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与对策
2013-08-15宋杨张涛王强庆
宋杨,张涛,王强庆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新兴媒体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形式,正越来越多的为新媒体所超越和替代。新媒体主要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渠道,以电脑、手机等终端形式,向受众提供各种信息的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包括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移动电视等具体实现形式。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使用群体之一,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个体大学生满足交往需求要遵循新媒体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大学生交往的积极干预也要把新媒体环境作为基本前提。
一、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交往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很多超越传统的特性:及时快速,互动交流;海量信息,无边界共享;多媒体表达,方式多元;个性十足,虚拟社群分化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大学生交往模式、交往内容和语言风格多方面的独特表征。
首先,海量信息的平行化输入,导致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接近实质上的平等。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进程和民主法治的发展,使得平等成为大学生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而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能够带来快速和海量的信息是新媒体的首要特征,所以伴随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海量的信息以平行的关系进入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成为其交往的先决条件。应该说,新媒体的使用及以其为基础的信息供给,使得在今天信息垄断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成为不可完成的事情。信息权威模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领导麦克风”,发展到今天新媒体时代的“人人麦克风”模式,也就是话语权正在趋向大众化发展。权威信息逐渐向平等信息的过度,使得信息环境更加开放,大学生作为受到良好教育、拥有比较充分理智判断能力的青年群体,能够自主甄别信息,并作出交往方面的自主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交往提供了全面的实践方式,并提供了大学生交往需求、动机、行为所需要的信息供给。
其次, “愤青式调侃”成为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表达方式。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一直具有自身的特点,独特的语言风格是青年文化的基本承载方式,也是大学生群体的标志性特征。了解、融入大学生的表达方式,使用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语言,是进行交往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新媒体条件下所酝酿出来的“愤青式调侃”的表达方式正逐步成为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基本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所谓“愤青式的调侃”,是指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针对官方体制的声音所产生的反体制权威的声音,其观点往往与体制的说法背道而驰,愿意采信社会不公、内幕黑暗之类的观点。其表达方式一般是调侃,带有某种发泄的意味。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青年群体对未来的看法处于迷茫的状态,不能完全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说,这种现状已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出发点和现实处境。
第三,新媒体熟人社区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单元。我们所谓的新媒体熟人社区,是指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由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交流而结成的相互连通的社区组织。这种社区具有虚拟性和实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新媒体依赖的网络条件使得社区的范围非常巨大,甚至于实现了理论上和互联网的范围一致,同时保障了社区当中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实体性则是与社区的熟人性质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互联网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理论上无限宽广的舞台,但是实践证明,多数大学生在经过或多或少与陌生人猎奇式的交往尝试之后都会转向跟自己熟悉的对象进行交往,一般以同学关系为基本交往关系纽带。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以既有的同学关系为出发点,逐渐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形成虚实相结合的熟人交往社区。在成熟的交往社区之中,由于熟人之间的信赖程度较高、成员的交往活动稳定、频率较高等原因,使得各种信息能够快速在熟人之间传播,也能够保障成员获得有效真实的信息并且满足自身的交往需要。
二、新媒体条件下引导大学生交往的对策
结合大学生在新媒体条件下交往的特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干预,以保障大学生的交往活动正常、健康进行,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可控性影响深入到大学生交往活动中。
首先,在尊重大学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供给官方信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平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实质平等,对大学生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也必须遵照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上进行。既然新媒体环境的首要特征就是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海量信息,那么官方信息也应该遵循新媒体信息供给的特点,以权威信息提供主体的姿态出现在大学生面前。这里的官方信息不仅仅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发布,而是广义上的体制性话语,具体而言还包括高校、教育管理者、教师等所有对大学生来讲具有教育功能的主体。各级各类教育主体都应该拥有面向大学生的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发布渠道,借助新媒体的帮助实现教育主体和学生群体的相互勾连。比如,最基层的学生辅导员,就应该具有对自己所辖学生的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交往形式,以便达到对学生的全天候关注,通过新媒体所反映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实现对学生群体的时时引导。
其次,搞清“愤青式调侃”表达的基本逻辑,了解大学生表达的语言环境,通过新媒体手段把可控性影响输入到大学生交往过程之中。“愤青式调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本身的消极判断,一方面当今社会的贫富分化、不公平问题突出,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基本判断,认为家庭背景、裙带关系等因素成为个人发展的决定条件;另一方面青年人群体天生的叛逆和轻狂也是愤青思维、调侃式表达的重要原因。想要了解大学生交往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环境,就一定要首先适应其“愤青式调侃”的表达方式,继而使用新媒体手段按照其表现出来的规律输入官方的影响。传统的政策教条式的信息灌输,应该被带有愤青色彩的语言引导所代替,或者至少在正统语言发布信息的同时,辅以适合愤青式思维逻辑和语言特点的评论,让体制性的话语通过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入其交往过程之中。通过体制性的愤青式表达逐步化解大学生的愤青情绪,借助免疫预防式的管理模式代替严防死堵式的思想防范。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育主体深入新媒体熟人社区,成为代表体制的社区熟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作用重要的社区组织,是实践中最为重要的大学生交往平台。各级各类的教育主体进行大学生交往方面的干预和引导,都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深入—影响—引导—控制”的工作机制,把体制性的因素引入新媒体熟人社区。具体而言,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建立鼓励教育主体进入新媒体熟人社区的相关机制,让通过新媒体建立与大学生群体的联系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育主体有内在的动力深入大学生新媒体社区进行交往监控和引导。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一批代表体制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进入到新媒体社区,成为大学生交往平台中的熟人,进而实现可控的教育资源获得新媒体社区成员的充分信任,以保障体制性力量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影响力。
[1]何绍芳,陈书昆.大学生交往状况的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31.
[2 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3):40.
[3]张建英.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01):20.
[4]吴磊,刘建荣.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20.
[5]黄琳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