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

2013-08-15孙福华

山东水利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农田

孙福华 ,江 美

(1.山东省水利厅,山东 济南 250014;2.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 东营 257091)

为加快推进山东省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意见》,计划用5~10年时间,将566.67万hm2有水浇条件的耕地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

项目实施以来,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总体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共完成投资87亿元,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48.33万hm2,其中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24万hm2,全省累计达到380万hm2,为山东省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提供了水利保障。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设任务重,如期完成总体建设任务难度较大

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建成566.67万hm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全省需新增恢复“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25.8万hm2,平均每年至少完成22.6万hm2的建设任务,同时,由于原有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配套率低、工程标准质量不高,全省还有274万hm2农田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平均每年又要完成27.4万hm2的改造任务。为此,要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平均每年大约要发展50万hm2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1.2 资金缺口较大,地方筹集资金较困难

根据《全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成566.67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省需投入资金1452亿元,每年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亿元左右。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各级财政普遍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省以上投资有了大幅度增加,据粗略统计,2012年,省以上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0亿元左右。但由于全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多、任务艰巨,按照每年150亿元的投入规模,每年需地方自筹资金90亿元,平均每县需要筹集750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些财政困难县来说,筹集难度较大。

1.3 规划执行力度不够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虽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复,但由于多个部门都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部门也都有各自的规划,而且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以致在具体实施中,个别部门不能严格按照“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出现了分散安排、重复建设等问题。

1.4 工程运行管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田间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造成田间水利设施无人管、无人修,效益衰减;另一方面,工程缺乏日常维护经费,进一步加剧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管理滞后的局面。

2 对策措施

2.1 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任务量大,涉及面广,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水利改革发展工作部署的实际行动,作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力高效推进。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把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由各部门负责到底,确保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安排涉水项目时,应严格按照规划统筹安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实效性。把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加大考核和督导检查力度,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2 切实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严格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水利投入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保障作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确保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增长。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应征尽征、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全力支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好财政奖补政策,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群众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3 注重科学研究,强化科技保障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提升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手段。针对影响农田灌排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寻求高标准农田的治本之策,科学指导“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灌溉排水的高新技术,提高“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省各类灌区和灌溉区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监控,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2.4 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舆论保障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相关扶持政策以及各地的建设成效和经验做法,引导广大群众投入“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环境。结合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培育一批典型示范工程,为全省“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3 几点建议

3.1 加大省以上资金投入力度

受地方财力所限,县级财政自筹资金能力较差,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资金扶持项目。要如期完成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以上资金的安排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大省以上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 完善农田水利工作协调机制

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建议县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作协调机制,对项目区确定、申报审批、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运行管理等环节进行联合审查把关,切实提高规划执行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确保投资绩效。

3.3 加快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参与施工组织、后期运行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要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让基层有专门的水利技术人员负责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议各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队伍,提升水利公共服务效能。

3.4 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公益性,面广量大,分布分散,容易损毁,维护管理费用较高。建议各级财政列支专项工程维修管理经费,用于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或者允许地方从项目建设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管护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

猜你喜欢

高标准农田水利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