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发展体系的构建
2013-08-15曹十芙
曹十芙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地方高校是指由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普通本科院校,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地方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就是由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研究对象、学校环境、地方社会环境等对科学研究起影响、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换,使系统各要素保持协调,均衡发展和维持系统稳定,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系统良性、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学校教学水平提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功能。
按照系统划分理论,我们可以把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划分为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两大部分。科研生态主体主要是指学校的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研究对象;科研生态客体又可分为科研系统外环境和科研系统内环境,科研系统外环境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而系统内环境则是指地方高校体制、教育机制、校园文化等。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进行循环互动和有效反馈[1](P775),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了在遗传与变异、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失衡等规律作用下的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系统达到协同进化和良性发展。
二、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一)目标定位生态失衡
科学研究定位作为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高等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应贯彻的发展思路与理念,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指导性以及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1.盲目攀比
我国对高校科研的投入政策是重点扶持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对要不要搞科研犹疑不前;许多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盲目向高水平大学看齐,以至于每个学校都去追求“高水平”,都想要办成“研究型”大学。
2.特色不明显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既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需要将成熟技术的进行推广应用。很多地方高校对地区的产业分布结构和就业变化情况不了解,也不了解其他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情况,导致诸多高校追求大而全,显示不出各高校应有的优势和特色。
3.忽视科研
高校的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大学中科研的地位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从没有停止过争论。多数地方高校是教学型大学,认为只要把教学搞好就行了,出现了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二)资源配置生态失衡
1.科研经费配置不合理
由于国家投入到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不够,地方财力又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受“重教学、轻科研”理念的影响,导致科研经费存在着短缺的问题,甚至一些必要的科研都无法进行。因为地方高校的科研主要是针对地方经济,因而增加横向经费才与地方高校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相符,但是绝对多数的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市场能力与相关经验的支撑。在经费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较低水平的重复。有的课题组为争取到项目,采取到各个课题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的办法来提高中标机会,这样一来,既浪费资源,又容易出现重复立项的现象。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地方高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投资到科学研究中的比例较低,进而使得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地方高校没能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整体功能。虽然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大学本身是作为学者共同体而取得存在的合法性的,但是受现有的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大学内部存在着明显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科层化倾向[2](P67)。地方高校缺乏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尽管多数地方高校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高层次人才,但往往引进的人才在科研上初见成效就被委以一定的行政职务,成为科研行政双肩挑的骨干,从而使人才陷入各类日常事务中,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难以再深入钻研学术问题。
(三)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生态失衡
1.有效管理组织主体的缺失
科学研究管理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引导和协调,当前地方高校的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嫁接教学作为主要功能的组织结构上,绝大部分教师归属在院(系),而院(系)的刚性工作是组织教学。在院(系)的组织下,科学研究已经发展为教学手段与教学延伸,对教师的科研活动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学术研究因而表现出短期性和分散性。
2.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前,地方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受到的争议颇多,在确立评价主体方面,存在非学术因素冲击或干预学术评价的事实;在确认学术客体方面,还存在良莠不分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选择学术评价的标准方面,对科研成果的简单量化使学术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的形成及评价过程的监控都存在过多的随意性。从我国大学现有管理体制中最大的弊端表现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群体参与到学校决策的几率不高,同时教师本身还没有独立的利益欲求与自由表达的权利的有效支持[3](P184)。因为在业绩考核与工作安排中都没有关注到教师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进而无法真正发挥管理制度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弱化了潜在的学术收益。
三、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发展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发展目标体系
科研定位的目的主要是在科研发展方向的确定上,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满足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等发展的需求,满足高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科学研究定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应用科学分析与论证的方式,确定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方向与目标,依靠科学研究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和价值取向,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方向,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效益的最大化。
1.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定位
从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布局出发,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其本身在国家科研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根本任务是为了社会发展与地方发展服务,既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实际情况。
2.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的开发出发定位
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关注其本身地方经济以及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在研究要关注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自然科学与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则是关注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在应用方面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为地方经济服务。
3.从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二是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提高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的前提是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教学是主流,科研是源头,二者互为存在;教学是基点,科研是支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出人才,科研出成果,让二者能够相辅相成[4](P13)。高校应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也应明确地贯彻科学研究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构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发展资源配置体系
1.优化科研经费配置
(1)在科研经费不足的环境下,地方高校争取政府对科研工作的投资和重视是地方高校取得科研经费的重要渠道。在争取政府投资时,一是需要地方政府能支持;二是地方高校要进行宣传;三要地方高校要依赖于优势和特色来取得资助;四是要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选拔科研带头人等方式来参加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诸如省级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培养资助计划,通过专项经费的帮助,通过重点培养科研带头人的方式,来促进地方高校在科研带头人方面水平的提高。使真正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及有研究价值的项目得到科研经费支持。
(2)地方高校应联合企业建设研究中心。高校和企业合作是现有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根本要求决定的。高校和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有效地集合了高校和企业所具有的不同优势,让高校信息、成果以及人才从流入到企业,也让企业的信息、资金从企业流到高校。进而通过双方的努力,达到时间资金与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有效地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高校科研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地方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通过利用所具有的优势,高规格地在地方高校内部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确立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青年人才以及重点培养优秀人才的策略,并在培养中留住人才。二是地方高校应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地方高校应走出校门,和国内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以及科研力量强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进行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通过博士研究生定向培养来提高自身队伍的科研水平;给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提供较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自身科研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的融合。三是地方高校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进而有效地补充自身在专业人才方面不足的情况,提高对重点专业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
(三)构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生态发展管理体系
1.建立研究机构
地方高校本身科研方向比较分散,科研力量也比较有效,通过校内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力量的集中,进而确保地方高校的重点科研平台能够顺利进行建设和有效发展,进而提高地方高校对外开展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培育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与科研特色。当前,多数的地方高校没有科研机构建设的资金与经验的有效支持,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对地方高校的科研组织所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从不冲击教学的层面出发,地方高校可根据现有学科优势、研究基础,集中部分有学术专长的教师资源进入研究机构的运作中,带动科研管理及整个科研事业的优化。
2.构建科研平台
对于科研发展来说,科研环境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地方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氛围的营造。地方高校应通过制度与政策的保障来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方面的环境,通过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奖励力度来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地方高校还应通过营造学术环境的方式,来有效地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科研实践,通过专家的学术决策有效地提升专家的学术权力。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在学术评价主体的确立上,要杜绝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应由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委员会担任评价主体;在学术客体的确认上,要坚持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学术评价的标准是个复杂的事物,如今学术的量化评价标准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采用,从职称晋升到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等都需要看教师发表文章的数量与刊物层次,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科学研究[5](P15)。优化学术评价体系,首先要建构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切实改变重量轻质的量化倾向。在评价中,应贯彻回避制度,确保中立监督,规范程序维护公正。
[1]曹建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路径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郭丽君,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3]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董泽芳,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5]温潘亚.建构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