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路径研究

2013-08-1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

刘 凯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 北京 102249)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环境,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或者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职业规划是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做出理性、稳定、高度认同的决策的过程”。[1](P5)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一个由“我是谁”实现向“我将成为谁”的一个转变过程,下图为所示职业生涯规划路径。[2](P93)

根据萨帕的职业生涯规划五阶段模式,即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4-44岁),维持阶段(45-60岁),下降阶段(60岁以后),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确立期的转换阶段,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其效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发掘潜能,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常常取决于其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激发其潜能,而人的潜能激发的重要条件是产生明确的、内心高度认同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正是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确定长远可行的职业目标,并为之积极行动。在远大目标的积极指引、暗示、激励下,通过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潜能开发训练,阶段性成功的鼓舞,积极心态的不断强化,能够把自己未曾发现的潜能开发出来,克服那些我们平时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跨越那些平常人认为不可能跨越的障碍。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应对就业压力的需要

2012年,我国应届毕业生的总数660万,2013年,我国应届毕业生的总数将达7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受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外,还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不能毫无考虑地、被动地、机械地完成大学学业,而应站在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高度上,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了解自我,尽早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并持续为之努力,这样才能成功应对就业形势的挑战。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循序渐进,保持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活是一种高度多样化的生活,存在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考研、出国、参加各种社团、竞赛活动等,如何取舍都需要自己做决定,那么根据什么来决定?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清楚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那很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信息时代,很多职业都是高度专业化的,需要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的大量储备和积累,如果大学生能够及早了解这些方面的要求,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作出具体安排,将预定的职业素质要求分解成具体的指标体系,循序渐进,充分准备,那么学习任务就能井然有序地逐步完成,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也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整合周围的环境资源

大学的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能否善加利用和挖掘,如果缺少目标,会导致对周围的资源视而不见,因此大学生需要树立职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高度负责,把大学的专业学习、课外实践等作为资源帮助成就自我的职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的前提下自主、自由地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专业系统工程,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法制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专业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个性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注重创业和职业实践、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社会化。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之前,由于大学生就业实行统包统分制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较多的与这种就业制度紧密相连。由于人才奇缺,不存在自由择业的空间,不需要对自我发展有过多的设想,职业规划教育基本被当时的政治教育所替代,“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故当时的职业规划教育是一片空白。[3](P12-13)1978 -1988 年,国家实行指令性派遣就业,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人才的流动性逐步提高,与此相适应,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各高校逐步开展就业 指导工作,职业规划理论也随之传入我国。1999年,国家教委正式发文要求各高校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0年,自主择业制度全面实行,使国家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与就业者双向选择,人才合理流动,推动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发展较晚,处于明显滞后的状态,缺乏系统设计和全面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更多的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能力素质的提升、继续深造的指引、未来职业理想的树立、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育指导,没有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尚未形成“理念先导—职业测评—个性咨询—生涯辅导—职业实践—生涯管理”的完整体系。《大学生职业规划》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学内容简单,辅导方式单一,与职业规划教育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职业规划也缺乏认识。2004年,北森测试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较了解和很了解的仅占39.4%和13.4%,其中说不清占32.2%,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不少大学生把“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4](P113)

第二,职业规划教育实践环节欠缺

在社会实践环节,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做不到制度化、规范化,有的高校在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所能提供的少量实践机会根本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职业实践主要还是靠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周末或者假期)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进行,由于缺乏监督,随意性很大,而且有着较大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第三,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匮乏

国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一般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或高等教育学博士组成,熟练掌握职业规划咨询以及辅导的流程和各种技法。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非常专业。国内尽管一些学校设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但往往是无编制、无待遇、无行政级别的“三无”机构,师资主要是从各院系抽调的辅导员兼任,他们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不足。

第四,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不明显

目前,国内各高校内部并未设置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负责机构,一般只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重心在就业指导,故未能发挥职业规划教育的功能,多层次、多维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辅导的管理机制并未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并未深入、全面开展,因此,职业规划教育与辅导的实效并不明显。

为了从实证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我们围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了一组问卷,对335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35份,最终收回3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1%。通过调查发现:一是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50%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自觉意识,约30%的大学生选择在空余的时间才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进行打算;二是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指导。80%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职业规划的自我能力不足,需要外部的有效帮助和指引;三是需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一个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四是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立体设计和全面推进,9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能够提供相关课程、讲座、测评软件、实践机会等。

三、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路径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结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现状,作为实际工作者,我们认为在工作实践中急需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新路径,主要是要积极推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尽快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由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

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这种发展趋势并不协调,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普遍缺乏,迫切需要改进目前侧重于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化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规范和严格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明白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有序的学习计划,全方面的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项神圣而专业的工作,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培养一支具有较强敬业精神、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性、常态化的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第二,引进和研发职业测评体系,使大学生职业定位趋向专业化、科学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自我评估,这需要借助职业测评。职业测评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的一项专门技术广泛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职业测评也叫人才测评、素质测评、心理测评等,应用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进行测量,从而对其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的评价,同时根据工作岗位组织特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的业绩表现,实现对人才的准确了解,将最适合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以实现最佳工作绩效。通过职业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中经常面临的“我是谁”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人格测试,让受测者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并给出一定的意见,扬长避短,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和研发适合大学生实际的职业测评体系,提高大学生对职业测评技术应用的认识,可以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逐步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第三,精心策划,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活有很强的前后连续性,是一个整体,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实践中一定要体现这种阶段性和整体连续性,做到阶段性、重点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一入学,就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毕业前夕的几次就业指导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新生入学就应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5](P39)对新生,首先,进行纪律观念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通过对校规校纪的学习,让每位新生明确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主动选择正确行为的自觉性,形成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其次,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新生进行心理调适,让新生及时适应环境,转变角色,悦纳自我和他人;再次,对新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新生入校后,要对新生进行所学专业的教育,包括开设的主要课程及专业特点、考研就业出国情况、师资情况以及学风教风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最后,要高度重视对新生进行生活与人格教育,倡导自信、自强、友善、诚信的生活理念和健全人格。加强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人格教育,使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社会各种现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文化娱乐、上网及体育锻炼计划,做到有条有理,劳逸结合。

大学一年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并结合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现有与潜在的优势,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将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出方向性的方案。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及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总体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关社会背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从而让学生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

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结合实践进一步修正和明确职业规划,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结合学生的专业,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探索,着重进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也使大学生在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有所提升。

大学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开展职业导向定位。进行分类教育,对于准备升学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全面了解升学的信息,进一步巩固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于准备出国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着重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给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大学四年级,重点进行择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实现职业目标和理想。通过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知识指导等,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帮助学生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为顺利走向职场做好准备,使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与理想。

第四,谋求与社会资源的衔接,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我国大学生身上的一些通病如“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受挫能力差等都与缺乏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一是要与用人单位联手开展职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之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课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可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或职业导师,为大学生了解企业和接触社会提供方便;二是要加强与人才市场或第三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单位(个人)的合作。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或者建立平台,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使第三方单位或个人融入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三是要利用好校友资源。校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和现身说法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5]孙凌.职业规划与就业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倪坚.职业规划解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朱伟卫,刘明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