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灌区用水管理模式探析
2013-08-15马通宙
马通宙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山西 祁县 030900)
1 基本情况
汾河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是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大型自流灌区,主要担负着向太原第一电厂、太原钢铁公司、清徐县东西湖、交城工业园区等工业用水和太原、晋中、吕梁3市,11个县(市、区)10万km2农田灌溉及太原汾河公园、森林公园、城西水系等公益事业供水任务,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汾河灌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根据职能和引水渠道并兼顾行政区域划分为局、分局及坝站、支渠管理所三级管理,局下设5个分局、3个管理站、1个试验站,分局下设25个支渠管理所。
2 管理模式变迁
2.1 多元化用水组织管理
汾河灌区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灌区,从春秋时期的智伯渠到明清时期的八大冬堰,从民国时期的铁板堰到新中国成立的大型拦沙坝闸系统,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汾河灌区用水管理经历了民间渠头、堰长管理制度、“轮期用水,渠甲司之一年一易”的用水管理办法。新中国成立后,汾河灌区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灌区的用水管理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用水管理的主要模式为:“灌溉管理委员会+专业管理组织+村级用水组织”,即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时期;将灌区根据取水枢纽划分为一坝、汾东、汾西、三坝3个灌溉区域。各灌溉区域再根据干支渠系分布成立支渠管理所做为专管机构。组建由地方政府、灌区管理单位相关人员参与的灌溉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村为单位的由村管水利主任参加的村级民主参与的用水管理组织。这段时期农村工业相对滞后,农民对农业生产依赖性较大,对用水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农民出工参与灌溉管理和灌溉工程维护、清淤渠道的积极性较高。水费收缴一般以村委代收或代扣统一向水管单位上缴。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用水管理的主要模式为“灌溉管理委员会+专业管理组织+支渠以下经纪人(用水协会)。”这段时期,农村形势变化突出,乡镇机构撤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村工业发展迅猛,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劳动力大量务工转移,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明显减少,农民参与用水管理和灌溉工程维护积极性下降。由于制约因素不到位,用水管理及水费收缴工作困难增大,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减少,灌溉效益下降。
2.2 集约化用水调配管理
汾河灌区水量调配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根据受益面积分配水量,以亩分水,以水计费;工农业统筹兼顾,统一调配,合理使用。汾河灌区对下属各分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收益分成,自负盈亏的责任制管理办法,实行以“八项经济技术指标”承包责任制,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灌区用水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汾河灌区配水管理逐步发生了变化,配水原则变化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节约用水为目的,工农业统筹兼顾,农业按需分配。实行水权集中,流量统配,引导农民参与用水组织管理。
3 灌区用水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汾河灌区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3.1 农民群众参与用水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农民群众对水管单位供水方案及水价等政策缺乏了解;对水价的形成机制只是由政府部门审核决定,缺乏透明度;没有一个相关的组织在农民群众与水管单位之间作为纽带进行联系;造成系统障碍严重。另外,支渠以下渠道工程责任主体不明确,末级渠系得不到有效管理,渠道“最后一公里”出现肠梗阻。
3.2 配水不合理,水源浪费现象严重
汾河灌区农业供水水量将根据各受益县区面积分配,计量在斗口,测控手段落后,灌区信息基础薄弱,调度采用传统人工信息传递。各村以单位面积向群众收费,群众节水意识不强;灌溉方式落后,存在吃饱喝足、大水漫灌现象。工农业用水矛盾显现,工业供水次数多,渠道损失大,浪费水源现象严重。
3.3 水费征收困难
汾河灌区水费征收一般是由用水户上交到村里,再到水管单位,中间环节多,容易形成搭车收费、乡村挪用水费现象。导致水费拖欠或不能按时足额收取水费,影响到灌区的正常运行。
4 管理对策
4.1 组建用水户协会
汾河灌区积极推行用水户协会试点工作,从而推动用水管理的良性发展;真正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并对斗口以下工程明晰产权,由协会经营管理,真正做到管用结合。
4.2 工农业供水兼顾,合理分配水源
汾河灌区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分配,充分发挥汾河水的灌溉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注重工业供水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农业用水的社会效益,制定严格的供用水计划,采用阶梯水价抑制水源浪费。做好灌区市场调查,建立健全用水户档案,科学合理制定用水方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4.3 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水费足额征收
汾河灌区要针对水费征收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坚持先费先水、欠费停水的供水原则。在收费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规范化程序办事;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扭转水费征收困难的被动局面,确保水费足额征收。
4.4 加强供水人员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汾河灌区自成立以来,一线坝闸管理人员大部分为社队派出的亦工亦农人员,对汾河灌区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大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供水管理要求。特别是汾河灌区引进新型的测控一体化闸门,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数字调水。灌区应尽快加强培训,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