以贯彻下去。自由主义与独立精神悲剧色彩强烈的时代宿命难以改变,但胡适作为思想上的先行者,对报刊报人专业主义的正面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
四、总结
胡适似乎常常忽视自己作为报人、政论家的角色。然而贯穿他人生的报刊实践证明,报刊是他宣扬其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欧美自由主义浸染两大源流使负责、自由和独立成为其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尽管这些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但其进步意义实属难能可贵。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假新闻和垃圾信息泛滥,回顾历史,负责、自由和独立仍是当今媒体和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理念。
注释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全集》第1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闻学峰:《胡适办报实践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233 至234页。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论学近著》第1 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0页。
④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卷一,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⑤胡适:《介绍〈国民白话报〉、〈须弥日报〉》,《胡适全集》第20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页。
⑥李金铨:《文人论证——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7页至33页。
⑦胡适:《〈独立评论〉引言》,《胡适全集》第21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