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政协成立的世界性政治协商潮流探析

2013-08-15陈建坡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潮流资本主义

陈建坡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宣告了人民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意义深远,不仅从根本上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人民共和国政权合法性的法理依据,而且在其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政治原则,也深刻地影响着未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从背景上讲,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直接源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走和平建国道路而创导的运用政治协商方式解决国是的民主传统,源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全国绝大多数人民追求和平民主的强烈愿望,同样也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协商潮流密切相关。当前,学术界对人民政协成立的国内必然性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世界性政治协商潮流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探讨。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一、“二战”后的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蕴涵着政治协商的理念

政治协商有着丰富的内涵,广义上讲,它既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民主参与形式,还是我国当前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基于不同阶级(阶层)的国家、政党或其他团体,为达成某种政治共识而进行的对话、辩论、批评和妥协。承认多样性发展道路和基于文化与传统带来的差异性是政治协商的前提,而共同的政治目标则是促成政治协商的原始动力。20世纪40年代的世界性政治协商潮流,根源于“二战”影响下的世界范围内的制度性变革,以及由此形成的时代主题和两极化冷战格局。

“二战”后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源于世界范围的制度性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普遍遵循着民主化的方向,催生了新一轮的世界性民主化浪潮,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以及代表国内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集团之间的共处、协商成为可能。由此,蕴涵着政治协商的国家合作与阶级联合成为20世纪40年代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制度选择。

(一)世界范围的制度性变革

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始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扩张本性在帝国主义阶段更加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疯狂争夺殖民地、瓜分势力范围,从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在应对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分化,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美英法等国家试图以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治愈危机带来的创伤,而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德意日等国家则发展了帝国主义的极端模式——法西斯主义。为争夺资源、摆脱危机,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它超越了帝国主义阶段,进入社会资本主义阶段。①国家干预、福利国家建设以及重视经济、科技的发展与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形成的重要前提。

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欧、亚洲等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武装,使国家得以解放,并建立起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由苏联“一花独放”到“百花争艳”,并以苏联为首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能与美英等国抗衡、维护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再次是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蓬勃兴起。随着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和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被削弱,整个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反法西斯过程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使延续数百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从自身的历史经验出发,普遍反对掠夺,反对世界战争,谋求自身发展,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重要力量。

战争深痛的历史教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运动兴起,在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及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过程中,建立民主政权成为普遍的政治共识,各种不同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着民主化的潮流,时代主题也因此而变化。

(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其残酷性和破坏性也唤起了世界性的和平民主意识,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反战和平运动,进而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也促使国家、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多地运用对话、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

“二战”也直接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空间技术的发展及电子技术的运用为标志,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进而影响到国家之间的交往。全球化和地区性经济一体化趋势有了实质性加强,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局面,国际合作的重点也逐渐从政治、军事转向经济和技术领域。发展经济和技术,提高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和根本出路。因此,“和平与发展已取代过去的战争与对抗,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②

(三)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冷战格局的形成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冷战格局取代了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瓜分世界的格局。

“二战”瓦解了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等传统的欧洲强国,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苏联的势力和影响超越了国界,成为在政治上、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随着战争的结束,分别以美苏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取代了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欧洲中心时代”。这种两极世界格局,由于彼此间实力的均势和冷战,避免了多个力量中心的对立和斗争,成为世界和平的特殊形式。在各阵营内部,各成员国之间有着相一致的安全利益,互相依存的关系消除了内部战争的可能。通过联合国以及其他各种世界性、地区性的合作组织,在冷战的格局之中,各国保持了冲突与合作相结合的交往形式,形成了以对话、协商谋求共同发展为主流的世界机制。

这样,“二战”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制度性变革,并因此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冷战格局。这种背景下孕育着政治协商的理念,具体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国家内部不同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合作表现出来。

二、国际合作与阶级联合,体现着政治协商的精神

“二战”前后形成的国际合作与阶级联合,具体体现了世界范围的政治协商潮流。为了战争的胜利及战后处理问题,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协商、合作,突出表现为通过会议的方式交换意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作出战略规划并积极开展共同行动。而在一些国家内部,出于抵抗共同敌人的需要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共同目标,基于不同阶级(阶层)的政党、团体也由对抗转向协商合作。这样,通过协商解决重大政治问题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的一种趋向和潮流。

国际合作方面,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以国际会议为主要载体,用和平、谈判、协商、妥协的方式来商讨共同问题,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展开一致行动。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促成了英美苏等国家的联合。1942年1月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每一个政府保证与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合约,这就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此后,反法西斯国家在重大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前,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进行政治协商,并开展军事、政治、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如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等都是大国之间通过对话、协商,就重大军事战略和政治规划达成共识的典范,反映了当时已经兴起的世界性政治协商潮流。

联合国的建立是国际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1945年6月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既是各国在战争中互相合作的产物,也是政治协商的集中体现。如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还规定,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方式化解争端。这样,政治协商就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基本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国家内部的阶级联合方面,出于打败共同的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利益需要,不同的阶级及其政党在战争中形成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并成立联合政府。如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必须建立包括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进步力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1936年9月国际和平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战争爆发前以及战争过程中,一些国家如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围绕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建立了不同阶级、阶层的统一战线组织。到1944年,在反法西斯战争陆续取得胜利,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不同阶级政党的联合政府。如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南斯拉夫、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成立过有共产党参加的多党联合政府。通过协商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与联合政府,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后来的人民民主国家,都成为普遍的政治现象,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股明显的政治协商趋向和潮流。

这样,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不同指导思想和政治立场的阶级、政党,在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标及历史传统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协商、谈判、召开会议等手段,积极进行政治协商,开展一致行动,建立联合政府。这种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的潮流及其蕴涵着的政治协商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制度选择,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有益借鉴,是人民政协成立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源泉。■

注释

①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江汉论坛,2001,(8):37.

②赵文亮.二战研究在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64.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潮流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潮流
潮流
潮流
从2014到2015潮流就是“贪新厌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