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鸡龙河综合治理模式实践
2013-08-15庞鹏,庞飞
庞 鹏,庞 飞
(1.莒南县水利局,山东 莒南 276600;2.日照港股份动力通信公司,山东 日照 276800)
鸡龙河发源于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鸡山南麓,汇入沭河,流经县城,全长37.9km,流域面积307.5km2。鸡龙河作为莒南县的城中河为改善城市环境、涵养水源、提升城市品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对鸡龙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同时加强鸡龙河沿岸排污控制。根据规划,莒南县将投资2.1亿元把鸡龙河打造成“一河两翼”城市核心区域,主力构建以生态为基础,以水为主题,以防洪、旅游观光为内涵,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湿地。目前工程正在实施中。
1 治理模式
在鸡龙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和“建设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城市”的治理新思路,具体做到了4个结合。
1.1 治理与提高防洪标准相结合
利用原先自然地形拓宽河道,对河堤进行加高,扩大行洪能力,提高了防洪能力,增加了河道的蓄水能力,有效地保护了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2 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在治理鸡龙河时,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对沿河两岸进行了硬化处理,修建了滨河路及道路内侧人行道。沿河道路内侧景观绿化错落有致,外侧因势造型彰显神韵。目前,南岸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北岸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带。整个工程预计2014年5月全部完工。届时,这里将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绚丽美景。
1.3 治理与水环境相结合
近年来,莒南县逐步加强对鸡龙河沿岸排污控制,河流水质明显好转。通过工程措施,所有污水不直接入河,由污水管网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基本保证城市河道水质,在汛期也起到了分洪泄洪的作用。同时,开展了鸡龙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鸡龙河良好的湿地景观资源,改善莒南县生态及水环境,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并以湿地资源为载体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休闲旅游,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所具有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1.4 治理与水文化相结合
莒南鸡龙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莒南县城北部,依托石泉湖水库和鸡龙河河道主体建设,从东至西贯穿了石泉湖水库、鸡龙河河道、卧佛寺公园和部分山体,总面积1277.49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619.47hm2(北起涝坡镇小岭村桥,南至淮海路以北200m,东至涝坡镇西塔巷桥,西达西环路良店桥),湿地率达48.49%。鸡龙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具有较重要的保护、科研、生态教育价值。
2 治理措施
2.1 清理河道障碍,实施流水畅通工程
通过对鸡龙河穿越县城、村庄段进行集中整治,全面清理沿河私搭乱建行为,拆除违章建筑,整修河道岸坡。同时,因地制宜对隆山路至良店段河道进行清淤、疏通、扩容,先后完成了90万m3的河道开挖,7.5km的挡土墙砌筑,建设6道拦河坝和大河南、良店2座橡胶坝,在5km河道内形成水域面积60hm2,蓄水120万m3。在枯水季节,通过河道上游段的石泉湖水库进行调蓄补源,确保四季水流不断。通过治理,不同程度提升了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了两岸及下游的受灾面积,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2 强化垃圾处理,实施水面清洁工程
县城管执法局切实搞好环境卫生基础建设,提高垃圾处理率,并加强沿河村居环卫保洁队伍建设,形成健全的工作网络,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严防垃圾入河。县水利局、住建局组织拦河闸坝管理单位搞好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安装固定打捞设备,确保岸滩垃圾和漂浮物得到及时清理。
2.3 注重生态建设,实施岸滩美化工程
实施生态护岸、林木护岸、植物固岸等护岸工程建设,在河道南岸移栽乔灌木11万棵,种植地被及水生植物26万km2,布置景观石9600t,建设停车场6处,公厕5座,木栈道310m,因地制宜地建设沿河绿化小区和休闲景观设施,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景观美丽的大型生态湿地,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县城居民休憩提供便利。
2.4 加强排污控制,实施水质提升工程
县环保局加强对河道沿岸重点污染企业集中监控,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县环保局、水利局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现状,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加强排污口日常监管。对在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企业,严格执行审查批准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审批。同时,建设了莒南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对县城西部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规范住宅小区排污管网设施建设,加快老住宅小区污水管网改造,实行雨污分流,严防生活污水直接入河。
3 结语
鸡龙河治理坚持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治理过程中在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要求与水质、防洪、环境、景观、蓄水、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和谐一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河道治理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河道治理中还应借鉴其他单位的治河经验,提高河道治理水平,以便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