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3-08-15张力
张 力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西 南宁 530007)
《绩效考评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张 力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西 南宁 530007)
《绩效考评与管理》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有利于高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本课程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阐述绩效考评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验掌握绩效考评与管理的方法。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及人才市场等地实习、调研,了解实践中的绩效考评与管理。
《绩效考评与管理》;课程教学;创新
绩效考评与管理为各项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因而愈加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追求良好的工作绩效是每一个组织的重要目标,而组织绩效又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直接相关,因此必须对员工绩效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员工的绩效目标与组织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因此,这门《绩效考评与管理》课程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建适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1]。
一、传统的《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教学缺陷日益显现
一直以来,《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绩效考评与管理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传统《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备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课本,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课本。这种以课本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例如,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少人混用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这两个概念,出于习惯和表述方便的考虑,也未尝不可。但是,从学术意义上来讲,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如何将两者区别开来,是传统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2]。
二、《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我们要借课程模式创新的东风对《绩效考评与管理》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绩效考评与管理》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由于绩效管理是培养开发员工的一个重要方式,绩效管理绝不仅仅是给员工打一个分数,期中要贯穿对员工的绩效辅导,期末还要对员工的表现进行沟通反馈。一方面肯定和鼓励其优点和成绩,让员工体会到成就感、自豪感、满意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鼓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缺点、过失或错误,同时还要诊断出导致绩效不佳的原因,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因此,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员工进行培养开发的过程。实际操作中,很多管理者在面对员工讨论其绩效缺点时,常常会感到不舒服,而且往往会让工作群体内部的日常工作关系变得紧张,但这种绩效反馈对于培养开发员工、对于工作群体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所有的员工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可以降低冲突的发生,但是绩效管理培养开发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了。可以看出,要形成最终绩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其次要有正确的态度,否则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或再强的能力也无济于事,态度会受到员工需要或组织激励的影响;再次员工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达到最终的结果,当然结果还要受到任务性质或环境的影响。
三、《绩效考评与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校《绩效考评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推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为了落实好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还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
(一)教师的角色要及时转变
面对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高校课改的实际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钻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二)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
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在管理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全员参与管理的“学生成长共同体”。科学划分小组,实现小组管理一体化。学生6-8人为一个小组,高度重视小组自治,全面强化小组管理。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和学科组长负责制,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小组长对小组的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其他组员均担任一个学科的学科小组长。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每个学生都承担班干部职责。管理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全员参与管理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将原来的班级管理“大班制”变成了“小组化”,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小组既是学习单位,也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中每个学生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对于学习、纪律、作业分发等,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讲规范的自我管理常规。“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管理应该是在班主任负责制下的全体教师、班委委员、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立体式管理,对后进的共同体可以派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或者导师。教师要制定适合本班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发展的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周评、月评等评价方式,把评比结果与学分制、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与评先评优结合起来。也可以评比小组明星个人。对落后的小组和个人有相应的改进措施等。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讨论以下问题:“绩效考评是组织绩效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及时为员工提供反馈,帮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促进员工绩效水平的提高。考评的结果,还可以作为职务晋升、薪酬调整、制定培训计划等的依据。然而,什么是绩效考评,什么是绩效管理,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并不十分清楚。”
(三)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会在心理层面发挥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谈话、讲解,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讲述生动有趣的生物现象和科学家的实验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借助本身具有信息量大、活泼直观、多感官刺激等优点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在课堂上不会只有一个知识点,而是有很多知识点串联而成的,因此激发学习动机不能只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进行,而是应该穿插于所教授的每个知识点之间,让学生对每个教学知识点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由于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的不同,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有两种形式,首先是对于自主学习程度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试着让学生自学;其次是对于自主学习程度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努力和能力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他们自主学习效果,并进行表扬,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动机[4]。
(四)个人自主学习
1.合理分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低年级或教学模式试行初期,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不是很熟悉,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相对较长的自主学习时间。当学生逐渐适应了此种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对较短的自主学习时间。由于高校一节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将课外自学和课内自学结合起来的方法。
2.在此种教学模式实施的不同时间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时间段来讲,可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在自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白阅读教材时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并用符号把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在书上标示出来,便于后面听老师解疑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也便于将来复习时参考。对于学习内容较多的中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做笔记、错题归集等。当学生长时间使用这些学习方法,对其逐渐适应之后,教师可以对其自主学习程度进行了解,如果觉得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可以让学生对于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了。
3.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对那些学习积极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对那些学习懒散的学生要进行批评、督促。一般说来,教师要经常指导和督促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
4.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正确的导向。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还不到位,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1]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0 ~182.
[2]张培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8.
[3]康萍.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绩效管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1):67 ~68.
[4]吴蕊.《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105~106.
G640
A
2095-4654(2013)1-0182-02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