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美学提出的现实问题*

2013-08-15张馨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化汾河自然界

张馨尹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当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时,遭受的自然灾害却越来越多,每当发生黄河断流、长江洪灾的时候,总能听到诸如“母亲河又发脾气了”、“母亲河是在惩罚我们”之类的话,可是有谁曾想到我们的母亲河也在饱受浑浊之苦,决堤之痛。我国江河断流的情况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比如汾河流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泽,有着茂密的森林、众多的湖泊,而如今,你看到的汾河是人类对汾河流域“人化”后的汾河。为了应对环境危机向人类发起的挑战,学术界特别是美学界作出了回应,环境美学就是在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提出的。西方以艾伦·卡尔松、阿诺德·柏林特为代表,中国学者陈往衡、薛富兴等将他们的思想传播到中国。

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它是研究环境的美学价值的学问,它既是整个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美学的分支学科。[1]环境美学以环境为研究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这与以往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是不同的,而且它要求我们在欣赏时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来欣赏,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品之类的孤立物。卡尔松自然审美欣赏的“环境模式”就是在反思西方传统审美模式——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它呼吁实现环境的真实价值,以科学认知主义为原则对环境本身进行客观的研究。柏林特的参与美学提倡人的感觉器官在自然审美欣赏时要积极参与。环境美学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问,而且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不仅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提出了环境审美的新方式,突显了环境的审美价值。要想正确、深入的理解环境美学,就得正确理解环境美学与以往美学的不同之处。

首先,环境美学将整个自然界纳入其研究领域,包括“人化自然界”和“非人化自然界”,扩大了美学的研究范围。“人化自然界”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如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美学界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自然的人化”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正确理解环境美学所说的自然界。早期实践美学派极力鼓吹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愈发达,生产力水平愈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愈强,因此,他们的主要观点“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实现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不仅认识了自然,还战胜甚至控制了自然,但是这样的战胜与控制并没有使人类获得解放,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与自然无休止的抗争中。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在这个对立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虽然人与自然在人类获得生存必须依靠自然这一前提下也能构成某种统一,但这种统一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人化自然界”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人类初民时期,人对自然是一无所知的,因为无知而畏惧,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越来越熟悉,在占有欲的支配下人类向自然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进攻,人类逐渐改变了自然的原貌,在这个看似和谐、符合人类要求的“人化自然界”背后,一股强大的反抗力量积蓄已久,正在寻找合适的突破口。“非人化自然界”是未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但如今人类的脚印遍布世界的各个地方,“非人化自然界”似乎只存在于理论上。

在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观点,洛克学派认为自然始终是外在于人,属于外部世界。[2]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互不相属的,当自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疾病时人类出于生存的本能就要想方设法的去战胜和征服自然,这就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敌对关系。另一种观点也即斯宾诺莎学派认为自然是具有包容性的,包含有意识的人类有机体与其他一切。[2]这种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符合当今我们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世界是一张网,人与自然就像这张网上的结点,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洛克学派认为自然与人是分开的,这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不相符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进行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同样,自然产生的任何变化也不断影响着人类。自然环境在其可以承受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人的摆布,但如果超出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它就转而对人类进行报复,这个时候它就成为了主动者,而人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此看来人类的主体性也只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性,人类一直宣称并引以为傲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报复面前一次又一次的遭到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是自由的,自由对人永远只是一种理想。[1]

实践告诉我们力是相对的,当人类在征服、掠夺自然的时候,自然也悄无声息的拿走了人类的东西,比如健康、生命。其实人在人化自然的同时人也在自然化,正是人的自然化延缓了人类灭亡的速度。人的自然化它不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脱离自然,而是倾向于人向自然的回归,是海德格尔“返乡”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然化不是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是在推进自然人化的过程中,注意自然生态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类社会更美好。

其次,环境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强调环境的宜人性,即打造宜居城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忽视了环境的审美价值,盲目追求其经济效益,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如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气污染,资源短缺等。这一切预示着人类处在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人类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批判。柏林特参与美学强调的积极参与要求人类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海德格尔“家园意识”告诉我们自然界就像人类的家一样,人惟有“在家”才能感受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活力,海德格尔所谓的“在家”是生命本真的存在,而生命本真的存在并不是依靠占有、征服来实现的,当人类面对自然顽强不屈的反抗时,感受到的不是“在家”的舒适感与自在感,而是一种“畏”的茫茫然不知其所在的“非在家”感。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将是人类始终为之奋斗的美好目标,也势必会成为人类应遵循的原则和信条。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宜居城市,而这一做法正是受到当下兴起的环境美学的影响。卡尔松在其人类环境美学时期对建筑的关注,让人们对人类环境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提出将人类环境视为“日常生活主要领域”,卡尔松提出的关于建筑的新观念,一种“建筑的生态学方法”[3]充分体现了打造宜居城市的核心。

再者,环境美学面临的核心的现实问题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一方面自然环境是社会进步的牺牲品,人类中心主义让人类肆无忌惮的掠夺自然,对于自然的报复不以为意,因为,人类是可以战胜自然的。人类一厢情愿的认为人可以单向的征服自然,自然的反抗就像阻止大象前进的蚂蚁一样,对大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如此世世代代以后地球就会成为人类的属地,人类获得了自由与权力,尘世就变成了天堂。当人类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时,自然这一客体被迫承受的力量也达到极致,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总是想超越一切,当人类面对自己时,这种超越自我的胜利感驱使人类忽略掉自然本身的承受能力,而不断增加自然身上的重量,这就像人用力压弹簧一样,一旦松开自然给出的力量将是人类的十倍,甚至是百倍。所以,现实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自由的快感,反而让人感觉到越来越不自由,甚至被囚禁于环境危机中,因为人类不能无视自然的反抗,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解决自然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样周而复始,人类总是奔走在制造问题——解决问题的道上,人类想要彻底结束这种局面就得从源头抓起,切忌先污染后治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恶化可以从早期人类对自然美的忽视找到原因。宏观来看,西方近现代美学与中国美学在很长时期里都将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这样一种认识让人们忽略了自然美,也就认识不到自然美的重要性,人类只顾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最大效益。人类不恰当的自然审美也导致了自然环境加速恶化,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将自然物从自然环境中割裂出来,割裂了自然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或者,孤立的从某些角度欣赏自然物,使得一些本应是保护自然物的行为反而成了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美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止步于此,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学科,它与我们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它正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成长壮大的。在环境美学的引导下,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政策的号召下,一些地区、城市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例如汾河流域近几年的治理成绩,汾河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壮观与豪放,很长一段时间的断流,到如今逐渐恢复汾河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这是人们思想上的一大进步,人们在征服自然与自然反抗人类的进程中懂得了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道理。虽然环境美学因为环境危机的迫切性和普遍性而兴起,并且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它却不会因为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而消失,因为环境美学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它冲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艺术哲学”,为近代美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美学更具生命的活力。

[1]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Z].1998 年成都举行的全国美学会议.

[2]阿诺德·柏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艾伦·卡尔松著,薛富兴译.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人化汾河自然界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汾河水韵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任正非:一个正在“人化”的神话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