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展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层原因*
2013-08-15韦合
韦 合
(河池学院 外语系,广西 宜州 546300)
一、什么是文化认同
从主观对文化的认知上来说,文化的认同感,是同一地域、国家或者民族的人在受到外辱打击时那一份复杂难以表述清楚的心理情绪。
这里说的文化认同,是文化特点的主要外在形式。文化既让人与大自然有不同,也让每个独立个体之间有不同;文化定义了人类的内在特征,也给了人独立的身份。“文化认同就是让人明白自己是谁,他可以让人对自身在文化大环境中定位”。很多时候,文化认同是由诸如男女、地域、民族、环境、信仰、国境等等因素决定的。一人对某一种文化的认同往往是由许多其它认同感共同组成的,当这些内在的因素出现分歧后,极有可能让人觉得自己的观念错误以至于文化上的人格分裂,这时就会出现文化边缘人。而人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认同感,恰恰是因为地域、血缘还有语言。若是多其中的三点之一缺乏必要的特殊情愫,哪一种所谓的民族或者爱国,都是绝不可能的。
二、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对文化有所研究的专家一直提出要对中外进行文化比较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源于西方的冲击而愈发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这种愈发明显的全球统一的语言环境之下,面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碰撞,我们的话题越来越难以逃脱一个艰涩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转型?虽然说要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是自然而然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深入讨论两者一直以来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思想以及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上来。
从一方面来说,我们必须充分系统性地研究两者文化的与时俱进和继承传统,在双方的交流中进化和创新自身:既要积极让自身从他国文化中获得更多的营养,也要用审视的眼光将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去除掉,同时也不能过于拘泥民族和历史虚无,要传承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身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充实。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还应该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放到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面分析。Tom Linson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用“复杂的相连”来描述全球一体化,在他的观点中,全球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原因是:在这个复杂相关的大千世界中,文化让成千上万的人们的日常琐碎关系到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命运和生活。而这些个人的行为,也全数发生在自身世界充满了文化意义的环境里。由此可见,随着全球化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继续深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并非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我们想让每一个问题变得容易,却时常会被各国不同文化的表面所迷惑;可是若我们真的将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带入到这一份研究与比较中,我们又好像分不清楚,在当下的中国人的身体里,传统的部分比外来文化所造成的影响究竟是多还是少呢?我们的日常处事方式究竟是更东方化还是已经西方化了?不论回答如何,我们始终很难彻底地去除把双方文化拿来比较和探究的心态。
三、为何研究的深入分析
(一)社会客观角度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情况是十分相关的。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一件事,促使它如此迅速出现的原因是社会转型的如此剧烈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忧。相关教授说,文化担忧是由文化受侵略后产生的危机感带来的,而文化受侵略恰好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分为外部形式的和内在形式的。“内在的文化危机感,说的是在没有外来文化的侵略和改变,由于其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得社会矛盾与之存在形式难以适应,主动地转型进化。”然而“外部造成的文化危机感,时常发生在文化本身已经摇摇欲坠,却依靠政治或某种强大的专职力量在压抑,最后被外来的新的更为先进的文化模式或精神冲击,转而进入了文化的批判怀疑过程之中。”我们现在所做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就是这种外部造成的文化危机感的最真实的表现。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到无可挽回或者没必要挽回的地步,反而认为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可取代。我们若把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比喻成“水”,那么文化就是盛放的容器。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很多脆弱的民族容器就这么破碎遗失了,就像印度、澳大利亚等,但是我们的民族,却坚强而独立地保存了下来。这样惨痛的记忆更是坚定了我们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决心。
另外,这里所说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恰恰也是让人们提高对自己文化的觉醒意识以及调整好自己对文化的态度的一个要求。我们难以否认,现代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其实没有给这一方面的文化研究定性一种正确的方向,反而一直在围绕着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进行讨论。在经过我们的比较与研究之后,一致认为两方的观点十分典型:一,全然的西方自由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现代化即西方化,坚持民族虚无主义,坚持觉得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地方,认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佛儒道,都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对人文关怀有一定帮助,但绝不可能悟出“民主、自由、平等”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观点来,更不可能去崇尚科学。二,保守封建的复兴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中华复兴即儒学复活,这一观点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魂魄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任何需要摒弃的地方,从内在的本质上就看得出来是全数告诉外来文化的,因此我们应该全然复兴,修习圣贤之道,才能求得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繁荣,这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其实早在1920s,英国文学巨匠罗素就指出了中国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会遇到的困境,同时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人若是能借鉴西方的优良部分,改进自身的糟粕,保留精华,那么一定可以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辉煌。同时他还指出,要在这一进程里,摒弃两大极端——极端民族和民族虚无。若是全盘接受西方,抛弃自身的优良传统,那么只会让中国变成另一个徒有其表经济发达而文化脆弱的工业化国家,继续加速地球的毁灭;若是全然不接受甚至不接触外来文化,那么在抵御外辱的同时,就会变成一个强烈排斥西方的孤立保守的国度,也不利于发展。
(二)我国的文化角度
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好像仅限于研究和专家层面,可是在文化上的目无他人或者盲目的虚无否认却是在大众层面里的,而且十分流行,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费孝通先生针对一些新新人类的挑衅性思想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观点。他的观点中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并且能够对它的发展、前景以及历史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其实讲直白一些,就是说这是本民族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我审视,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和谐文化观念。我们只有真的理解自身的文化特征,把握好它的内外在,认清优劣,取精华弃糟粕,才有希望留住我们自己的“根”和“魂”。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所应该被抛弃的部分,展开对其它外来文化研究尤其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是特别有需要的。也只有这类类比,才能让彼此之间有交流的余地,才能提升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和自信心。
这里所提出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我国国情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文化要求。文化是与国家的经济水平、政治能力相关联的,而且关联度十分紧密,文化实力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代表。这些年来,我们也可以察觉到,现代中国正向着全面化的现代建设进程迈进,这就提出了对精神和政治双重文明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解决人民的物质需求,国家还应该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全面化。
(三)社会文化的角度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各民族的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长短处,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掘优点,摒弃缺点,找出与时代民族相符合的精华部分,予以继承,从而彰显我国在建设文化创新文化过程中应有的气节和风度。其次,文化之所以会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因为它是特定时期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上的反应,它有当下社会的特征。我们在比较中西方文化时,都应该深入双方的文化中,对其进行细致的、有条理的充分研究,摒弃糟粕,总结合理之处加以继承和弘扬。最后,文化具有统一性,说明整个人类大群体的发展还是具有共同点的,也说明人类是多元化存在的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其个性又有其普遍规律,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可是这一普遍规律和相同点究竟是什么呢?那么通过这一场研究,相信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和争辩。
(四)个人主观的角度
主观来说,文化可以塑造人、影响人、改变人,对于每一个人的成才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树立一个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是如此重要,尤其是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是,这种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具备的,而是在长期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下,慢慢地,被熏陶被调教被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说,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当今这个中华腾飞的时代之前,有太多太多屈辱的历史呈献给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经验教训,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上实在停滞了太久,走走停停还饶了不少的弯路,而这一切恰恰是因为固步自封,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改进自身、优化自身,将自己的文化弘扬传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出一片天地来。许多专家已经十分清晰地点明,在如此高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创建属于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1]李文堂.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冲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罗素.中国问题[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
[5]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