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3-08-15袁世斌
袁世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三自能力”是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方面的能力。学生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为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
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三自”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三自”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整体背景中去考虑,紧密结合高校中心工作和德育当前大的背景开展建设。其次,“三自”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三,必须将“三自”教育与高校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不能削弱高校、学生处、班主任等在学校建设、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第四,确立“三自”教育建设面向未来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三自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学生新的使命,是教育素质化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1.“三自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强调了教育必须致力于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
培养学生“三自能力”要求高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其自身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来对学校、班级的常规情况、生活学习习惯及各项活动的开展等进行管理、组织,并进行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反思,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自觉、自愿地作出思想、道德行为的选择,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从而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大学生“三自能力”是长期以来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必然使命。
2.培养大学生“三自能力”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中的落实和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中关于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他对教育的论述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面向新世纪,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坚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创新教育。“三自”教育体系恰恰体现了新时期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的落脚点。推行“三自能力”管理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促进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提升学校行政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情操和责任感。
3.“三自能力”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益探索,是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的有益尝试。
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日益旺盛,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空前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状况堪忧。
高校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及社会热点调查、社会资源调查、专业科技服务、法律法规宣传、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严格的锻炼和成长的磨练,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是自己淘汰自己。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及工作状态的了解,加强是非辨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责任意识。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只看其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研究并准确定位。
4.“三自能力”培养是对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培养学生“三自能力”,就要着眼长效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高校宏观把握、学院自主指导、学生主动发挥的工作体制;要找准学生组织这一发挥学生“三自”作用的突破口,在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中建立竞争机制和合理的评先树优机制,给予学生组织更大自主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班级、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在场所、经费、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指导学生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实现学生组织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和带动学生的作用。要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学生“三自”作用的发挥达到促进和提升工作的目的。
真正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就必须要深入学生、贴进学生、了解学生,就必须要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既要有宏观把握的思想,也要有微观指导的能力;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为学生把握好准确的方向;既要讲原则、讲政策,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既要尊重扩大了的学生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又要讲求法律法规;总之要做好引领者,就必须自己先行,发挥学生“三自”作用实际上是对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手段,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高校指导的原则下,以学生团体为抓手,积极搭建高校“三自能力”培养平台和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是建立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前提
教育知识观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训练;教育过程观的转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流程控制”和“培养锻炼成学习主人的控制”两方面形成了同质同场的控制系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实际控制者和操作者。教育方式观的转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多元的组织方式,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双向或多向交流,多角度,多侧面的答案。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实际水平,以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和总的素质为依据的。
2.以建立和完善学生干部队伍为基础,典型引路增进“三自教育”活力
(1)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依靠学生党员,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干部。
(2)扩大学生干部选拔范围,充实学生干部后备人员,增强学生工作力度。
(3)合理安排学生干部任职时间,增强学生干部工作动力。
(4)利用网络,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确保学生工作富有成效。
(5)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推进学生民主化管理进程。
(6)落实“推优”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学生工作吸引力。
(7)集中培训,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3.以社会调查和学生社团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生的“三自”能力培养教育活动
教育管理中,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感受接受教育,充分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针对大学生青春活泼、好动、好唱、好玩、好竞争等特点,运用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诗歌朗诵、书法大赛、摄影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增强拼搏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组织征文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活跃生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激励斗志,磨炼意志,增强感情的目的。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自我管理收到实效。
4.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助推器,积极搭建学生的“三自”能力培养平台。以勤工俭学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依托,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将学校工作中的一些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变成学生自己的目标,使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可接受性,促进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以勤工助学岗位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依托,是增强大学生自我服务意识的重要方法。这不仅使学校“延长了工作手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也给学生自我管理成材提供了机会和领域,促进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加强大学生自我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
5.畅通消息渠道,为高校“三自能力”平台建设保驾护航。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关系切身发展的信息不关注,关注不及时,或者信息不畅通,导致错过许多自我发展的机会,留下遗憾。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更加有效和便利地使学生了解到更多信息。首要的是保障班级信息畅通。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众多成员的信息来源和渠道的集合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所以建立有效的班级信息共享机制,是班级成员信息获取的最基本途径。可采取的信息沟通方式包括建立班级信息公布栏、班级QQ群、班委信息通知等形式。其次就是开辟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创新信息来源。比如鼓励新老生交流、党团员交流、师生交流等,这样可以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获得最有效的信息。
大学生“三自”运行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权利义务观念和责任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有助于形成他们积极进取的主体人格和道德品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优势、增强学生成长的信心和成功感,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学生工作者,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世纪学生管理的新要求,才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