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机装备+合作经营服务”支撑水稻生产——武汉市黄陂区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3-08-15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刘汉文

湖北农机化 2013年6期
关键词:黄陂区机械化农机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王 强 刘汉文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出现“空心化”,全社会都在热切关注“明天,谁来种粮?”的问题。黄陂区的吴刚用他的乾农农机合作社做出自豪的回答:“明天种粮就靠农业机械化!”。

2013年初,黄陂区王家河街的吴刚联合其他5位农民出资70万元,注册成立了乾农农机合作社,购置日本久保田乘座式插秧机、收割机和拖拉机等大中型农机装备,流转经营唐保、岗上熊和白龙寺等3个村2 200亩(1hm2=15亩)耕地,涉及约450户农户,其中常年抛荒地占70%以上,从耕种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部种植优质中稻,平均亩产450kg以上,创当地水稻产量新高。乾农农机合作社的实例充分说明农机合作社能够担当起“明天谁来种地?”的重任。

乾农农机合作社只是黄陂区农机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黄陂区第一个合作社诞生至今,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25个,成员408人,拥有各类农机装备618台,农机资产总值5 311万元。在全市已获得的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中,黄陂区分别占有1个和3个名额。全区农机合作社流转和经营土地总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10个农机合作社流转和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千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总面积达到14万亩,大约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2。其农机合作社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创新运行机制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关键

一是完善合作经营模式。由单一农机大户之间合作经营,发展到农机大户联合型、种粮大户发起型、农村能人带动型、农业企业兴办型、基层农机服务机构领办型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二是完善出资形式。突破由农机大户带机入社而形成的股权结构单一的出资形式,机械、资金、土地、技术等都可以入股;三是健全各项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和民主监督,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成员大会,对重大事项进行一人一票表决后方能通过;四是完善分配机制。半数以上的合作社建立了成员个人账户,多劳多得的核算机制和年终分配红利的结算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部分合作社还为成员办理了医疗、养老和意外伤害保险。

2 购置现代装备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支撑

农机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黄陂区农机合作社把购置现代农机装备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强能力的重要抓手,既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农机作业服务,又为自己经营流转土地提供物资保障。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工厂化育秧设备、插秧机械、播种机械、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装备在各个农机合作社几乎都可以找到。由于有先进的农机装备作支撑,合作社可以规模化流转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经营,耕、播、收和秸秆还田全部是机械化作业,现代化大农机作业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优势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水稻生产“单改双”和“冬闲田”种植油菜,提升了土壤肥力,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建设,利梓、凤凰诚成等合作社正在着手购置粮食烘干和精深加工等机械装备。利梓合作社在拖拉机、收割机和插秧机上还安装了北斗卫星接收装置,可以更加科学调度和快捷经营农机装备。同时,绝大部分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做到了机有库、具有棚、维修有车间、人有办公场所。有的还相应建起了育秧工厂、储油设施、消防设施、储粮库、农产品加工车间等,从而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大大增强了农机作业服务功能,大部分合作社可以为粮食和油料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3 流转经营土地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保障

流转经营土地,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举措;也为大功率、高性能农业机械开创了用武之地。为此,黄陂区农机合作社在我市率先探索实践流转和经营土地,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租赁、托管、订单等方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万亩,大约占全市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4,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904亩。通过流转和经营土地,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既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从而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问题和农田无人种、农活无人干的难题,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了条件;又促进农机合作社由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全面经营农业转变,扩大了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实行连片机械化作业,集中统一管理,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了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陂区农机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的做法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前不久,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程到利梓合作社进行了调研。护林岗农机合作社流转李集街五显庙村1 625亩耕地,从2012年开始推行一季油菜、一季中稻的种植模式。2013年又自筹资金建起了5亩地的育秧工厂,并调整品种种植了200亩的有机稻,目前中稻和有机稻都增产增收,其中中稻平均亩产600kg,同比亩产增加100kg,共计增产14万kg,增收30余万元。有机稻平均亩产350kg,全部由合作社自行加工和销售,打出“云雾山”有机稻的商标,每斤大米卖到10元钱,很快便全部销售一空。

通过流转和经营土地,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高度融合,为推广农业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模式提供了舞台。利梓农机合作社充分利用流转的5 000多亩耕地开展试验示范和科技普及活动,以引进和推广新型农机具为重点,同时进行高产优质品种引种及对比试验,水稻直播、人工插秧与机械插秧对比试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试验等等,为实施水稻和油菜全程机械化及带动周边农民科学种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4 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目标

灵活的运行机制、稳固的作业市场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农机合作社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近3年,黄陂区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总收入和成员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流转土地面积适宜作物连年增产增收的合作社,增收增幅超过了20%。据初步统计,2011年9月注册成立的凤凰诚成农机合作社,注册资本120万元,其中入股资金55万元,购置机械资金65万元。合作社流转周边4个村1 40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由于发展起点高、运行机制灵活高效,2012年除了对流转的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外,共对外完成机耕9 000亩、机插秧2 200亩、机播油菜500亩、机收水稻3 000亩、机收油菜1 200亩,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81.2万元,扣除油料、配件、维修等成本和支付20万元的工资,纯收入为58万元;油菜、中稻亩产分别达到200kg和550kg,扣除各项成本,纯收入42万元。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共计100万元,当年提取10%的公积金和30万元的发展基金,分配红利60万元。2013年合作社成员由8人发展到15人,固定资产由120万元扩大到230万元,新增流转土地300亩,新建了占地3亩的育秧工厂,各项经营收入会比2012年更好。

在欣喜地看到农机合作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合作社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全面建立成员个人账户,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烘干机等大型机械投资大、财政补贴比例偏低,合作社购置难度大;三是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规模偏小,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尤其是要首推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流转模式;四是一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水、电、路和沟渠有待市区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农机合作社机具库棚、办公场所和农产品加工车间等建设用地需要得到土地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无农不稳,农业基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是中国梦实现的保障。让农村承包土地摆脱“社保”的尴尬角色,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才能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就是要让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

猜你喜欢

黄陂区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一家百年县医院的能力建设真经
三道关口搭建妇幼健康新屏障——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工作巡礼
不一样的农机展
以人为本 尚美育人——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前川第二小学教改掠影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武汉市黄陂区地方税务局征纳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