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青年道德社会化

2013-08-1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化社会化道德

汪 慧

(浙江省团校,浙江杭州310012)

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道德上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是青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道德社会化的完成,青年才能与他人和社会保持稳定的、协调的关系,获得进入社会至关重要的“通行证”,走向自我成熟;只有通过青年道德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够以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伦理法规和道德规范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换言之,青年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实质就是青年与社会在道德层面上的“追求与要求”、“教化与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诸多的途径作用和影响着青年道德的转型与塑造,[1](P102)其中新媒体对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最大。

一、新媒体与青年道德社会化方式

众所周知,影响个人品德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内在的潜能与基础;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它们千差万别,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关于它们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侧重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状况,说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受到忽视。不管怎么说,新媒体是客观的存在,青年道德社会化是既有的事实,二者都处在历史与现实的多变之中,并与社会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相互并存,因此,在理论上将二者单独剥离开来并对生存于其间的互动关系加以考察,并不否定其他社会要素对二者产生的现实作用。

(一)新媒体与青年道德社会化的生成

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是多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要素整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青年道德社会化,渗透其间的偶变因素往往更多。但无疑拥有强大文化信息集聚与辐射能力的新媒体,是青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成因。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得到机理性说明,在当代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等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作用降低,从而导致了新媒体的广泛介入。从人类学的观点看,道德社会化是文化的“濡化”过程,即非正规的吸收文化的过程。濡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规律,除去正规教育之外,濡化成为影响人类心理和道德的主要方式。濡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非确定性的特点,非自觉非正规的濡化能力来自于它所构筑的道德取向、道德氛围等。如新媒体的多样性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削减了道德的权威性,给当代青年的道德社会化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来,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多样性文化并存,必然导致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价值观念取向的不一致带来的是道德价值标准的相对化,又比如,新媒体的娱乐性淡化了道德氛围的严肃性,削减了青年的道德反思能力。

在新媒体产生之前,刚进入青年期的年轻人道德社会化的首选方式是家庭,这是他们最早、最直接的道德社会化的传统方式,是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引导青年的主要途径,在家庭中,青年把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道德转型的重要楷模与参照,由此建立起自己最初的道德自我的模式与原型,与其他道德社会化方式不同,家庭具有自身独特的道德教化作用:一是初始性,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形式,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较早的潜入时间,而且是因为它的影响及其结果构成进一步道德教化的条件与基础,事实也证明,青年在家庭中形成的种种德行与习惯在进入社会后仍具有极大的惯性;二是直观性,在家庭环境中,青年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直观式的人际交往来进行伦理规范的领悟、学习与模仿,而且这种直截了当的道德教化与学校、同辈群体和社区等方式的道德社会化不同,在亲人面前青年常常会毫不掩饰地表现自我,他所获得的信息也是全方位的、直接的;三是可接受性,由于家庭成员亲密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信任感远远超过其他的对象与群体,以致青年通过家庭接受道德教化和引导的氛围是宽松的,青年容易亲近和接受家庭教化,道德教化的过程比较顺利。然而,受新媒体的影响,当代青年对家庭教化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少,虽然家庭的初始道德教育给了青年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家庭自身所独特的道德社会化作用不仅被减弱,且在内容上也不能完全满足青年成长的需要,已经无法承担起青年继续道德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中拥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可以传递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所不能给予的道德引导和道德参与时,新媒体便逐步从家庭中夺得了越来越多的原来由家庭承担的对青年道德社会化的责任。

在当代青年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追求,传统的家庭教育所不能担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更多地落在学校的身上,学校成为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的又一重要途径。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一是它不只是个别的、零散的道德引导与援助,而是集体的、系统的现代道德教育。二是学校的道德社会化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的就是论事,而是通过采取高度的概括和抽象的方法,从理论层面帮助青年在道德上认识自我、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引导青年从个体存在上升到人类的高度去理解,目标是培养青年社会道德分析与批判的能力,形成社会的正统道德规范素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功利思想影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极大的冲击。一方面智育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弱化了德育,以至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滞后;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在重视专业角色塑造、领会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淡忘了社会道德责任。在教育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新媒体在中间蓬勃发展起来,并及时进入了校园和青年的视野,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然而新媒体在传播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影响青年的同时,也传递着更多的市场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大地诱导着青年。因此,在学校德育影响降低的同时,新媒体的影响却在提升。正是由于传统家庭道德教化的无力和学校德育的滞后,追求道德成长的青年学会了运用新媒体,通过学习社会交往实现自身的道德社会化。相对于其他群体,同辈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吸引力成为青年道德认识与实践的另一途径。和父母、老师的“居高临下”的教化相比,同辈群体更多地体现出平等交流、公平竞争、便于沟通、易于认同的优势;相互借鉴,模仿选择,实话实说体现着青年可接受的方式。当然,当代青年也明白,通过直接的人际交往而“趋群”会带来双重影响;虽然可以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中实现自我追求与人生价值,更便捷地完成道德社会化的任务,但这种人际交往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面临被“危险群体”同化的风险;虽然可以在遇到障碍时易于获取同情与理解而不失尊严,却很难在同辈群体中得到更多的指导性、前瞻性的援助与支持。同辈群体或许只能成为青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避风港,而非永久性的理想载体。而通过新媒体,青年不仅可以和自己的同龄群体,而且可以与其他群体和个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沟通交往,可以了解直接人际沟通出现的许多难题。正是因为新媒体能给青年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所以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喜爱。

(二)新媒体对青年道德社会化的作用方式

笔者认为,新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速对当代青年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发挥作用:

1.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对青年的道德教化和规范引导的传播作用

新媒体利用自己特有的传播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当代青年输送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中既有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继承下来的传统内容,也有现代社会衍生出来的超前意识和观念,更有外来的各种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倾向。既有服务性、知识性的内容,又有娱乐性、趣味性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渗透,构成了当代青年多元化、丰富化的道德社会化内容和要求。

2.独特的传播形式对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完成的协助作用

青年道德社会化既是一个社会道德教化青年的过程,又是一个青年内化道德责任、完成道德自我实现的过程,新媒体不仅通过传递给青年社会道德的多元性期待与要求,体现道德传播的作用,而且还能借助自身独特、快捷的传播形式,帮助当代青年获得实现这些期待要求的能力,从而使青年通过新媒体来参与和协助自身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新媒体对青年的道德参与功能主要通过以下独特的传播形式来体现,一是感性化与娱乐性的传播风格导致青年道德参与的广泛性。新媒体所传播的多元化内容一般都会以感性化和娱乐性的风格出现,诱发人们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和接受行为。在感性化和娱乐性的风格作用下,当代青年不仅接受新媒体传递的道德教化内容,而且也积极地投入到新媒体设计的情景中,模仿扮演虚拟的角色,接受角色所持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格,无形之中完成道德角色的转换。在新媒体提供的背景中,青年不知不觉地扩大了在道德层面上的参与度与广泛度。青年很愿意通过新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道德交流、对话和沟通,寻求道德理解、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新媒体制造了一个青年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青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氛围。二是便捷的信息更替导致了青年参与和协助的及时性。与其他形式的道德引导和协助需要一整套程序和诸多中间环节相比,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力量对当代青年的各种道德问题进行聚焦,及时追踪调查和分析青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的困难及产生的原因,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各种手段产生舆论作用,动员和调动整个社会参与协助青年的道德社会化进程。青年把新媒体作为自身道德社会化的最重要方式,更多是看中其中的“快”和“变”。这种“快”的参与协助能满足青年的身心特点需求和生活节奏,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青年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为青年迅速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创造环境和机会,它对于在青年中催化良好的道德风尚,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变”的协助参与,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全新的信息储备与道德实践的机会,让青年跟着新媒体的时代潮流,不断地更新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并学会在发展和变化中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进行道德的实践活动。

二、新媒体对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青年道德社会化的塑造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青年道德社会化发展,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

(一)新媒体对青年道德感知的平面化

新媒体运用感性化和娱乐性的形式,传播大众性的文化信息和平民化的思想价值观念,降低了对青年思想行为的道德要求高度和深度,使青年道德社会化的任务显得大众化和世俗化;快速的信息更替,使青年忙于不断地感知各种各样的道德信息和知识,无法抽出时间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思索和理智的分析;新媒体带来的多元性和多变性又使青年道德感知的宽度不断地扩大化。[2](P8)在如此新媒体影响下,当代青年思想道德要求的高度和深度在缩小,广度却在不断扩大,最后导致青年道德社会化流于形式而肤浅,变成一个纯粹的人生概念,没有实质性的现实内容。新媒体是用高科技手段,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来表达道德社会化的信息内容的。如果青年自身的知识素质较低而不能或不去理解分析,新媒体就很难起到教化的作用,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新媒体一般采用暗示、互动、渗透和诱导的方式,将道德要求和内容用时尚的形式传递给当代青年,往往突出实用性、功利性、时效性,所用教化时间的长短、进程快慢都是当代青年凭借个体特点、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去把握,缺少学校和家庭德育中的权威督导及榜样示范的帮助,这就要求当代青年有较高的自主性。与此同时,青年获取道德教化的信息并不是自己在道德实践中主动获得的,而是铺天盖地的新媒体被动给予的,自己只是轻而易举地接受。由于当代青年“少有明确的道德目标与计划,又缺乏在道德实践中面对选择、挫折的困惑与痛苦这种深刻的道德情感经历和体验”,所以很难激发出作为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这就是为什么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成果是表面化、世俗化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的内在升华与完善。青年道德感知的平面化,一方面会使青年的道德要求高度降低,从而使实现道德理想的可能性加大,青年与社会的距离更加接近,这样青年道德社会化的困难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道德感知的平面化又使青年道德要求的内容多元化,不仅包括社会道德、文化知识道德,还包括职业道德、经济道德和法律道德。

(二)新媒体对青年道德理想的务实性

道德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自身道德品格的向往和追求,青年道德理想的确立对于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充满了市场气息的新媒体影响下,青年道德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呈现出世俗和务实二重性。一是青年道德理想期待与追求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中,青年对社会生活的“实惠”和“实在”更加青睐,对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更加重视,把功利和利己当成社会道德生活的信条和自身做人的原则。二是当代青年把追求舒适与快乐作为自己道德理想的实现目标。他们不仅对新媒体的感官性和娱乐性有很高的兴趣,而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潮生活方式非常向往。应该看到,青年道德理想的务实性有其积极的意义。其一,它使青年对思想道德的追求从抽象的理念回到具体的现实中。在新媒体的作用下,青年道德理想的确立突破了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从禁欲主义和革命色彩转移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上,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其二,它使青年的道德人生内涵得以拓展。青年的这种务实的道德理想使青年增加了不断获得道德发展的新认识和新选择的可能性,学会在现实的道德社会生活中寻找自身道德的理想家园,并依照自己对道德生活的理解、设计和选择去实现道德理想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青年的道德现代化进程。但是,如果青年道德理想的内容过度张扬,容易使青年把人生的道德理想建立在追求现实的功利和物质之中,忽视对思想道德的修养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导致青年丢失了理想应有的独特性,最终失去自我独立的道德发展空间。这不但难以体现青年对未来道德状况追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可能造成青年道德理想的丧失。

因此,在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的进程中,我们提倡把道德理想的务实性和高尚性结合起来,把世俗性和超越性结合起来,以崇高的精神信念战胜物欲的诱惑,最终在社会的作用下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道德理想的彼岸。

(三)新媒体对青年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由于大众传媒的不发达,青年的道德社会化往往是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人群体以垂直的、直接的单脉相承、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的道德文化直接地培植在青年的身上,人们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比较接近,青年与社会的矛盾比较小,存在与选择之间、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缺乏一种张力,最终因为青年毫无选择地接受长辈的道德传递,并以此作为自己进入社会的有效方式。因而这种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表现为顺应性的特征:以较少的代际冲突顺利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由此青年的个性却丢失了,青年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变革作用无法体现。新媒体使青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方式由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转移至现代大众传媒,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不仅具有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主流文化而存在,而且包含着许多附属于各种社会群体的、基本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的文化存在,从而使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异质性和变化性。受其影响,青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为普遍,存在与选择之间、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充满了弹性。青年对道德社会化的选择和接受具有较大的差别和变化的特征,如当代青年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文化视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越性,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追求道德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并为社会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青年的社会道德历史价值。正是这种变化,使得青年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选择从对传统的道德“模式化”和“权威化”的必然性中摆脱出来,而更多地表现出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和自由性趋向。主要表现在:

1.道德自主选择观念的变化性

当代青年道德自主选择是新媒体市场作用的结果,是处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环境中青年道德社会化的能动性表现。社会道德的开放和发展越迅速,青年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就越强烈、越明显。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多元化内容传播和高频率的信息更替,使当代青年在道德自主选择上出现一定的变化性,青年在极力追求道德自主选择的实践中,也强烈地感受到真正获得自主选择的艰难。因为自主选择不仅取决于新媒体提供的客观条件,而且取决于青年个人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领悟、评价及实践能力,所以当青年感到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可以更大地发挥自身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时,反而产生了许多犹豫、动摇。一是新媒体在给年轻人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迷惑、孤独,消解了他们对自主性的渴望。伴随着新媒体而出现的多元文化产品和高频率信息,使青年无法也无力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信息和快节奏、快变化及时的、适当的消化和吸收,导致他们心理波动和生活方式的迷失。二是青年道德理想的务实性带来的功利性影响,导致当代青年生命物化的危险,使青年对道德自主选择产生恐惧的心理。所谓生命的物化是指人生的自然性(物欲)与精神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的精神因受制于人的物欲而被抗拒、压抑,直至丧失的状态。[3](P9)受新媒体的影响,不少青年把功利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过分地寻求物欲的满足,最终物主宰了整个精神,人沦为物的奴隶,青年的自主性人格面临瓦解,青年道德选择的决心被削弱。三是新媒体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当代青年在道德选择上主体地位感不强。新媒体张扬了青年道德的个性化发展,确立了青年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使当代青年在道德选择上具有强烈的主体地位感。然而新媒体的不可控特征,也使青年道德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因素的影响,致使青年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使他们在道德选择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不明显。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在观念上对道德自主选择的犹豫性思考,体现了青年道德发展的成熟和理性,体现了青年绝对自主性与社会生活本质之间的差距的深刻理解,这种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孕育着青年道德选择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2.道德比较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新媒体带来的文化思想道德规范的多元性和变化性,使得青年道德选择用于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封闭社会环境里,道德比较和评价是以权威为客观性、惟一性和至上性的,人们对是非好坏的分辨标准完全是单纯的,非此即彼。然而,新媒体主导的开放社会环境带来的“平面感”,提供了道德比较和评价的多极性和多样性基础。青年可以从不同的利益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道德比较和评价方法,依据不同的道德规范标准进行道德选择,这为科学地评价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成果提供了可能。如从横向上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道德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对多元文化中异质成分的交互渗透予以合理的评价;从纵向上对传统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大众传播作用方式给予当代青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特点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和比较,从而为自己的道德成长确立正确的方向。由于有了这样多样性的选择,当代青年有可能站在青年群体的整体上比较和评价自身道德社会化的成果,在不同的青年层面上对道德社会化目标进行相互照应比较,最终形成青年群体在道德层面的共同进步。

3.道德行为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新媒体所倡导的“自我实现”的主动受化方式,使当代青年的触角能获得多端发展和延伸,不再受传统教育中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这不仅有助于青年培养现代意义上的“自我观念”,而且使青年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以至当代青年的道德行为方式也出现了鲜明的个体差异性。这种情形打破了传统社会中青年始终处在“被动”状态下,主体的选择性很少、道德行为方式“统一、规范”的模式,给青年的道德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青年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不同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比较,选择一条既适合自身特点,又顺应社会要求的道德社会化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在新媒体作用下所表现的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给当代青年道德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变数。[4](P103)

(四)新媒体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多维性

新媒体信息多元化导致青年价值观多元化,这会淡化青年主体的道德责任;而虚拟的网络社会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5](P103)新媒体带来的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消解,大众媒体舆论洪流的引导以及国内外思想观念的碰撞交锋,使得社会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也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评判和选择陷入困顿之中。青年只有通过多元性的价值形态建立起多维性的取向原则和依据标准,多方位、多层面照应多元化的价值要求,才能在文化市场的道德探索中找到一条成功实现人生多样价值的路径。如自我和社会的维度,现实和未来的维度,真、善、美的维度等。当代青年在价值趋向上的多维性使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依靠多维性的定向,青年可以充分考虑个人和社会的要求,预见性地协调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求得人生价值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当然,“这种多维性也导致了人生价值评价的变化性,青年无法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直接、快速地对自身的道德社会化成果加以科学的评价”。[5](P10)

[1][4]李小豹,徐建军.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

[2][3][5]李贵.大众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教化社会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