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13-08-15张阿凤
张阿凤
(延安大学文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微博问政”的概述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特点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第一,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第二,微博宣传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其影响力基于用户现有的被“关注”的数量。用户发布信息的吸引力、新闻性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该用户的人数也越多,影响力越大;第三,内容短小精悍。微博的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第四,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超过传统媒体。而在微博的基础上兴起的“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中的一种形式表现,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而通过网络工具,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
(二)“微博问政”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分析
1.微博的巨大影响力是“微博问政”兴起的基础
微博,产生于2006年,是一种及时信息分享传播平台。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网络新兴媒体,微博于2009年登陆中国,2010年以飓风般的速度快速扩展。2009年国内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增至1.95亿,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使得微博影响力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群体内,而是网络覆盖范围内所有的人群。巨大的影响力是微博问政兴起与快速发展的基础。
2.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微博问政”的发展成为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公民首先考虑的是基本的生计问题而无暇顾及政治生活,他们无法或者根本不想获知参加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而且也没有顺畅的传递沟通的途径和渠道,因而就不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评论,更不能主动地参与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之相适应,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公民参与政治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微博问政”成为可能。
3.政府官员开微博加速了“微博问政”的发展
2009年11月2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开通个人微博,成为第一个开微博的政府官员。2010年3月23日,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开通微博,成为广东首个开微博的地市级领导。随后,广东迎来官员开微博的高潮。2011年4月27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做客新浪微博,成为中国首个利用微博与网友互动交流的地市级市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是第一个开微博的省级党委书记。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两会代表中共有363人开通微博,而腾讯微博关于两会的消息超过了500万条,之后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2月21日,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开设微博更成为里程碑式的标志。政府官员开通微博使公民看到政府与公众沟通的诚意,激发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从而加速了“微博问政”的发展。
二、“微博问政”正面作用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使得公众更加易于接受和认同决策者最终确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社会效果或者要避免的消极社会影响。正确的政策目标才能保证政策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任何脱离实际的政策目标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使得政策制定过程误入歧途。正确的政策目标,或者说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环节,一个是政策目标的设计正确,一个是不同的参与者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所以,公众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有效性的重要的途径。而使公众认同政策目标的基础就是让公众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微博问政”恰好为实现让公共参与讨论、评价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使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从而认同政策的目标。“微博问政”通过微博这种及时有效的方式使得公众广泛参与现实的公共问题的讨论,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从而大大增加了公众对最终的政策目标的认同度。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通过微博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使决策者制定公共政策时,能够清楚的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愿望,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目标。而公众通过微博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也使得公众更加易于接受和认同决策者最终确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二)扩大了公民参与人群的范围,同时增强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完善了公民参与进程,从而保障了政策合法性
经过评估、筛选的公共政策方案,并不能立即付诸实施,它需要经过合法化的过程,变成正式有效的政策。公共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被赋予合法性,获得应有的权威基础。正因如此,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提前。公民参与和认可是政策合法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尤其是地方性的与公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定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必要条件,由于这些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到了某个区域中公民的利益,所以这些政策出台后想要顺利执行,就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这也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本意所在。“微博问政”是公民参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公众通过微博发表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评价,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和方案,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之中。一方面由于微博广泛、复杂的社会影响,使公民参与的范围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单一人群,避免了参与人群的局限性,从而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化。另一方面微博发布信息的自由,使得公民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见解,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微博问政”扩大了公民参与人群的范围,同时增强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完善了公民参与进程,从而保障了政策合法性。
(三)强化了决策的民意取向,加大了决策的透明度,丰富了决策的信息来源,增强了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
微博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公开性,再加上关注人群的广泛性,使的通过微博传播的某一社会问题迅速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这些问题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些特点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产生决定性影响。“微博问政”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问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微博问政”使得公众能够及时的反应自己的生存状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使政策制定者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最关心和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需求和问题。其次,“微博问政”提供的信息具有广泛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他们中间往往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能量,能及时、敏锐的察觉和发现问题,微博问政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策讨论成为可能。微博关注人群的广泛性决定了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广泛全面的信息使政策制定者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情况,从而制定客观全面有效的公共政策。再次,“微博问政”构建了政社互动的平台。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及时的与公众沟通,了解公众关心的问题,解答公众的疑问,同时也向公众及时的发布政府的最新动态。通过微博,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将成为可能。“微博问政”是一种政社互动新模式,在这种互动中,社会舆论表达和反应公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对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成了某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同时,公众的踊跃参与,强化了决策的民意取向,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丰富了决策的信息来源,保证了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
三、“微博问政”负面作用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
(一)增加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本
微博作为“自媒体”强化了传播主题的个性,每个公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且可以自由参与到讨论中来。这种对信息发布主体和信息发布内容的零门槛为微博用户开辟了一个自由、随意的言论空间,从而导致出现大量失真、虚假的信息和真实信息同时传播的情形。真假难辨造成公众认知的无所适从。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分辨真假信息,大大增加了政策制定者在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的难度,从而增加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本。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网络资源的分布是不公平、单一和分散的,因此微博问政的参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微博只是表达了一部分人的意志和诉求,有时这一部分人的意见会掩盖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意见成为虚假的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微博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偏颇性,有时甚至是失真的。也就是说微博反映的信息只是拥有并且使用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人的意志,如果这部分人的意志主导了舆论走向,其结果将会影响政策制定者。这就有可能导致公共政策只是反映和强调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忽视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诉求,从而造成政策制定时的考虑因素缺乏全面性和充分代表性。
(三)导致公共政策制定时“强势民主”出现
政策制定过程中,尤其是政策备选方案是设计与论证过程,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原则,听取社会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只有在不同见解的冲突、辩论和交锋过程中决策部门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微博问政”使得公众广泛、自由的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可能导致“强势民主”的混乱局面,大量不同意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反复讨论而得不到最终结果,这对于具有时效性的公共政策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原则,必须有相应的“微博问政”的制度设计,从而规避出现“强势民主”的局面。
“微博问政”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持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呈现公开化和透明化趋势。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微博辅助政务,实现政社的良性互动,以微博为媒介快速有效的为公众排忧解难,需要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微博问政”虽然在促进公共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以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的影响。微博作为公民表达政治意见、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应该加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的约束,充分发挥微博对公共政策积极的作用,避免其负面的消极影响。
[1]孔杰.微博两会冷暖自知——辩证看待微博问政的利弊[J].学术探讨,2011,(2).
[2] 周 斌,虞谷民,李 怡.微博问政:政社互动的新模式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
[3] 廖海敏.微博问政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与应对机制研究[J].当代论坛,2011,(9).
[4] 李志飞.微博问政的利弊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2,(1).
[5] 毛寿龙,蓝 茜.网络民意在民主政治中该扮演何种角色[J].公众论坛,2010,(11).
[5]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陈 潭.公共政策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冯 静.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