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四重意蕴

2013-08-15倪洪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信仰

倪洪章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100872)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有着多重维度存在,既是指导思想,也是个人信仰;既是主流学术思想,也是社会常识。但是作为信仰,有着区别于其他维度存在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至少有四重意蕴,并且表现出自在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自身科学性,进入信仰者视野作为信仰选择,并通过知、情、意三个因素展现出来,但是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党员和公民不同主体之间有规范性与个人伦理选择的区别,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党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一、作为新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成为打破宗教信仰而走向世俗信仰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上的新的信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和批判宗教信仰过程中逐渐形成。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并不主张或者很谨慎的用信仰来称呼自己的学说,一则是区别于宗教信仰,二则是区别于空想共产主义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信仰主要是针对宗教而言,在神学领域广泛传播,被用来钳制人们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在于实现人类解放,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以从一诞生就与宗教信仰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时,揭露出宗教本质“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P333)这种宗教自我异化的社会根源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力图改造的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591)因此,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人类要摆脱这种宗教异化的途径在于消灭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诚如恩格斯所讲:“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现在,人们正被这些由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相对立的生产资料所奴役),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1](P334)至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各种宗教信仰的区别尽现眼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提供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倡导信仰者采取有组织的改造世界的行动,打破生产关系的桎梏走向自由。

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清楚“共产主义”理想最先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大来源之一。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的前提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并不赞成使用信仰来称谓自己的学说,就是为了区别于空想共产主义,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P539)这样既避免了别有用心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也给工人阶级明晰了斗争的性质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从这里也可以清楚解释很多人的疑惑,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平时出现两种用法也说明其存在不同的层面和指向。通常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多指向的是学理层面,作为理论信仰出现;“共产主义信仰”则主要指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追求层面,这种不同的称谓不能说明二者存有质的区别,只是强调的侧重点的差别。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不主张使用“信仰”来称呼自己创立的学说,但也不是一味排斥,他们在对宗教信仰进行批判时也曾使用过“信仰”一词来指代共产主义信仰,“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4](P317)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力图通过批判建立起一个科学、理性的信仰来取代各种宗教信仰和空想主义。伟大革命家列宁首次使用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则在正面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现实、崇高的信仰进行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确立和发展。

二、作为信仰者的信仰内容

信仰通常表现为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是信仰者以某种内容作为信仰对象,很明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是针对信仰者的信仰内容而言。说明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信仰与其他信仰相区别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信仰这种现象在心中有很大的模糊性,因为人们没有把信仰当做一种心理状态和信仰的内容区别开来。显然,一种理论或观念,它之作为信仰对象并不处在信仰之外,没有对象的信仰是不存在的。没有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们所相信或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与作为自在的客观真理的马克思主义隔离开的,而是与现实运动结合起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信仰者内心的内涵和意蕴。这种内涵和意蕴主要集中在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实践精神两方面。这里的“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批判空想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既不同于空想主义完全脱离现实基础而永远无法实现,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只能给人提供可以冥想却永远也达不到的异域世界,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建立一个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使自己的成员的才能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全面发展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666)如果说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现实追求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精神则是在这种现实追求过程中,在信仰者身上体现出的将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品质的精神状态。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包括了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在内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是信仰者在现实追求中实现自我超越的结果。而“革命实践精神”则是指无产阶级在消灭剥削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信念、信心等。事实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对自己的哲学做了性质总结和规定,即彻底的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06)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表现出了彻底的革命实践精神,不仅改造主观世界,更要改造客观世界。这种革命实践精神意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髓所在,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精髓的真正内化和转化,中国革命才得以胜利,邓小平也才能深情说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力量”。[6](P63)

当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者的信仰内容时,还是认识到实践的一个中介环节,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信仰的能动性指的信仰对未知或者暂不能断定的东西做出的大胆预言,表现为认识和探索的能动性。宗教信仰之所以能被神学家大肆吹捧而使信教者信奉,就在于宗教信仰具有能动性,它创造出了一个令信仰者满意的虚幻世界,但是宗教信仰的这种能动性是扭曲的能动性,不能给现实中人们的桎梏解开枷锁,只能成为“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主义信仰超越了宗教信仰这种扭曲的能动性,对未来展开大胆的预测,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大胆预测的能动性是科学的、现实的、理性的,首先从宗教信仰产生的社会根源的物质生产方式批判出发,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才能消灭宗教信仰歪曲的幻想的反映。在批判宗教信仰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提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论断,共产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的终结,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动性在于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从一定的认识水平出发,而又不为这种认识水平所局限,而是大胆的超越这一认识水平。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动性最为突出的表现还在于实践性,在于它能被信仰者内化后把主观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从列宁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能动性的确凿证明。

三、作为信仰者的信仰心态

任何信仰都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产物,是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由衷信奉和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它本身不是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和追求,才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其实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问题。同任何信仰一样,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通过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因素映射出信仰者的信仰心态。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首先必然是认知的问题。这种认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价值两个层面。作为以解放人类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内容组成的严密而完整的内容体系,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知识层面的认知,只是为了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认知。因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认识和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需要,而主要的是改造世界的需要,否则,只要宗教信仰就够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科学与理性、未来理想与现实运动相统一的信仰,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认知才“支配和主宰着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取向。”[7](P130)总的来说,包括知识和价值两方面的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影响着信仰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持的态度。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和价值层面的认知,只能说是对这种信仰的认识和了解,还不能说是进入或者确立了这种信仰。只有在参入情感因素后才能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以前,人们选择宗教作为信仰,即使明白宗教信仰是虚幻的反映的情况下,其原因就在于宗教信仰中的情感因素。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这种虚幻的信仰,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苦难,但是宗教信仰能“通过把种种事件纳入信仰的解释模式之中,从超越现实的彼岸给予虚幻的反映和合理性说明,从而使一切矛盾都被臆想的解决了。”[8](P164)正是这种虚幻的情感慰藉和体验,使宗教信仰者即使明白是虚幻的,也愿意选择去相信和信奉。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种虚幻的情感体验中超越出来,指出人类苦难的根源是物质生活方式,指出了人类自我解放的方式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对未来的预测,使无产阶级看到了光明未来,这种情感激励是宗教信仰无法比拟的,让无产阶级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抛弃宗教信仰而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乐观的参与到改造物质生产方式斗争中。情感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情感的强弱程度。

情感的因素往往具有非理性性质,在信仰中不具有恒定性,所以信仰的坚定程度还必须依靠意志来保持。现实生活中,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最后抛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叛徒,就是缺乏意志,缺乏面对困难的意志。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法预见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战胜无数困难的集合,没有坚强意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本无从谈起。但是,当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正将这种信仰内化为自己的坚强意志时,他会把在共产主义实现道路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当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验,一种自我信仰考验,一种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意志作为维持因素,起着规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控制情感中的盲目性因素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强化信仰。事实上,意志和信仰是相互促进的,坚定的信仰能增强人们的意志力,而坚强的意志也能强化人们的信仰。诚如列宁所说:“同志们,你们的贺信中特别宝贵的就是对于苏维埃政权必将完全彻底地战胜地主、资本家和一切剥削者的极其坚定的信念,以及克服一切障碍和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和决心。我同一切共产党人一样,正是从工人和劳动群众的这种顽强的意志中汲取工人和工人事业必将在全世界获胜的信心。”[9](P546)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特质在于“行动性”,正是这种“行动性”把自己与各种虚幻的、空想的信仰区别开来,把主观的思想变成行动,把内心的期望变成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而这种“行动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知、情、意三个因素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对内表现为确信不疑的心理状态,对外表现为坚定不移的行为模式。可见,知、情、意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信仰心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们的信仰。

四、作为不同信仰者的信仰层面

既然任何信仰都表现为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必然是要涉及到谁信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其信仰者范围必然是广泛的,但是作为党员和公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层面则不可能相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党员和作为公民的个人信仰,在两个信仰者身上体现的层面大有区别,对于党员而言,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党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自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是党员和公民这两个信仰主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相通处。他们都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他们都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并且相信这个理想最终都能实现。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0](P31)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6](P63)他们都是我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坚定的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当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困难重重的,列宁理性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11](P246)作为党外布尔什维克来讲,他们虽然没有加入共产主义组织,但是他们也如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党员一样,把自己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而为之终身奋斗。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在对党员和公民的信仰要求是有层次、标准上的区别的。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有规范性,是一种规范取向的信仰模式。这种规范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并加入共产主义组织——在我国为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义务是对党员特有的要求;二是不能信仰宗教,这是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党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一诞生就与宗教信仰对立存在,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宗教信仰的分歧是根本性的,无论是对政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不能调和兼容的。对此,列宁指出:“我们的党纲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的而且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的。因此,要说明我们的党纲,就必须同时说明产生宗教迷雾的真正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12](P22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思想基础必然是也只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与之相对应。而对于党员不能信教问题,我党主要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有过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13](P707)改革开放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详细阐述了党员不能信教问题:“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当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对我国公民来说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我们党曾经多次作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个规定是完全正确的,就全党来说,今后仍然应当坚决贯彻执行。”[14](P44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重申和坚持以前的原则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应该积极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对笃信宗教、丧失党员条件的,对利用职权助长宗教狂热的,要严肃处理。”[15](P395)进入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重申“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16](P554)

而作为公民的个人信仰则不存在这种规范性,是一种个人、私人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伦理选择。事实上,前面我们讨论过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只存有强调侧重点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党员与公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同标准上体现出来。对于党员来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义务,而对于公民来说,更应该表述为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信仰,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不能轻易的改变或者抛弃自己的信仰,也不能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内心还觊觎宗教信仰,无论改变、抛弃或者觊觎其他信仰都是背叛,这样的信仰者最终是会被信仰所抛弃。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如同《身份的证明》里的瞿皓明一样用其一生的信仰为自己身份证实,淡然却坚定地说出:“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的身份没有得到证明,但是我没有背叛我自己。”不可回避的是,在当下,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把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发展和捞取好处的政治资本,我们要批判这种党内“庸俗”共产党员,推崇真正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对于这二者,我们“宁可十个办实事的人不自称为党员(真正办实事的人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说空话的人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17](P348)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邓小平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

[8]时光,王岚.宗教学引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9]列宁全集(卷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0]【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1]论社会主义[A].列宁专题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列宁专题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毛泽东选集(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5]江泽民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论无产阶级政党[A].列宁专题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信仰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