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共青团建设的系统理论路径及其对策研究
2013-08-15邹桥
邹 桥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一、系统论及高校基层团建概述
(一)系统论及其主要观点
贝塔朗菲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系统论的思想。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旨在研究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等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律。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主要包括系统观点、层次观点、结构功能观点、开放观点、自组织理论等。将高校基层共青团这一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基层团组织系统与其构成要素、要素之间、其结构与功能以及团组织系统与社会的联系中,对基层团建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这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把系统科学方法引入青年研究领域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无疑将有助于弥补研究自身方法论的不足,并会促进青年研究学科方法论体系的建立。”[1](P23-26)
(二)高校基层团建
本文所指的高校基层团建是指以院系为单位的二级团委建设。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青年工作的政治性载体,处在高校青年工作的一线,地位凸显。加强高校基层团建旨在推进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以期更好地团结、引领、凝聚、服务青年。基层团组织通过思想引领和服务,为国家和社会造就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二、系统论与高校基层团建研究和实践的契合性
(一)以系统论指导高校基层团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与高校基层团建这一系统工程本身相契合
“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2](P572)“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论的思想理论标志着科学和世界观的真正的、必然的和重大的发展。”[3](P1-3)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高校共青团一般包含学校一级团委、学院二级团委、班级团支部三级系统。被称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院二级团委自成系统,同时又与上下两级团组织互为系统。高校基层共青团可分为组织要素、团干团员要素、制度要素、活动要素,具有组织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等基本功能。其作为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实现组织功能。结合系统要素、功能、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耗散结构特性、涨落等有关理论分析,高校基层共青团满足系统的条件,高校基层团建的地位、特点、要求与系统论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契合性,二者结合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渗透和补充。
(二)以系统论指导高校基层团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与团中央的工作部署相契合
“2012年1月10日,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契机,系统总结和梳理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认真思考和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前进方向,努力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4]“2013年 1月15日,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狠抓基层、支持基层,努力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广泛覆盖、全面活跃。”[5]共青团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搞好高校基层团建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要把高校基层团建当作一门科学加以审视,注重团建理论研究与创新,引领和服务团建实践。以系统论视角审视高校基层团建,符合中央加强基层团建理论研究的总体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三)以系统论指导高校基层团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与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缺乏系统性相契合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一个主张协调配合的开放系统。当前高校团建,团员团干团性修养参差不齐,组织意识淡薄;团学活动趋同,活动复制率高,且活动重局部轻整体,重眼前轻长远,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内涵,重娱乐轻政治,重数量轻质量,着眼考评,只图短期效应,活动定位与青年个性和需求不对称,尤其社会实践疲于应付流于形式;基层团组织各类考评制度不规范,考核指标不尽科学,导致团建定位不准,价值误判。
前述问题表明高校基层团建未能协调和统筹好团建中的各方利益,使得狭隘的封闭的建团理念抢占市场,同时团员个人本位盛于集体本位,系统论的缺失可见一斑。这弱化了基层团组织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利于引导团员、团干、团支部形成正确的团建观,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团建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损毁共青团的组织形象,降低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高校基层团建系统论的缺失反映了团建对系统论的需要。将系统论引入高校基层团建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建的对策启示
(一)系统论下立足全局,树立大团建观,推进团的思想建设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论认为整体有别于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说法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构成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来说明。[6](P45)系统与要素犹如整体与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引领好、服务好团组织所面对的青年学生就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全局。按照组织划分,高校共青团系统由学校、院系、团支部三级团系统构成。各级组织和团员之间的纵向、横向以及斜向联系共同组成高校共青团网状构架。
高校基层团组织既要接受上级团委和同级党委的工作领导,又要对下设团支部进行业务指导,具有执行和领导的双重角色。作为高校共青团系统的中间层级,扮演了承上启下、上传下达、团务执行和反馈的重要角色,树立“大团建观”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必然选择。2008年8月陆昊同志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全团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团一盘棋”的思想,集中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各个地方的团组织的力量和资源,打整体战,形成合力,推进工作。”[7]高校基层团组织要提高认识,服从并服务于校方工作的大局,配合整个团系统的工作方针、职责、任务和使命,把握好基层团委与上级团委的关系。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凸显的时代,基层团委要知悉、调研本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具体特点、利益分歧和发展需求,统筹自身的基层团系统建设发展工作,厘清团员、团支部、二级团组织、团干之间的多重关系。统筹解决基层团员的眼前利益与所在团组织的长远利益的冲突,团员的个人利益与团组织的集体利益的冲突,团员的直接利益与团组织目前所能提供的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层次理论下明确基层团委、团支部、团员的地位及其定位,改善团的组织建设
“层次观点是指,作为综合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结构组成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成是按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分层次组织而成的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要素的杂乱的堆积。”[8](P107)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高一级的结构层次对低一级结构层次起着制约作用,而低一级结构层次则是高一级层次的基础并对高一级结构层次发挥能动影响。“各级层次之间通过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等方式,进行着辩证的联系。”[9](P108)由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存在各种差异,系统组织在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秩序性即层次性。也正是这种层次和反馈维持着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发挥。
“团的不同组织层级,在实现团的功能上有不同的侧重。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于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最直接地面向青年开展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10]陆昊同志的讲话从事实上肯定了基层团组织的地位。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是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基本单元,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起着战斗堡垒的基础性作用;团支部是共青团系统功能、作用、战斗力的直接体现和基层单位,是共青团政策落实的基本保证。而广大青年团员则是团支部的核心力量,是基础的基础,共青团的先进性和政治性从根本上依赖于共青团员并由其表现出来。各层级团组织在充分认识自身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基层团建要定位在共青团与政治、社会的某种必然联系上,定位在真正受广大青年欢迎的活动上,定位在能够彰显团员个性特征、团组织专业特色上,定位在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发展创造空间上。团组织和团支部应把握自己引领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职责,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及富有青春气息的文娱活动,筹划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团干团员则要在享有团员权利基础上履行团员义务,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支持校园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构与功能理论下系统优化基层团组织,促进团的职能发挥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方式和组织秩序。功能则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能力。结构和功能分别强调对内和对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延伸。
高校基层共青团建设是以组织为依托,以制度为纽带,以团干为支撑,以团员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的系统工程。系统优化团组织,有利于促进团的职能发挥。
1.高校基层团建要优化组织结构,发挥组织依托功能。高校基层团组织结构是指团建如何分工与协调合作。基层团建组织结构的部门化必须立足实际,做到因需设部、因部设人。例如,高校社团工作活跃,设置社团部推进社团建团成为基层团建的新途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鼓励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高校基层共青团在部门设置时可以考虑增设创业实践部、搞活学术科研部,与国家的政策相对接,及时开展创业实践项目并为广大有志于科研的同学提供服务。上述列举的部门在当今高校共青团中属于与学生发展关联很大,但又与学生活动相对脱轨导致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应该予以重视,积极优化部门的人员和素质,真正发挥共青团在科研与创新方面的服务功能。纵向上看,基层团组织系统从二级团组织到年级团总支再到班级团支部,组织设置应该直接对口,在清晰的管理层级下,各层级管理幅度应与所在层级的权责相匹配,避免职能错位和效率低下。
2.高校基层团建要优化制度结构。内部结构的优化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另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制度是基层团组织系统的要素之一,但制度也可自成系统。中共中央党校辛鸣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应该是一个包含规则、对象、理念、载体四大要素的系统。”[11](P77-94)只有不断优化、调整和完善团建制度,才会避免因制度不合理而造成共青团发展失序失衡的局面,这也是促进共青团系统不断演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团建制度应该是考虑到高校、青年、基层等具体实际的制度。团建工作是团建制度的对象,优化团建制度,要保证制度有先进的价值判断和科学的目标定位。团建制度必须体现团的性质,符合团的宗旨和职能,并与所在高校和院系的文化风格相统一,要定位在能够切实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维护青年权益上来。载体是制度的展现形式。“以规章为载体,制度就体现为规章;以习惯为载体,制度就体现为习俗这种非正式制度;以不可言传的心理认同为载体,就形成了潜规则。”[12](P77-94)团建的政治意义要求我们对其理应严肃对待。对于团员管理、团干选拔、培养、教育和考核、团支部的考核、团委部门的工作机制及考核、财务制度、活动规范及实践制度等均应以文本形式固化,公开透明,进行宣传学习。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等于制度一成不变。团建制度真正的活力在于我们能够应时而变,顺势调整,制度的优化必然能够促进团建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共青团也将更具活力。
3.高校基层团建要优化团干结构,发挥团干支撑功能。团干是团建中的核心人物,团干结构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基层团组织应考虑教师团干和学生团干的工作默契度,考虑团干队伍的政治面貌、性别、民族构成,更好地推进党团共建,同时使团干不忽视女性青年和少数民族青年的利益需求。团干队伍的优化从根本上讲是要注重团干能力的优化。团干人才应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培训打造一支团性修养高、一专多能、独具创造和创新思维的团干队伍,对于发挥团干服务青年以及在基层团建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举足轻重。
4.高校基层团建要优化团员知识结构,打造基层团组织核心竞争力。高校基层班级全员团员化是当前基层团建的一个基本现状和趋势,优化团员知识结构是团员结构优化的核心,优化团员素质是团员结构优化的根本。坚持团建带学建,以建促学,使得广大青年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培养思维方式、增强实用技能,为青年团员的创业就业形成优化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得团员优势成为团组织最根本的优势。同时,培养和提高广大团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社会主义认同,才能发挥团员作为党的后备军、接班人的作用。知识优化和素质优化是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培养青年的使命所在。
5.高校基层团建要优化活动结构,发挥活动载体功能。活动是团组织凝聚青年、活跃青年、服务青年的载体和途径。高校共青团活动主要分布在基层团组织。当前高校共青团活动复制率高,不符合团员青年需求发展。优化基层团学活动应把握三点,其一,把握活动类别及不同类别活动的主次关系。应以符合团建宗旨、满足青年发展、迎合社会需求的活动为主,其余活动为辅;其二,把握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基层团学活动应该学会做减法,不能叠加活动以图活跃团学组织,而要举办高质量具有品牌性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竞争力和知名度;第三,优化团学活动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过程中改进原有活动,促进创新,实现发展。
(四)开放理论下基层团建工作坚持有原则的社会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
系统开放性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属性,亦即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也具有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13](P43-46)作为系统,是绝对开放性与相对封闭性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采取封闭原则在于寻求与确定事物的边界范围,有的放矢;采用开放原则则在于探寻事物内外的各种联系”[14](P43-46)
高校基层共青团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是社会巨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共青团是青年团员成长成才的熔炉。广大青年最终将面向市场走向社会,这是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坚持社会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现实依据。系统的绝对开放性要求基层团建工作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导向。基层团建要与社会相契合,无论是整个团组织的团务还是团干抑或团员的培养均应以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为指导,以期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团级组织的正确引导和有效制约,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层团建坚持市场导向则是指团建工作的运行、发展和创新都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共青团在引领青年服务青年方面与高校根本职能具有一致性,培养团建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即市场需要的青年人才是时势所趋。青年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乃至超越市场,才不至于为社会所淘汰。市场导向要求我们积极关注时政,积极争取社会、市场资源,如承办社会单位的相关活动及参与市场的项目,利用市场平台锻炼团干培养团员,用市场及社会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武装自己,为基层团组织、团干、团员的成长借力。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社会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必须是有原则的,不能随意市场化、社会化,要坚持共青团的普遍原则,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而不能超出基层团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和活动原则底线,克服官僚主义和抵制金钱主义。否则,市场导向只会成为团干团员乃至团组织腐化的温床。可见,在推进市场导向过程中对广大团员和团干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利于避免团建的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
(五)自组织理论下找准半青年自组织的关键序参量,推动团的组织文化建设
哈肯以组织的进化形式为标准将组织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自发地组织起来,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自组织是系统的特点之一,并以序参量为表征。
有研究认为,“广义上的高校青年自组织包括学生社团,而狭义的高校青年自组织则是高校登记注册的学生社团之外的青年团体。”[15](P106-109)按照法律属性分析,挂靠高校基层团委的社团因为登记注册而区别于青年自组织。按照社会学观点,高校社团在青年自组织之列。综合可见,挂靠学院团委的社团属于半青年自组织。因为社团等青年组织在事实上是以自主筹资、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为主,带有自组织单元自律、信息共享、微观决策、迭代趋优的特征,但同时又在程序上登记注册。
半青年自组织原则上接受学院乃至学校党团组织自上而下的领导和管理,但在操作层面,青年自组织主要是自我管理。青年自组织的序参量是影响半青年自组织成长的重大因素。哈肯认为,“序参量并不是系统外部指令或驱动产生的,而是由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一致而产生的。当系统处于耗散结构,在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中,各个要素间相互竞争、相互协同和相互合作时,就会产生序参量。”[16](P237)序参量的意义在于它在整个系统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并对其它子系统加以支配,它影响着整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体协同行为。要建成高校大团建格局,半青年自组织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关心的对象,而且落实重在基层。半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必须找准和抓好自组织的序参量。基层团组织要服务半青年自组织,引领半青年自组织在组织内部和同类组织之间展开竞争,同时加强协调与合作。
半青年自组织最重要的序参量应该是组织的文化。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积极、向上、创新、团结、活跃、自由、平等、民主、活力、高效的组织文化是决定青年组织发展的关键序参量。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传递正能量,使得广大组织成员认识到组织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组织使命,并引领一大批青年组织的跟风发展与创新。基层团委负有引导、管理、服务半青年自组织创建别具风格的组织文化的重要责任。事实上半青年自组织处于高校团建的边缘地区,如不加以重视,必将导致组织的无序,致使半青年自组织疲软和萎靡。有限制有效率地参与青年自组织管理,并从资金和资源、宣传途径、活动场所等方面对半青年组织予以保证,为其发展营造一个宽松高效的发展环境,主张并鼓励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服务以及服务他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设和谐稳定的半青年自组织。这也是系统的支配性和子系统的自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
中国梦以青年为对象,则是有关青年发展、成长成才的梦。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高校共青团是实现青年梦的组织依托之一。建设好高校基层共青团就是要圆梦青年、圆梦中国。系统论视角审视高校基层团建是助力高校青年工作、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益探索。
当前高校基层团建还存在不少问题,系统论引入共青团建设作为一种初始尝试必将会受到传统体制、僵化思想以及现实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唯有试错和探索,才能有效克服理论的局限性,使之更好地与团建相结合。
[1]陆春.论青年研究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的结合[J].青年科学探讨,199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孙凯飞.从系统论谈科学的统一[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2).
[4]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的通知[N/OL].2012-08-22/2013-05-22.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1208/t20120822_589153.htm.
[5]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的通知[N/OL].2013-01-31/2013-05-20.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1301/t20130131_619936.htm.
[6]【奥】贝塔朗菲(秋同,袁嘉新译).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7][10]共青团中央.以最大的决心支持和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切实增强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陆昊同志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OL].2008 -08 -13/2013 -05 -22.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0808/t20080813_86688.htm.
[8][9]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1][12]辛鸣.系统论视野中的制度要素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
[13][14]曾广容.系统开放性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3).
[15]韩流,张彦.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16]【德】哈肯(郭治安译).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