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

2013-08-15钟丽凤谢清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网络平台就业指导

夏 丹,钟丽凤,谢清平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于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岗位的特殊性,再加上不少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让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样,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选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分析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使政策长期得以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就业制度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都是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现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使得缺乏合理职业规划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面临巨大的危机,导致不少医学院校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因为好高骛远而选择先待业,下面我们主要讨论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地域流向和择业意向。

1.就业地域流向相对集中

访谈往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经济收入是大学生明显的关注点。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差异会明显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和进入社会的起点也是决定毕业生就业选择流向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全国各地企业收入调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应届毕业生的全国薪酬之最,这些城市对大学生求职的吸纳力也有优势和弹性,很多毕业生会选择这些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选择,希望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

此外,就业地域的选择倾向与大学生本人的生源地关系紧密,来自发达地区和比较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多数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但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生源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回家乡就业;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就业地域选择倾向差异不大。

2.就业取向较单一,偏向名牌医院

通过数据表明,医学院毕业生中,有80%的毕业生就业意向是到城市进行就业,只有4.7%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是基层农村医疗结构。由此可见大多是的医学院毕业生对到基层和农村地区就业不感兴趣,对选择城市就业意愿强烈。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地域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城市往往是就业的首选条件,地域条件往往成为为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种趋势越明显,让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越单一,这种集中的就业趋势往往会产生断层现象和城市的拥堵现象,这一现象是同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是相背的。但是随着医院对毕业生知识技能以及临床经验要求的提高,在80%选择到城市进行就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有38.5%是选择到大城市的名牌医院进行就业,有42.2%的毕业生选择到一般中小城市的医院进行就业,这一现象说明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步的进行转变,毕业生不再是只选择大城市的医院进行工作,而是选择到一般中小城市的医院进行就业,这表明随着大城市好医院的就业要求增高,医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就会慢慢的转变,就业观念正在转向符合就业需求的轨道。

二、以前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半数以上的准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了一些缓和,但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与此同时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的情况一直困扰着大学毕业生。针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看法的调查表明,专科生对就业形势比研究生和本科生更加乐观。这是因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扩大招生,医学院大学生的人数猛增,学生毕业时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投资越大的毕业生,越期望得到很好的就业,可以进入大城市的名牌医院,在就业形势不理想时,不愿意轻易就业;而学历较低的专科毕业时在进行就业时,往往希望尽快就业,找到投资和回报成正比的工作,这就增加了就业机会,由于对于就业的期望比本科生和研究生低,因此就业的速度也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快。

2.高校在就业政策指导方面比较滞后

大多数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关于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或者就业指导会等,其实,在2007年我国政府已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在调查中发现,有53%的高校举办过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或者就业指导会,有47%的高校没有举办过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或者就业指导会。这一现象就说明,我国高校对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但是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渠道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高校要发布关于就业的相关信息,建立起学生与国家、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将更多的国家政策传达到毕业生中去。

三、完善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建议

1.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基层医学岗位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医学院毕业生基层工作的意识。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同时我国的中西部、山区及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这正是给我国医学院毕业生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这些基层岗位更加需要优秀的毕业生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其次,要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的支持和和后续保障政策,加强对这些毕业生的积极引导,加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以及增加待遇,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更多的进入基层岗位。对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学费上可以给予一定的减免政策,也可以给予贷款政策,同时可以在财政上设立专项奖学金,为农村基层医院、中西部边远山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偿,也可以给这些在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一定程度优惠政策。

再次,政府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监督监察功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公平现实的产生,保障就业中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权益。特殊群体指的是学历较低的毕业生、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女毕业生。同时,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群体尽快就业,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毕业生的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引导这些特殊群体尽快进入工作岗位,维护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合理权益。

2.改善医学院校就业环境,规范医学院校就业市场,保持良好秩序,保障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健康成长。

首先,要保障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秩序良好,具有健全的就业法律法规,这样可以对医学院校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在医学院校的就业市场中,用人方更多的是保障自身的权益,更多的获取利润,这就使得在招聘的过程中出现矛盾的现象。就业市场是医学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最重要的渠道,就业市场是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所以,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法规,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保障就业市场的规范化运行,规范就业市场用人方的程序和方法,保障就业市场科学有序的进行工作,完善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有序的就业环境。

其次,加快建立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更好的将就业信息在就业网络平台上展现,让毕业生可以通过就业网络平台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帮助毕业生进行就业。通过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很好的打破地域的限制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可以把全国的就业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展现,让用人方和毕业生进行联通,进行双向选择,进一步的将用人单位、就业市场、毕业生、学校进行很好的融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毕业生高效的就业。与此同时,还要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协议、中介机构和就业代理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出现破坏就业市场秩序的现象出现。

3.加强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结合

首先,加强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良好的教学考核,加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工作,深入落实教学改革工作。要在医学院校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工作,加快落实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设置教学课程完全按照就业形势进行设置,保障学有所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以尽快应用到工作中去,做好教学的规划和布局工作。

其次,进一步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选择正确的就业道路,保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再次,医学院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就业率情况与下一年度的招生人数和教学经费进行紧密的结合,保障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

最后,要建立专门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网络,通过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基层医院和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联系,发布政府关于就业的指导政策和文件,帮助医学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且要做好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跟踪指导工作,保障毕业生就业顺利进行,让毕业生可以尽快的融入基层就业。

四、小 结

有效落实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针政策,不仅能缓解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能促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贫困地区的看医难问题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在校期间,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基层就业的重要性。另外,医生这一行业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这就需要医学院校毕业生放低姿态,在基层岗位上虚心学习,不断累积经验,在实践中加强落实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针政策。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网络平台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