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构建原则与途径
2013-08-15李月娥晁玉方
李月娥,晁玉方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国内精细化管理专家认为:“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1]长松咨询认为“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细”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
借鉴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内容引入到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上来,就是在大学生心理援助中充分体现出“精”、“细”等特征。“精”一是指要具备专业的人才队伍,精通相应的知识与方法;二是指“准”,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能够对心理问题切中要点,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准确的途径与方法;三是指心理援助效果佳,且能不断提高。精细化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细”一是指心理援助实施者要具备细致理念,重视心理援助实施的每一个细节;二是指关注学生的细节,及时发现有关心理问题的苗头;三是对心理援助的方案要细致,不能出现纰漏;四是对心理援助实施者的标准要求要细致。
此外,从二者关系来看,“精”是“细”的基础,没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就不会产生“细”的理念、“细”的方案与标准;“细”又是“精”的表现和衡量标准,“精”必须通过“细”来落实,来体现。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人生非常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天天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其出现的心理问题来看,大学生有其独有的特征。
1.心理问题处在易发期、多发期。大学生正处在成年初期,人格还不健全,心理也不成熟,这本身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大学阶段也是其独立生活的开始,是其走向社会的前奏,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学习、生活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等因素也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故此,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且其具有普遍性,即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许多调查报告与相关研究也充分表明了大学阶段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与高发期。
2.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学阶段,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众多,既有学习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情感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等。这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也较为复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较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就有自卑、孤独、嫉妒、报复、社交恐惧、猜忌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要求心理援助实施者必须具备较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途径、方法进行心理援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减少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3.心理问题隐蔽性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自尊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将自身的心理问题视为隐私,往往强制性的压抑自身,不愿意表露出来,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援助。云南日报2010年组织的调查发现昆明敢看心理医生的 人 不 足 5%。[2]《环 球 时 报 生 命 周 刊》(2005)[3]、《当代工人》(2009)均对中国人为何不愿意看心理医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文化、社会歧视、科学素养低等是导致国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的主要因素。[4]同样,由于社会歧视、好面子等原因,在大学里也普遍存在不愿意接受心理援助的现象。故此,在中国,绝不能将心理疾病视为一般疾病,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及社会文化背景。这也对大学开展心理援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重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与生理疾病一样,需要精准的专业知识与方法,才能因病施治。此外,与生理疾病相比,心理疾病又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变异性等,这对心理援助实施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多样性及复杂性,往往需要心理援助实施者以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更加关注细节,制定与实施更加细致的方案。在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个体化、多元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迫切需要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中来,构建精细化的心理援助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构建指导思想与原则
结合以上分析,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要以全面发展学生为宗旨,应坚持面向全体、重视个体,要充分重视预防的作用,形成预防、疏导、治疗相互衔接的结构体系,要强化大学生心理援助的专业化建设,形成以专业人员为主导的、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心理援助队伍,全方位的、系统的开展心理援助活动。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要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发展学生原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对于心理援助来讲,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前馈控制,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2.专业性原则。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并非人人都能胜任与参与。大学生精细化的心理援助体系的“精”就在于它的专业性,也只有“精”,才能“准”,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3.渗透原则。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必须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心理援助活动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渗透到学生工作者、教师、社区活动中去,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4.系统与协同原则。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同时,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工作者、家庭、社区、社会等都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援助中来。并且,需要各个方面要协同,要紧密配合,才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援助效果。
四、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具体构建途径
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除依据以上指导思想与原则外,还应结合大学生心理援助实践,从大学生心理援助活动包括的要素来考虑。大学生心理援助活动涉及到要素有组织者要素、设施者要素、方法与途径要素及外部环境要素等。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心理援助体系。因而,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可以从体系结构、组织实施、人员队伍、保障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也是构建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的具体途径,具体如下:
1.首先要保证体系结构上的精细化。如果体系在结构上存在缺失,精细化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结构的精细化还要保证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要注重各要素之间无缝衔接。
2.其次要保证人员队伍的精细化。心理援助活动是主体与主体直接的活动,这就要求心理援助实施者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与较高的品德素养。这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所在。没有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再好的结构体系也无法运转起来。
3.再次是实施的精细化。心理援助不同于一般性生理疾病的治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二次伤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加重。故此,大学生心理援助的流程、实施方案要更加精细,更加精准。这是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的重要保障。
4.最后,保障系统的精细化。如何精确的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程度,这需要专业的测评工具;如何保障心理援助实施者严格遵循既定的流程,验收保密规定,这需要细致的制度规定。故此,精细化的保障系统构成了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的条件。
在精细化的体系结构上,精细化的心理援助体系要弥补现今只侧重疏导化解,而忽视预防、干预治疗环节。故此,大学生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应形成“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在预防环节,高校应围绕发展预防、环境预防、知识教育预防等设置精细化的内容。发展预防主要是通过全面发展学生,促进其心智成熟与健康,进而避免心理问题产生。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一种互动型、建设型的人际关系,设计和组织丰富的教育性活动。[5]环境预防主要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知识教育预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会适应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防患于未然。在知识教育的预防中,应借鉴当代心理教育的最新发展,推广和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6]故此,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是一种通过发展其心理品质来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的方式。在疏导环节,高校应围绕沟通渠道、心理辅导渠道建立立体化、精细化的心理疏导网络。如建立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全方位沟通渠道;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理疗室、心灵吧、电话、internet等多种心理疏导渠道,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的疏导方式。在干预治疗环节,应有更专业的机构与人员来进行。[7]这可能涉及到外部专业机构的加入,但不意味着学校无事可做,尤其是心理疾病,更需要同学、朋友的关心,需要学校做更多的工作。故此,在干预治疗环节,学校应围绕如何配合治疗建立起相应的精细化心理援助体系,让学生感觉到友情与温暖,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校园氛围,避免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员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和不正确认识,引导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员正确看待心理疾病,形成一种宽松、无压力的外部环境,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心理疾病。
在精细化的人员队伍方面,学校应围绕人员来源、人员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的建设。在心理援助人员来源方面,学校应设置细致的甄选标准,采取科学的甄选手段,确保心理援助队伍具备较高的品德和专业技能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形成一支专业技能高、能够带动心理援助活动的核心专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的来源既可以是本校专职人员,也可以是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社会工作者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这支队伍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整个心理援助队伍的质量。同时,针对学生数量多以及大学生心理援助的特点,学校应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建立高校朋辈心理援助组织体系。其具体做法可以同乡会、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志愿者队伍等,倡导大学生的互相帮助与心理支持,组织大学生开展心理志愿者援助与服务。另外,学校应建立心理援助人员资源库,储备相应的心理援助后备人才,建立起心理援助人才梯队,这样可在第一时间调动可分配的援助人员资源。最后,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心理援助人员的培训与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援助实施者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搞好心理援助活动。知识的更新、观念的变化离不开培训活动。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心理援助人员培训教育体系,这也是心理援助队伍精细化的必要保障。
在精细化的组织实施方面,学校应从组织设计、实施流程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当前,大学生心理援助越来越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支持与协调。心理援助活动的参与者越多,越需要精密的组织,细致的安排,才能保证心理援助活动有序进行。在实施流程方面,何时进行心理预防,每个阶段需要预防的心理问题,采取何种途径,什么情况下采取心理辅导与治疗,都需要有细致的流程,不能任意夸大学生心理问题,采取错误的措施,对学生造成重大伤害。
在精细化的保障系统方面,学校应在心理测评软件、制度建设方面做好精细化的设计。具体而言,学校可建立专业的发展档案,引入专业的心理素质测评系统。大学生发展档案管理应是动态发展的档案,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评估心理援助措施的效果。在心理测评软件方面,学校应引入专业化的测评系统。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围绕心理援助保密制度、心理援助应急制度、心理援助培训制度等做好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1]汪中求,吴宏能,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王劲松.敢看心理医生的人不足5%[N].春城晚报,2010-06-03(10).
[3]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02-01(15).
[4]中国人为何不愿看心理医生[J].当代工人(精品版),2009,(4).
[5]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34-136.
[6]Seligman E.P&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 -14.
[7]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