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杆支护在重庆市某公园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013-08-15

山西建筑 2013年12期
关键词:坡顶岩体锚杆

黄 薇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重庆 402160)

0 引言

近年来,重庆地区城市建设发展较快,随着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山地公园在城区建设。山地边坡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如何对工程边坡的稳定性作出正确的分析,采取合理的边坡防护措施,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某公园东侧,总边坡高15 m~25 m,坡角55°~75°,坡顶靠近公园的盘山公路,在多场强降雨之后,边坡部分土体、块石滑落至公园外的人行道上,占据了1/3宽的公路,危及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紧邻坡顶的盘山公路出现了5 cm~20 cm的沉降,坡顶发现3处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0.3 m。

边坡覆盖层主要为碎块石和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厚度0.5 m~2 m。边坡下伏基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边坡主要由中风化岩体构成,裂隙发育程度不一,岩体较完整。

2 影响边坡稳定因素分析

公园建设前以及施工期间,该段边坡无任何异常,未引起工程各方的注意和重视。综合分析后,可确定主要影响该边坡稳定的因素为:坡顶紧邻公园内盘山公路,公园建成对外开放后,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改变了边坡原有平衡,导致了原有岩体裂隙的增大,加之雨季雨水较多,坡面植被少,雨水和地表水流入、渗入边坡的裂缝中,增加了坡体的不稳定。

3 锚杆支护基本方案

本工程需治理边坡可分为两级,靠近坡脚的一级边坡坡高约10 m,坡度相对较缓,主要为55°~60°,靠近坡顶的一级边坡平均坡高12 m,坡度较陡,约70°~75°,两级边坡间有一道宽约2 m自然形成的台阶。

由于工程地处较繁华的市区,又紧邻道路和部分居民住宅,施工场地较狭窄,根据地质结构特点,以及边坡的重要性,采用锚杆支护体系,以保护岩土体的固有强度,提高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为目标。设计锚杆长度为9 m,间距2 m×2 m,梅花状布置,与水平面夹角20°,砂浆强度等级M30,注浆压力控制在0.6 MPa~0.8 MPa,面层铺设钢筋混凝土网片、喷射混凝土防护。

4 施工技术

4.1 施工准备工作

熟悉图纸和施工规范,调查施工现场和锚杆施工范围内可能涉及的管线等障碍物,做好排障和处理工作。

按照总平面布置图,根据现场实际地形,搭设好水、电线路和设施,检查施工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安排施工机具、周转材料的摆放位置。

根据施工图、控制桩、水准点,进行测量放线,确定轴线定位点。

4.2 清理边坡、初喷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清理坡面树枝、杂草、风化的岩石块。从靠近坡顶处开始分层清坡,清理后,立即进行边坡支护。为防止清理好的边坡进一步风化、受雨水冲刷,对修整后的边坡立即喷射一层薄混凝土,使其表面固结。

4.3 钻孔

先定出孔位,做好标记。钻孔时要保证孔位和与水平面的角度的准确。在钻孔过程中,注意合理掌握钻进参数和速度,以防止卡钻、钻孔坍塌、缩径等事故。为防止钻深不足,每次钻孔时,比设计钻深值多钻100 mm。

4.4 锚杆安放

钻孔后,做清孔检查,及早安放锚杆。按设计要求正确组装锚杆,为保证锚杆在钻孔中心的位置,用粗钢筋沿锚杆轴线方向每隔2 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作为定位器。安放锚杆时,把注浆管一同送入钻孔中,注浆管端头距离孔底100 mm[1]。注意放入锚杆的角度与钻孔的倾角一致,并确保锚杆处于钻孔的中心。

4.5 注浆

水泥砂浆随搅随用,并在初凝前用完。注浆过程中,边灌浆边拔注浆管,并保证管口一直位于浆液面以下。根据工程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灌浆压力,确保浆体灌注密实[2],取灌浆压力0.6 MPa~0.8 MPa。为更好地充填岩层的节理裂隙和空隙,防止锚杆被腐蚀,有效增加锚杆的握裹力,注浆分2次进行。首先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砂浆,用以起到较好的润滑效果和更好地渗进岩体裂缝中。第二次灌浆用水灰比0.4∶1的水泥砂浆,以达到孔内浆液饱满、密实。在注浆的全过程中,做好注浆压力、注浆时间和注浆量。锚杆的外锚头用钢垫板焊接,最后用C20现浇混凝土封闭。

4.6 铺设钢筋网片

钢筋网片采用直径8 mm的钢筋绑扎成200 mm×200 mm的网格,并用打入边坡的短钢筋将其固定在边壁上,以确保在喷射混凝土时钢筋网片不发生移动。在铺设时每边的搭接长度至少为200 mm。

4.7 喷射混凝土

采用C20混凝土喷射,粗骨料掺入时注意控制碎石的最大粒径在12 mm以内。喷射前,向初喷面喷水润湿。喷射时,控制喷头与喷射面的距离在0.8 m~1.5 m,按照从下而上的顺序喷射。在喷射混凝土终凝2 h后,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为7 d[3]。

4.8 排水处理

为避免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减轻支护面层的静水压力,对支护体内部水和地表水进行排除。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拦截边坡以外上部区域流水;在坡底设排水沟,排走坡面汇水;在支护坡面设置泄水管,管口露出墙面2 cm,并略向下倾斜,排除支护内部水。

5 治理效果

整个边坡治理工程施工用时75 d,完工至今已有四年时间,锚杆支护区坡面稳定,未发生位移和明显变形。本治理工程很快地解除了道路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隐患,很好地解决了岩体的风化、坡体表面的剥蚀等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6 结语

在山区的城市建设中,边坡的稳定密切关系到周边建筑、道路的安全,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把关。本工程所治理边坡陡,施工工期要求紧。锚杆支护体系在工程中,既用锚杆成功地对潜在滑移面进行有效的锚固,又对原边坡开挖破坏少,充分利用了岩体自身的强度,在控制施工工期、取得良好的城市建设形象、节约工程造价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果。

[1] 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2]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猜你喜欢

坡顶岩体锚杆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
高边坡锚杆支护的运用
基于断裂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对比分析的花山岩体与姑婆山岩体成因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