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出的武功道不尽的悲悯——评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2013-08-15郑宇华

关键词:方方小说母亲

郑宇华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 广州 510300)

2013年,《十月》推出了方方的一部新作——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小说发表后被几家大型刊物转载,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媒体都对方方进行了专访。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在一个多元化的阅读社会里,为何能得到众多读者的一致认同?笔者对小说的成功要素进行了分析。

一、紧贴社会问题的取材

面对小说取得的巨大成功,方方说:“我写这篇小说时,并未考虑这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或是它是否会引起人们的反响。我的写作从来不去考虑这些。这也不是我这种职业写作者需要考虑的事。我所想到的只是:我要写一个叫涂自强的人,这个人他将怎样经历他的人生。他怎样在这个貌似平静温和但却充满凌厉尖锐的社会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一个微笑梦想。”尽管方方强调取材并不是写作的主要着眼点,但是这部小说题材反映、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不公、城乡差距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等,确确实实地吻合了当下的一些社会热点、敏感点。

根据中国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克思撰写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将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月薪处在就业城市同届大学毕业生薪资的最低25%的人群划分为低收入人群。低收入的“就业全漂族”以及“就业半漂族”就属于这些就业弱势群体。其中,“就业全漂族”是指读书 (大学所在地)和家乡 (生源地)都不在就业地;“就业半漂族”是指家乡不在就业地但读书在就业地;他们比较多地集中在销售类职业,较高比例受雇于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就业漂族的家乡基本来自地级及以下城市或农村。

小说中的涂自强出身于农民家庭,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读书的城市武汉,就业的单位是电话、暖气、保险等私企,多是销售工作。人物的出身和经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就业半漂族”高度吻合。可以说,这是一个充分接地气的人物。很多的大学生读者都在涂自强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涂自强在事业奋斗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就在现实中上演过一遍又一遍。“那个时候正逢毕业求职,看了这个小说简直要拍案高呼:这不就是我吗?!但我要让自己警惕,传统文学教育并不提出一种无距离的阅读,但这个小说我没有办法”。方方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立足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但是,社会并不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也不始于方方,为何唯独方方的此篇小说得到如此热烈的反响呢?除了取材的现实性,文本还隐含着哪些更深刻的艺术手法呢?

二、匠心独运的叙述策略

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时,方方说:“我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写这篇小说。这跟我平常的小说不一样。其实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考验笔力的。我自己的写作也一向不喜欢扎花架子。有道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不让人看出武功何在……写作也是如此。”方方称最简单,又最考验笔力,甚至是看不出来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让方方从此类小说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试图分析其中的奥妙。

(一)突转的悲剧性情节类型

在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中,有一种情节类型被称为是悲剧的一种表现,“一位极好的主人公失败,这对我们来说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它违背或然律”。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大家都认为好的人应该有好的结局。当故事的发生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发生冲突、扭转时,悲剧诞生了。《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可以看成是这样一种情节类型的故事。一个通过自我奋斗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的大学生,聪明、勤劳、谦让、上进。其身上蕴含、展现出许多美好的品质。依据社会、个人的生活经验,读者们心理也预期这样一个品行好、意志坚、能力强,具备成功所有要素的人,应该有着美好的未来。不仅人物本身让人产生如此的心理期待,而且作者的笔墨从一开始就引导、加强了读者们的这一期待视野。

在文章的开篇,山村的孩子涂自强考上了大学,带着整个村里所有涂姓人家凑的钱踏上求学路。在这一路上,他都遇到了好心人。出山时,饿了在山边的人家里讨顿饭。这家主妇对他考上大学非常赞赏,嘱咐他到了镇上后找自己的丈夫寻个落脚的地方。在镇上的工棚里,所有的人对这山窝里飞出的“凤凰”表达出极大的善意,并款待了他。工地老板还留他几天做小工,赚点钱读书。在从镇上步行走路到武汉上学的途中,同样是那么幸运,“敲门前去,要点水喝,或是坐在人家门口小憩一下,都能得到热诚不过的接待”。在襄樊城,街边牛肉面馆的老板娘热情地把他介绍给洗车店的老板打零工,免费留他住宿、吃早餐,条件只是早上起来搭把手。在一个小村庄,感念老大爷的留宿,涂自强自愿代替他参加村里挖水塘的劳动,“村里人人尽知他将去武汉上大学,各家都要接他上门,说是让自家屋里沾沾才气”。

到了学校,老师为他找了一份食堂勤工助学的工作。让他彻底放下了心里的顾虑,“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吃饱饭”。在寝室里,同学们关系和睦友爱,赵同学换新电脑,把旧电脑送给了涂自强。李同学换了新手机,把旧的送给他。几乎没有花钱,涂自强有了电脑、手机。涂自强自身的优秀素质,加上一直受到周围的人的关照,际遇相当不错。

读者们对于涂自强这个善良人物的成功有着心理期待,并在作者的叙述中一步一步地加强,在故事的发展中一点一点得到印证,读者与作者似乎达成共识,主人公涂自强已经走在必然成功的道路上了。然而,就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片刻,作者却改弦更张,摧毁了读者的甜蜜想象。

大学最后一年,涂自强准备考研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便找份好工作安居城市。然而,就在临近考试的时刻,父亲意外身亡,打乱了全部的安排。父亲的离世,成了涂自强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世道的残酷无情开始显露出其狰狞的面孔。毕业时他四处奔走,只找到一份薪水低微的工作,年末还遇到老板逃跑,提成奖金泡汤。后来乡下老屋坍塌,被迫接母亲一起漂泊城市,为了照顾母亲不得不放弃异地开拓事业的理想。涂自强毕业后的艰难困顿,让读者们的期待一落千丈。尽管如此,涂自强仍然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怨言牢骚,埋头苦干。然而,命运乖蹇,涂自强最后罹患癌症,满腔的热血和理想都付之东流,老母亲孤身一人留在世间。一个美好善良的年轻人在人生刚起步时就遭遇到飓风暴雨,触礁沉船,读者所有的美好愿望都被摧毁,只能为他叹息流泪。

作者通过引导、强化读者的阅读心理期待,然后逆转、摧毁这种期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犹如乘坐过山车,情感跌宕起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反响。

(二)道德化的人物内核

涂自强际遇坎坷、命运悲惨,然而造成他自身悲剧的因素,看来都是偶然意外,不具备普遍性,为何读者却如此感同身受,似乎都在涂自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本是“涂”的个人悲伤,为何变成读者的悲伤、时代的悲伤?作者是怎样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呢?

读完小说,每个读者多少都能说出对主人公涂自强个人的印象和感受,它们主要有聪明、勤劳、谦让、上进、孝敬等。这些词语都是对涂自强的道德品行的归纳、总结。而涂自强究竟长什么样子,有何长喜好、憎恶?我们基本没留上什么印象。翻看小说,作者对于主人公外貌的描写几乎不着一字,有意回避,所有的描写和叙述都指向涂自强的品行。换句话说,支撑起涂自强这个人物形象的,是他身上的道德品质。作者有意模糊了涂自强的身影,却着力展现了其清晰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叙述策略,让每个读者都对涂自强的品格印象深刻。而这些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我们每个人尊重、珍惜的。在涂自强金子般闪光的道德品质中,作者的笔墨重点描述了其至孝的品行。

1.是涂自强和父亲的关系。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实农民,平时父子俩交流不多。为了让儿子安心上大学,家里任何糟心的事情,父亲都不许家人向他透露一丝一毫,即使自己重病不起无钱医治也不敢借债,担心将来儿子还不起。平时,儿子基本没感觉到父亲的存在,然而听到父亲发生大事时,即使在考研的关键时刻,他也立刻抛下一切回家。“父亲真的不在了,涂自强竟有塌天之恍然。父亲或许就是那个替你撑着天却并不让你知道是他在替你撑着的人”。表面平平淡淡的两人,其实内心都感情丰厚,父慈子孝。这样的父子关系基本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典型代表,读者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是涂自强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对于父亲,涂自强还没来得及好好行孝,作者还未能充分展现出他至孝的传统美德。那么,涂自强善待母亲,作者的叙述可谓浓墨重彩了。

寒冬大雪,乡下老屋坍塌,孤身在家的母亲差点遇难。涂自强决定与母亲相依为命到城市生活。母亲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还提出自己尚可外出工作。但是,城乡文化的巨大隔膜,城市生活经验的极度缺乏,母亲在餐馆打工时与顾客争吵;做清洁工扫街时被人设计骗走钱包;做家政工与雇主发生争执。年迈的母亲在城市工作的每一步都碰到钉子,闯了祸。涂自强只能为母亲的无心之失到处救火,为此还两次耽误了自己的工作,最终被公司炒掉。在至孝的亲情和不进则退的事业奋斗中,涂自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现实让他无法时刻平衡、兼顾二者。这样的困境,在现代的城市中,又有几人没有碰过、体验过呢?读者如何能不感同身受呢?最终,涂自强在事业与亲情中选择了亲情,陪伴在母亲身边,继续维持着打零工的生活。然而,他的这点坚持竟然都被上天剥夺了。长期的压力让他体力、精力透支,最后竟然诊断为癌症晚期。罹患重病的他,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而伤心大哭,短暂的情绪放纵之后,他的所有思绪又都集中到即将孤身一人在世的母亲身上。此时,自我的生命已经被他摆在了一边,母亲余生的安排成了他最大的心病。危在旦夕,涂自强仍然冷静、理智地做着各种打算、安排,最终恳请寺庙收留母亲,同时编造自己出国的谎言安抚母亲。阅读至此,读者们都被涂自强的至孝品行深深感动。

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礼记·祭统》有言,“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涂自强深爱父母、尊敬父母,为二老养亲、送终,身体力行这一千古的礼训。亲情关系的描写策略,为涂自强的形象增添了许多光彩,也直接触动了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更主要的作者不仅刻画了涂自强身上的这种至孝美德,而且还刻画出传统美好道德品行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受挫、碰壁,刻画出现代城市人在事业和亲情中的两难选择,在恪守传统道德时的艰难和代价。这些,都直指读者的内心。人人似乎都是涂自强。

三、深刻的悲悯情怀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发现除了主人公涂自强拥有自己的姓名,其他人物均没有完整的姓名,作者仅仅用父亲、母亲、李大哥、主妇、食堂师傅、赵同学、李同学、马同学、女孩来指代众多出场的人物。

姓名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前者代表家族,后者代表个人,姓和名缺一不可。姓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其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个人的指代符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从互报姓名开始,姓名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身份标志。对于个人的重要身份识别,作者为什么选择抹去忽略,以致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名字都被省略简化了呢?

父亲、母亲,是涂自强的亲人,对他的成长及命运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涂自强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李大哥、主妇,是涂自强求学路上给予无私帮助的人,帮他解决了许多难关。老师、食堂师傅、李同学、赵同学,是涂自强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支持者,老师为他找到勤工助学的职位、鼓励他考研进修;食堂师傅处处关照他的饮食;同学们关心他,慷慨地把自己淘换下来的电脑、手机都送给他。最终当涂自强得知自己不久于世时,他还托付赵同学照应母亲。这些人物对主人公涂自强来说都很重要,仔细分析,这些人是几个类型的代表,他们代表了主人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给予帮助的陌生人。作者有意隐去了姓名,主要意图是为了突出人物所代表的群体、类型属性,他们也构成了涂自强的主要生活圈。然而,不管他们对涂自强的支持、帮助如何有力,我们看见,涂自强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样的叙述安排折射出作者对于命运的消极、悲哀。

在方方的创作中,对底层人物、小人物的关注是一贯以来的写作态度,从《风景》、 《黑洞》、 《落日》、《出门寻死》、 《万箭穿心》、 《水在时间之下》,直至《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路走来,社会底层人物黑暗、冰冷、残酷的生存状况在方方笔下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小人物们悲惨、凄凉的境遇,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消极、悲观,却也反映出方方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和理智。文学虽然不能开出治疗的药方,解决的办法,但是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1]“问题”还是“主义”——《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座谈会[J]. 十月,2013(5).

[2][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1.

[3]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4]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方方小说母亲
80年代款的媳妇
圆圆和方方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圆圆和方方
给母亲的信
隐身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