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升级中的重工业优势问题分析

2013-08-15王晓娜

关键词:重工业升级制造业

王晓娜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要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重工业,无疑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三十多年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已到了深度调整的“临界点”,东、中、西部分别在“十二五”发展规划“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引下,逐步向现代高端产业迈进,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1.东部提升战略急需进行产业转移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东部借助区位优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产业维度上,一些地区仍是大量从事制造业低端环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不强,第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仍旧滞后,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术制造业的孕育基础很薄弱。东部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正逐渐降低,甚至还出现民工净流出的现象。

东部地区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把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把高端产业引进来。因此,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辅助高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2.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

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承东启西,是维系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带,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忽视产业结构状况和运转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低。能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工业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瓶颈。

中西部已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刻,需要走集约、高效内涵式发展道路来提高自身经济造血功能,加快发展;而且中西部还肩负着对东部产业升级过程中挤出的低端产业和剩余劳动力的接收,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产业升级中经济稳定意义重大。

二、重工业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1.重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突出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是工业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而工业化的完成则以工业重型化为标志。同轻工业相比较,重工业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当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重工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只有启动大型的重工业项目投资,才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

2.重工业本身的产业关联十分广泛,对产业升级的联动效应很大

重工业的投资大,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重工业产品应用广泛,与其他部门联系紧密,重工业技术创新可提高其他行业效率,重工业对整个经济具有显著的垂直外部性①参见姚洋、郑东雅《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一文,刊发于《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相对于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产业关联链明显要长得多。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能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投入品;另一方面,重工业的消耗大,能为其他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汽车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用于生产汽车的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大量增加,从而极大地带动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部门的发展。

3.增强重工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牵引产业升级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制造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化过程,以及重型制造业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转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过程。重工业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直接制约国家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模式影响着区域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区域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时对内部需求的拉动效应。因此,只有加速重化工业的发展,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

三、中国重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重工业在中国具有传统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957年以后,在“赶超”和“备战”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更加向重工业倾斜。重工业一跃成为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再次出现“重工业化”浪潮,重工业超常规发展。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1990-1999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产值比重从41.17%下降为33.96%,重型制造业从58.83%上升为66.04%,变化幅度为7.21个百分点;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6.44%上升为35.18%,上升了8.74个百分点②参见林善浪《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趋势及其国际竞争力》一文,刊发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格局,使中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工业化的发展,并不能等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实质性地发展到了高加工度化阶段。但煤炭、钢材、水泥、动力、冶金、化工、机械、电力等重工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

2.新的重工业园区健康蓬勃发展

东北地区已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为核心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以燃料动力、钢铁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使原有的津、京、唐工业区得到了加强和合理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区;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机械、化工、轻纺工业居全国之冠,是中国原有基础最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区;中南地区以京广铁路线为主干,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纺织、制糖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南地区的冶金、机械、化工、燃料动力已具相当规模,是中国新兴工业区之一;西北地区以兰州、西安为基点,重点发展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部门,成为西北最大的两个工业区。

3.中国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重工业能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被称为经济发展的“脊梁”。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就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2003年再升至4个百分点。2011年,重工业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2.8个百分点,重工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轻工业。虽然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迅速,但重工业的发展依然受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严重制约。

重工业是一个规模庞大、资金密集、技术要求高、能源消耗多的工业部门。而我国外资吸纳增速减缓,使紧缺的资本资源无法支持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另外,城市扩散效应较弱、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都使重工业发展面临困难。

四、重工业带动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策

1.利用重工业的外部性,发挥重工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升级

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目前海关统计分类中,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净出口额逐年提升,而机电产品、塑料制品、化学工业制品、矿产品的进口在增加。表明我国主要依靠轻型制造业的净出口来换取重型制造业与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资源性产品、技术设备等,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轻工业化的水平上,必须让现代化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必须进行重工业产业全面升级,再利用重工业的外部性和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不断向轻工业领域拓展,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对居民的供给能力,形成消费与生产的互动效应。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装备能主要由国内供给;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重工业的引领下,带动整体的产业升级。

2.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促进产业升级

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大量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只会延续落后产业的存在,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质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掌握高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才能发展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才能从生产链低端环节向高端转移。

一向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重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员工技术素质要求,优化培训环境,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办学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公益培训、免费职介、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提升劳动力综合技能素质,进行创新或技术升级。因为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若一个企业单方面提高产品等级,其产品的下游企业必将对新投入品需求不足,各产业企业均要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重工业的关联效应,必将带动与重工业相关产业的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提高,从而全方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增强地区间竞争,促进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优惠、开放力度的差异,中国经济出现了“东强西弱”的局面。东部发达地区的非对称竞争优势使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集中在制造业低端生产。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也逐渐下降;东部地区在向工业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知识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将其一部分重工业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重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也会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工业行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煤炭、天然气、原材料、能源等重工业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和通信网络不断完善,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使沿海地区转变角色,引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崛起和竞争将协助东部完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中西部自身产业升级。

中西部与东部区域竞争发展,各地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采取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战略,避免产业同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竞争有序、产业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产业形态上,重点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服务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作为吸纳产业集聚的头雁和核心,吸引关联和配套企业跟进转移,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中小企业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内企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引导产业转移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结合产业转移实际,发展定位准确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园区的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使其能成为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升级的基地。发挥园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在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过程中,形成以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重化工业集群,带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创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切实有效的集群培育机制,在集聚区内推动工业化和产业升级。

5.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培育发展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吸引一批高科技大项目落户中国,带动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高关联性产业的技术升级步伐,带动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发展,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吸引民营资本和域外资金进入金融、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为新型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1]张涛,伏玉林.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J].区域经济,2010(5).

[2]田先红.重工业化,陷阱还是动力[EB/OL].http://www.lwlm.com/zhongguojingji/201004/356361.

[3]邹晓涓.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J].改革,2008(9).

[4]姚洋,郑东雅.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重工业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回暖与升级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