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2013-08-15王红玉
王红玉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这一制度下,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上层建筑,民主总是受到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反映各自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道路,并表现出不同的实现形式。西方国家普遍采取选举民主的形式,体现在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表决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选举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它在西方的政治实践中有其缺陷,即它并不能最广泛地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往往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政治游戏以及少数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理论界将这一论述概括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特别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创立和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
“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被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他们意识到选举民主存在不足,好多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提出要推动协商民主,重视公民对话。我们在研究民主的实现形式时,关注民主研究这一最新进展及其成果。但是必须明确,我们在提出自己的协商民主理论时,只是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主体内容是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的协商民主在本质上也是对话和协商,但具有中国特色。严格地讲,西方在这个问题上还只是理论讨论范畴,我们的协商民主已通过人民政协在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
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协商民主,能够创造出人民政协这样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尚书》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凡是举国大事,尧、舜都要召集“四岳”或“十有二牧”、“四岳群牧”开会,重大决策包括新领袖选拔都必须经过这样的会议协商决定,实行的就是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创造性继承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理念孕育不同的民主形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倡导“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把“和合”视为政治的最高境界,作为国泰民安的基本特征。所谓“和”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处,“合”就是各种异质因素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与和谐观念。要达到“和合”,就要做到“和而不同”,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差异,既相互碰撞又形成共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实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和合”的政治文化传统,并赋予这种“和合”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协商民主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民主从来都是少数人的特权,是奴隶主、封建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享有的统治、压迫劳动人民的权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批判地继承包括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等彻底民主的理想和主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从少数人的民主转变为多数人的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精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形式,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创建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还积极探索社会各方面人士民主协商、共谋国是的民主新形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的真正实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毛泽东明确指出:“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得以保留,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正式形成了我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形式相辅相成的格局,开辟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纪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协商民主,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庄严载入宪法。按照与宪法相衔接的原则,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写入政协章程。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协商的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郑重的民主形式。
新世纪新阶段,自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首次较为正式地提出“协商民主”的思想后,2007年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对“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协商”与“民主”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中推进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要形式和载体。2009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论断,是党和人民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党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协商民主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格局,其内部状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形式,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于多样化。同时,香港、澳门回归后,还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生活方式共同存在的局面,等等。进入新世纪,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多样性还将不断发展。社会存在差别,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政治愿望。我们党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在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通过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真正实现。
美国未来学者奈斯比特在其《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提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的民主制度”,符合美国文化传统和国情。而中国实行的民主制度,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相适应,这是一种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奈斯比特称之为“纵向的民主制度”。他认为这与西方的“横向民主”截然不同。因为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而“纵向民主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奈斯比特认为,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而且,手握选举权的中国人根本没有民主决策的经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苏联就是这种状况”。在中国,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混乱,这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中国以这样的政治体制才能走出贫穷。
在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并列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任何国家都未曾见到、不可比拟的持续性、广泛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
二、协商民主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我国的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护理 20 d后,观察组 ALB、TP、HB、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一)有利于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我国,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使社会各群体中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同时,协商民主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到影响群众具体利益的各项决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自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抗击“非典”、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建议,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建议9万多项,其中许多建议被党和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当前,社会结构越来越分化、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群众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更好地构造规范的制度渠道、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合理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科学民主作出重大决策,是党和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可以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参与公共政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协商民主的固有属性。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成为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完善人民畅通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的良好机制,进一步体现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利的尊重,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党和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有效地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有利于汇民意、聚民智,广求善策、广纳群言,将各阶层的实际需求和各项主张进入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使真知灼见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治国。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团结稳定
在当今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团结与民主是两大不可或缺的要素,稳中求进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团结与民主的关系。一些国家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往往致力于彰显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民主对团结的需求,造成推进民主进程中的团结危机。这种竞争式民主不注重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构建,甚至不断引发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创造性地结合,运用协商民主,注重求同存异,促进社会和谐,在保障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也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仅能够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设,而且对人类政治文明也是一大贡献。
认真审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是相继而生的,其逻辑起点是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民的凝聚,而其相继发展的取向则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的就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
发展协商民主,需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基础;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协商和多数表决相结合,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政治运行机制;基层民主协商与社会自治制度,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基础。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和基本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借助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所提供的制度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机制,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只有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鲜明的特色和蓬勃的生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协商民主形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同时,要尊重民主党派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和讨论,使党的主张和意愿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模式,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还要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协商民主最大的特点在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协商、平等议事、同谋共识。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良好氛围中,协商民主才能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真正成为反映民情、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协商民主形式,必须大力发扬民主的作风,营造宽松的环境,倡导务实的态度,使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讲实话、说真话、道心里话,特别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积极推进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体现的是选举民主,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主要渠道和制度保证。但要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表达民意,就必须充分吸收协商民主的优势,积极运用协商的手段,开展平等的对话和协商,把表决建立在充分讨论、磋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议政协商能力,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沟通、商谈机制,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充分表达民意、维护人民权利的重要形式。为此,就需要进一步形成人大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完善公民旁听制度、听证制度、代表接待日、人大信息网、代表述职评议制度,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社会政治过程的渠道,包括积极推进人大立法过程中的协商。协商最适合形成和检验法律、政治原则和公共政策问题。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积极推行协商,如全国人大在婚姻法、物权法、个人所得税法的起草修改中都注重广泛听取、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我们应该坚持面向公民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和对法律法规起草修改的意见,确保公民的立法建议权。可以通过在媒体上刊登法规草案,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咨询会,开设网上论坛等形式,拓宽公民参与立法协商的渠道。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政治文明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是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政协民主是当前我国作为制度性安排的协商民主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西方民主无法比拟的,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我们需要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完善协商制度、实现规范性,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规范,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要丰富协商形式、扩大包容性,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充分反映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要提升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树立大局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真正深入实际、认真思考,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
(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努力创新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体系,协商民主是这些基层民主实践中常用的形式。公民对于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为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协商民主代表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方向,而协商民主从其现实可能性来看,也应从基层开始。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积极探索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一套民主规则和民主程序,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使农村民主建设逐步走上规范运作的轨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案例,如1999年浙江台州温岭等地创造的“民主恳谈会”,现已演变为全省乡村公共事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之一,大批的县、乡、村干部参加了民主恳谈等活动,面对面与农民群众商讨和决定村务大事。浙江一些县市还创造了诸如村务重大决策村民听证会等旨在鼓励村民直接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民主恳谈会实际上是政府决策的公开听证会,是官员和公民的平等对话会,也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会,具有可控性协商民主的性质。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认真总结这些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规律,不断丰富、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特别是需要认真研究参与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合理性、协商的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等问题,不断提升其民主内涵,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基层社区自治,实现社区管理的民主化,重视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人民群众按照公共生活的共同需求和意愿,运用法律和道德等手段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互联网在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值得重视。杭州市德加社区建立网络论坛,形成网络协商机制,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区网络论坛以平等、开放的特点,为民主协商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同时,要积极推进企事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强化工会、行业协会和非营利性组织在谈判、协商中的作用,努力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平衡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维护社会团结稳定;有助于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9-21(2).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M].2007.
[5]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
[6]李剑锐.人民政协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J].理论学习,2010,(12).
[7]李洁.创新协商民主制度[J].望,2007,(10).
[8]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中华书局,2012.
[9]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