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探究*
2013-08-15赵崇平
赵崇平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400036)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样,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维系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折射在当代职场,其崇尚自然、治身重和、无为而无不为、抱柔守雌的理念,仍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将道家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对大学生进行职场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职业身心修养,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乐观心态和一定处事能力的“社会人”。
一、道家文化价值体系
(一)理想人格——隐士人格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道家追求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隐士人格,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与外部和谐相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政治上,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教,无为而治,不激化矛盾;伦理上,倡导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不加约束;人际上,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要求明哲保身,平和心性,宠辱不惊,退回自我及内心,寻求超脱宁静,“人乐其性”。
(二)人生价值观:“逍遥”人生
道家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极其渺小,“万物”生“道”,需去伪贵真,“依德而行,循道而趋”,不为物欲蒙蔽,不为他物牵累,“致虚极,守静笃”,纵情山水间,逍遥天地外,做到不辨物我,不执是非,不论善恶,安时处顺,全真保性,达到本性与大道统一。其回避社会矛盾,齐物我、外生死、超利害、逍遥无待的自然主义人生观,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三)自然价值观:回归自然
儒家强调人文高于自然,道家则认为,自然本就完美,不能以人文消解自然。人文的创造应道法自然。自然与人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紧张的关系,人应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个体生命更应“玄览”、“心斋”、“坐忘”、“朝砌”、“见独”,在身心方面排除与自然的对立,泯灭各种人为冲动,实现个体精神的超越。因此,个体身与心、人及其创造都必须循乎天道、崇尚自然,实现和谐。
(四)道德价值观:关注个体自由
道家重视个体生命价值。主张“自知者明”,认识自我,关注自我。生之价值不在德性之完善,而在保身全生,这才是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同样,个体处世,不是道德境界的升华,而是个体生命的持存,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样保持自我独特个性,追求个体自由才尊贵。
(五)审美价值观:观照自然,物我一体
在道家眼里,儒家坚持将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观不能解释审美的本质,只有在忘掉一切感受、利害、得失、是非、祸福等种种世俗观念,人与自然融合,遨游天地,才是天地之大美,真美,纯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须观照自然、物我一体。精神美高于一切,无任何附加条件。
二、道家文化对职业文化教育的启迪
大学生初入职场,由学生人转为职业人,融入职业文化有许多困惑,利用道家文化的有关理念对其教育辅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和职业破冰,因此整合道家文化与职业文化相融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很有必要。
(一)扬长避短,融合教育重点
道家文化在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社会等方面作用深远,但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却尤显不足,因此,在渗透融合教育中,需扬职场处事理念之长,避逃避责任之短。
1.职场个体:身心健康,阳光心态
道家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力量的渺小,要求不管环境如何,要关注个体自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生活在贫困中,但穷不失其乐,他能编织成最美观实用的草鞋去自然地叫卖,将野菜调成最可口的美味,自得健康地生活。可以庄、老之事例教育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首先要调整生活状态,学会重生贵身,注重自身的修心、修行、修养,不自怨自艾、浮躁攀比,将有限的资源最优化,健康快乐地衣、食、住、行,使身体锻炼之行同内心修炼之性相结合,为激烈的职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场处事:贵柔守雌,谦和诚信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人应该如水,尽量保持不盈满、不旺盛的状态,守柔、守雌,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或避免死灭的到来。这种观点虽有一定局限性,但用于教育职场新人处事很有必要。只有“知荣守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地在职场与人相处,谦和诚信,才能海纳百川,建立广阔的人脉关系。“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人人都应不以私见和分别之分待人。要讲信用、重信誉,有“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的胸怀大志,才能有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境界。“天道助弱”,“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应以柔处事。
3.职场责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应以“无为”的手段去“为”,任其自成其功,才能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因此,要教育学生进入职场,要善于把握为与不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钩心斗角、处心积虑的权术,而首先是“重生”、“轻物”、“身重于物”的思想和“知足”、“适中止”的原则。同时,济世度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认为这是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要“清静”而“为”,顺乎自然,顺乎规律,尽人本分,不越位,不缺位,适时补位,各得其所。
4.职场理念:淡泊名利,见素抱朴
老子的“见素抱朴”,是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品、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道教文化则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要“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因此,职场新人必须弃绝智巧诈伪、假仁假义,抛弃功利世故,以淳朴自然之心去处事,才能赢得认同。
5.职场环境:法自然求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本然,属于广义的“天”、“地”、“人”,以及其它万物,成毁中须臾都不能偏离“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或者本质。道家文化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自然之道不可违”,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按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否则就将作茧自缚。用于职场文化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人进入职场社会,应遵循职场规律、职业制度,讲习职业礼仪,具有职业精神,思想、言论与行动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依“本然”而行,按照规律去办。有环保思想、有节能意识,尊重大自然;了解职场、社会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事要求,了解社会,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教育的主要途径
1.渗透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耐住寂寞
“致虚极,守静笃。”将道家“无己”“无待”,超脱功利和浮躁的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和专业教育渗透,使其静心修炼专业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持久内动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应培养其耐得住寂寞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的精神,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崇德、敬业、爱岗、遵纪的教育,使其能静心钻研,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融合于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从新生入学之始,日常生活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和谐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要求,明确身与心、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是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而自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按照专业特点行业要求,培养良好职业习惯,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渗透身心健康、职业安全和环保意识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顺利向职业人过渡做好准备。
3.把握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安时处顺
实训中,不管是对工科学生的5S管理训练,还是对文科学生的职场礼仪训练,都要求其在职场中随遇而安,按照企业的理念和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标准来要求自己,严谨务实,做好实习实训的每个环节,不浮躁异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
总之,将道家文化的和谐、自然、健康、静笃融入职业文化中进行渗透融合教育,克服急功近利,利于提升学生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
[1]辜堪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尚洁.浅谈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J].河南农业,2011,(6)下.
[3]王祥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