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土化的调查与研究

2013-11-30

关键词:本土化校园文化意识

李 莉

(河北联合大学 外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自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Edward Tylor 于1871年提出首个文化的定义,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接踵而来(等康莉,2005。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于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如按地域划分,可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双方交流内容带有严重的不平衡性。迄今为止,互联网上的信息约80%来自美国,只有约0.04%的信息来自中国大陆(胡超,200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90% 以上的信息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时,所携带的文化因子诸如思维模式、价值观、世界观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信息接受者(尹小芳,2004)。因此兼承知识传承者和创新者双重身份的高校文化发展本土化就迫在眉睫了。E.Hall(1991:65)则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郝雁南,2007)。英国跨文化交际学者A.Hollidy(2004)进一步指出在与外国人和外族人交往时,常常会带着原来的文化定型或包含歧视的看法把对方看作是比我们低劣的异类,而把自己看作是比对方优越的一类人(范娟娟,2011)。如何促进和保障本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的必需考虑的问题。本土文化在我国引起重视比较晚,但本土文化的研究已涉及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如教育,影视,政治,经济,法律等。借助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文化全球化已经和经济全球化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一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理论上的建构,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文化安全等问题必定要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证本土文化自己的民族性等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苏跃,2004)。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土化则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基石。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土化的发展主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本土化意识和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本土化建设看法的调查与分析,来了解和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土化中的问题;然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为加强高校在校园本土化的建设方面提出参考意见,从而使学生在世界全球化的格局下,培养其文化调适能力,民族自豪感,发展和传承本土文化。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拟从以下3 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的本土化意识。

1)大学生本土化的意识水平?

2)性别对于大学生本土化意识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工具

本次受测学生为63 人,收回问卷63 份,其中51 份为有效试卷,12 份为废卷,问卷合格率为76.5%。问卷中男生问卷为29 份,女生问卷为22 份。本次的调查问卷一共包括15 个问题,前14 道题目属于选择题,第15题为简答题。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校园本土化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

当问及学生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电视和网络分别为68.6%,报刊杂志45.1%,学校教材35.3%。而教师只占到了13.7%,从这道题可以反映出,首先媒体对于学生的影响,尤其是逐渐增强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其次教师应有的在文化讲授和传承方面的作用还很薄弱,尤其是在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方面,这说明学生和教师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和沟通错位。当提及学生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国的经典名著时,68.6%来自课外阅读,58.8%来自课本教材,33.3%来自老师推荐,这说明学校和教师在讲授经典文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谈到学生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涉及中国文化的课程时,86.3%的学生选择了是,这说明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本族文化的传承。当涉及学生认为现在所学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量如何时,49% 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而45.1%的则认为很少,满足不了我的需求,由此说明尽管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总体上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文化的需求。当谈及平时课堂活动中,老师是否讲解中国文化常识时,56.9%个别科目教师讲解,41.2%很少讲解,这再次体现了教师在文化讲授和传承方面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说明,高校对于文化发展的本土化的忽视,因为教师从本质上是高校教学理念的执行者。

最后在简答题中关于高校在弘扬中国文化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学生主要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首先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发展的本土化,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手段如学校的报刊杂志,讲座,校园网和各种文化推广和实践活动加强中国文化宣传力度;其次课程设置改革,增强相关的课程设置,开设文化精品课,注重中国文化本土化意识培养,营造校园的中国文化氛围;然后提高教师本土化意识,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加强配套设施的建立如图书馆,资料室或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二)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的观点

当问到当前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时,37.3%的学生认为教材编排不合理,54.9%的学生认为学校忽视,43.1%的学生认为学生本身对文化缺乏兴趣,70.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中国文化的氛围,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将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归咎于学校和社会的忽视,所以我们可以说高校文化建设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而且任重而道远。当谈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对比时,9.8%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别的文化都有欠缺,而88.2%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各有优势相互借鉴,这说明学生能够比较理性的判断和对该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但谈及国外掀起的“儒家热”,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这一现象时,39.2%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该积极纠正,51%的学生认为这反映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54.9%的学生认为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和中国文化的本土化有着殷切的期望,而当前社会和学校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提及中国文化是否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时候,78.4%的学生认为需要,9.8%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从此可以看出,学生也认为与时俱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当涉及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未来的看法是,11.8%的学生认为很乐观,64.7%的学生认为不乐观,9.8%的学生认为很悲观,这也再次说明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投入和讲授不够,社会和学校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在传承中国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90.2%学生认为是,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但论及作为大学生应以什么方式弘扬中国文化时,60.8%学生认为从各种渠道了解中国文化,41.2%学生认为积极向他人宣传,88.2%学生认为将文化的有益方面应用于生活和学习,56.9%学生认为坚守以中国文化为荣,坚持维护中国文化。当谈及造成当今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时,51%学生认为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重利轻义,31.4%学生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弊端,15.7% 学生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欧美文化侵略。但涉及当代中国文化的状况,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时,9.8%学生认为重温儒家经典,加强传统文化熏陶,3.9%学生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29.4%学生认为实行多元化,中西合融,56.9%学生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后一道选择题的结论正好于我们所作的研究不谋而合,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并意识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性,也就是文化发展本土化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对于本土文化了解程度

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社会对于文化本土化的忽视;其次学生认识到了学校在文化本土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他们认为学校所作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学生认为高校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本土化意识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四)性别对于学生本土化意识的影响

从图1 和图2 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本土化意识水平区别并不明显。但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上男生和女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男生选择最多的渠道是网络而女生则选择了电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本土化意识时,对于男女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从而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三、结论

本土化首先是世界和平的需要。其次,它是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最后它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在当今世界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作为本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传播者,大学生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将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在肯定全球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要突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的精神价值(黄瑛,寇英,2010)。高校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本土化意识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1]范娟娟.文化定型与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2011,(23):21.

[2]郝雁南.大学英语中的隐蔽文化教学探索——一篇课文的个案分析[J].中国外语,2007,(3):22.

[3]胡超.E-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4.

[4]黄瑛,寇英.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2010,(5):22.

[5]康莉,李艳,高松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深层障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2.

[6]苏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问题[J].北方论丛,2004,(4):21.

[7]尹小芳.把案例教学引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嘉兴学院学报,2004,)5):32.

猜你喜欢

本土化校园文化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