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化与语篇难易度的关系

2013-10-22夏传真

关键词:控制组参与者隐喻

夏传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名词化是英语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来自于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在现有的研究结果中:一些学者认为在阅读中,一定语篇中名词化使用频率越大,相关语篇的理解程度就会变得越困难;另一些学者认为名词化不会影响本族语者对外语语篇的阅读能力。这两方面的研究视角仅是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着眼,并仅局限在对本族语的调查研究,而没有考虑到外语学习者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研究是不够充分的。为了适应现有的研究状况,本文将认知与功能相结合,从认知隐喻理论来进一步探讨名词化与语篇难易度的关系。

一、现阶段存在的名词化与语篇难易度关系的研究理论

1.语法隐喻理论

韩礼德 (1985)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取代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取代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和语义形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被统称为一致性关系 (韩礼德,1996)。在一致性关系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动作的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发现原有关系的变化,人们是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而这种变化即被称作语法隐喻。韩礼德(1985)指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但是以上的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语言的使用涉及使用者的干预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内部因素。所有先前的研究只分析名词化存在于现存的句子和语篇当中,而没有认识到名词化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2.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而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隐喻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诗歌及艺术创作当中,它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当中。据估计,英语语义中有70%左右是隐喻形式(Lakoff and Johnson,1980:Reddy,1979)。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考的表达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之所以能够精确地表达其含义,主要是因为在语言使用者的概念体系中存在着隐喻,即隐喻在认知体系中是一种概念化的手段。因此,利用隐喻解码语言需要区别抽象的语言目标范围和具体的语言信息。这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3.认知与功能相结合的理论

韩礼德将他的语法隐喻纳入了他的功能语法体系中,他认为“隐喻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面,而其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中”,但却忽略了语言参与者的心理和概念因素。认知隐喻则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考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所有人类的思维当中,而忽略了语法类别与语法结构上的相互“转义”。从认知与功能相结合的视角把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从本质上当作相同的,只是在同一个连续体当中起着不同作用而已。它们都是认识世界的概念化工具。两种理论的结合让我们对语言现象有了更加广泛的理解。

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1.提出假设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隐喻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形式,是一种让我们了解抽象与新奇事物的策略。隐喻表达的使用从具体范围特点的图形体系到抽象特别的目标范围。语言的解码与理解在人类思维中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时间进行信息处理。因此,语篇中的隐喻使用会增加文章的理解难度,这就要求阅读者有相对熟练的隐喻理解能力。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在语义与词汇层面的隐喻,其本质是相同的。语法隐喻广泛应用在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使用者有比较成熟的思维和广泛的知识背景。在二语学习过程当中,名词化的使用能够展示出语言能力的水平。最终,基于这两种视角,提出以下两种假设观点:第一,名词化使用的频率从某种程度上是否可以预测语篇的难易程度,即名词化出现得越多,语篇阅读的难度会加大。第二,名词化在外语学习者的作文中频繁使用是否可以作为评判学习者外语水平的一个参照点,即优秀的外语学习者更容易使用含有名词化的词语。

2.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是针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9级英语专业学生的一篇阅读测试 (附有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和一篇期末考试作文的调查研究。

(1)阅读测试研究。60位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与实验组。所有的参与者在大二期间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测试工具:两份试卷 (试卷1与试卷2)与一份调查问卷。每份试卷有两篇400多字的文章及5道阅读理解题 (文章A与文章B)。文章A中出现30多次的名词化词语,文章 B中名词化词语为非名词化词语所取代,除此之外,两篇文章完全相同。调查问卷中所涵盖的问题能够帮助参与者唤起对阅读内容的名词化理解以及内容的相应难易度。这些问题涉及文化、心理方面,这些方面能影响到读者的判断与感受。每个问题至少有两个选项。实验过程:60名参与者被随机地分成两组,相对独立的测试表明,这两组在阅读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试卷分发给测试者,试卷A分发给实验组,试卷B分发给控制组。两组参与者都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试卷,每位参与者都被要求在试卷上做出实际的答卷时间。答完试卷,参与者被要求完成调查问卷。通过数据采集,计算出各组答卷的平均时间及平均分数。

(2)写作测试实验。数据来源于上面所提到的那两组参与者。题目是一篇关于MP3播放器的写作。韩礼德(1994)认为,科技文章的写作常常会使用到名词化,而这样的一个题目也会鼓励学生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名词化。经过数据收集,名词化应用的部分被标记和挑出。计算出每篇文章名词化使用的百分比。最终分析出频率与名词化使用的关系。

3.研究结果

(1)阅读测试研究结果。两组的平均得分都是8分(试卷满分为10分)。在实验组中,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4分。在控制组中,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6分。

表1答题时间及最终成绩

答题时间的平均值在控制组与实验组中分别为18分钟与16分30秒。实验组的答题时间比控制组的稍微多了一点。

针对调查问卷两组的反馈:

①有关文化标题的问题的认知努力。两组在文化方面的问题都了解甚少,同时,在以下这个标题的问题两组的理解程度完全相同,“The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is far from their daily life”。

②在实验组中,有70%的学生认为文章A比较难;在控制组中,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文章B有点难度或非常难。

③在实验组中,有90%的学生在做文章A的时候遇到名词化比较客观的,有10%的学生认为比较主观;在控制组中,有70%的学生认为文章B中相应出现的语法一致形式是比较客观的,剩下的学生认为文章B中的语法一致形式比较主观。

④在两组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句子的隐喻形式看起来更加简练。在实验组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隐喻形式很好地融合在文章A中;在控制组中,85%的参与者都认为语法一致形式很好地融合在文章B中,剩下的参与者认为句子的隐喻形式更好地融合在整篇文章B中。

⑤实验组的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文章A更加具有学术性。在控制组中,有75%的参与者认为文章B更具学术性,剩下的参与者认为文章B无学术性。在文章的整体形式上,实验组的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文章A比较正式,控制组中60%的参与者认为文章B比较正式,剩下的参与者认为其形式还有待于商议。

⑥在问题“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ailure of implement of the promise?”中,绝大多数做文章A的学生选“not mentioned”,在控制组中所有参与者在做文章B的时候都选“government”。

(2)写作实验结果。实验中一共有57份有效作文,有3位参与者最终没有参与。写作成绩满分为15分,所有有效作文被分为5个分数段,分别为Level 1(1-3分)、Level 2(4-6分)、Level 3(7-9分)、Level 4(10-12分)、Level 5(13-15分)。

参与者的作文中名词化体现被限制成三种形式,分别为动名词ing(如 doing、recording、listening)、偏差后缀 (如recorder、listener、association)、零转换 (如 take care of、have a look)。在每组中,每种名词化形式的使用次数被计算出,percentage 1为每组每种名词化形式的使用平均百分比或每组使用所有的名词化形式的百分比;mean percentage为两组所有作文中出现的每一种名词化形式的总体数量。

?

三、相关数据分析及最终结果

从最终的数据中,我们能分析出阅读实验与写作实验是保持一致的。这些数据总体来说表达了一个基本点,即名词化与语篇的难易度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名词化的频繁使用可以作为评判学生外语掌握能力水平的一个参考。

1.名词化使用与语篇难度的关系

文章对于两组学生而言都不是很难,在理解语篇过程中也无理解上的问题;但是隐喻表达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析名词化的语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具有较多的名词化语篇比那些很少或基本没有名词化的语篇在理解方面要更难一些。

那么,为什么名词化比非名词化形式的语篇理解方面要更难一些呢?基于以上阅读与写作的实验,从认知和功能的角度来说,语言信息加工的难度与名词化本身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紧密相关。名词化一般是通过复杂的词汇结构表现出来,而且经常是用一个单独的词表达复杂的句法结构。从语义角度来说,名词化有更多层的含义,经常用一个词来表达其文体、交际及逻辑方面的含义。从认知角度而言,不同的语义翻译能增加文章的复杂程度,因此,就要我们不断地信息加工。

2.名词化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从写作实验中,我们得知:每篇文章的名词化使用率为4.48%。从整体而言,写作成绩越高,其名词化使用率就越高。大多数学生的分数都分配在Level 2和Level 3中,而在Level 1和Level 5中,学生比例是最少的。这种分配形式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致的。

韩礼德曾提出,隐喻的表达形式是所有成年人语篇的重要特点,成年人只是在使用隐喻的方法和种类上有所不同。没有隐喻的语篇只存在于孩子的语言和传统的孩子儿歌当中。名词化习得处于语言学习的后期过程中,同样,名词化的学习也发生在语言学习的后期过程中。二语学习的名词化使用频率可以作为评判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参考。名词化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因此,掌握这种现象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作为一种思考形式,名词化是一种洞察读者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成人化方式。隐喻表达形式表明作者已经掌握足够的二语学习知识,并且能够从他的角度重新构建文章。它们可以将定语由一个词来表达甚至可以以名词的形式表达逻辑关系。这种洞察能力需要很高的语言能力。因此,名词化总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来对学生的二语习得能力进行评判。名词化总是频繁地出现在书面语中,因此对于学习和教授英语的学生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上,从认知和功能的角度,名词化对语篇整体的难易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名词化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语言输入,并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逐步地介绍和帮助学生们克服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困难。

[1]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严世清.语法隐喻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5]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6]曾庆敏.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及其语篇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的理论与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猜你喜欢

控制组参与者隐喻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