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小切口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2013-08-15程林江
程林江
河南安阳市中医院外二科 安阳455000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急性疾病,多见于身材高瘦的青年男性或吸烟者。重症者可导致急性呼吸及循环衰竭,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发病率每年约4/10万~9/10万,其中大约20%的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2008-01—2012-01,我科对3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右侧气胸15例,左侧气胸10例,双侧气胸5例。首次发作者22例,反复发作者8例。病程1 d~5个月。病史1 d~6个月。患者均为突然发作,23例存在诱因,7例无明显诱因。诱因多为剧烈咳嗽、情绪紧张、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重体力劳动、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明显音减弱或消失。全部患者均经胸部X线或CT检查确诊,肺组织压缩达55%~95%。对于复发性气胸、双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效果不明显等适合手术指征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发病当日急诊手术。术中肺大泡发生于上叶者19例,下叶者4例,中叶者5例,多发性肺大泡者4例。
1.2 手术方法 均行双腔气管内插管,单侧肺通气,吸入静脉复合麻醉。取健侧卧位,上肢上举并曲肘90°,前臂悬吊固定于麻醉架上,充分暴露患侧腋下。在第3或4肋间做一横切口,长度约为7~11 cm,平均9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肋骨上缘切开肋间肌进胸,无需切断背阔肌及肋骨。然后用胸撑开器撑开肋骨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肺钳牵拉肺组织,直视下顺序探查胸腔内及肺部病变情况。对于肺大疱呈连珠状或基底部>2 cm者,做肺楔形切除,并给予重叠褥式缝扎。对于其他的肺大泡可施行缝扎或切除后缝扎。如肺表面有纤维膜限制肺复张者,则应对纤维膜进行剥离。手术结束前,用干纱布和碘伏涂擦壁层胸膜以达到胸膜粘连固定。冲洗胸腔,膨肺检查是否漏气及出血。术毕置胸腔引流管,关胸,术后2~4 d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均未见漏气发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4 d拔除引流管,复查胸部X线片或CT显示肺复张良好。随访3~24个月,未见气胸复发病例。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多数是由于肺大疱破裂,致使气体进入胸腔引起。其病理机制为肺泡壁弹力纤维先天发育不良或胸膜下炎症致使胸膜内弹力纤维出现断裂,在某些诱因下肺大泡破裂,使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气胸[2]。治疗目的是让已萎陷塌陷的肺叶迅速而完全复张,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清除病因并预防其复发。传统疗法有胸膜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及负压吸引等,不仅住院时间长、疗效差、并发症多,而且复发率也较高。因此,目前多主张积极的开胸手术,传统的后外侧切口和前外侧切口开胸术,疗效虽不错,但切口较长、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严重及恢复慢等,不利于肺功能的康复,导致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电视胸腔镜虽具微创优势,疗效也很好,但是其价格昂贵,普遍开展明显受到限制。腋下小切口开胸术的优势在于切口较小,不需切断胸大肌、背阔肌及肋骨,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术后咳痰及深呼吸,降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组采用腋下小切口开胸术共治疗30患者。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创伤小、康复快,与王建立[3]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腋下小切口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体会是由于切口较小,术中视野显露欠佳,操作技术要求高,必须熟悉胸部局部解剖。术前应仔细阅读胸部CT检查,以明确肺大泡数目、大小及粘连带的位置,有利于术中病灶的寻找和处理。应用双腔气管插管,行单侧肺通气,让患侧肺叶充分萎缩,以确保术野暴露良好。为减少术后复发,术中必须彻底处理肺大泡并应充分分离粘连带。
[1]蓝碧洋,黄绍华,罗强,等.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代气胸32例报告[J].微创医学,2008,3(4):387-388.
[2]王向阳,孟毅,王洪运,等.腋下小切口开胸治疗肺大泡48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1):54-55.
[3]王建立.腋下小切口治疗外伤性气胸55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