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教材 贴近社会 贴近学生——邓小平理论教学回顾与探讨

2013-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小平主线笔者

王 滨

(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220)

早在90年代初,因从事干部培训的组织工作,笔者就已经开始接触到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并耳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新鲜词汇,凭借个人的阅历和思考,已隐约感觉到了这两大论断的价值——中国今后发展的理论支柱。这是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令人折服。自执教“邓论”课程以后,笔者开始较系统地领悟小平同志的思想,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讲授来播扬伟人的时代风采;展示伟人的政治胆识;分享中国的社会变革。

在“邓论”执教初期,笔者就在学生中作过对政治学科看法的采集,其结果虽令人有些失望,但却能使教师在解读教材,组织教学时有所“顾忌”。使高深的理论变成通俗的话题,把费解的奥义变成浅显的谈资,这是一种艺术。其价值在于学生能听(听得懂)、想听(有兴趣)、爱听(喜欢上)。尽管自我感觉在功力上还差强人意,但从未倦怠对教学“三贴近”的主观追求——贴近教材、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一、贴近教材,寻找主线

经过多年“邓论”的教学,笔者觉得,在尊重教材系统性的前提下,在教材解读和教学组织上,值得拿出来商榷和交流的是这样四个字——寻找主线。寻找主线可以说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创作,其目的是使教学更能彰显逻辑、脉络清晰。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依据“邓论”教材,理出若干条主线。例如:

一至三章的主线是“顺应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第一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第三章)都是这条主线的产物。

四至六章的主线是“坚持实事求是,认识社会主义”。党的思想路线(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六章)都在这条主线下展开。

七至十二章的主线是“秉承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战略(第七章)、改革开放(第八章)、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第九至十一章)、构建和谐社会(第十二章)都是这条主线的分支。

为了加深学生对上述主线的印记,思维连贯,思路通达,笔者在每条主线所涉及的章节讲授结束时,都有凸显主线、概括提炼的文字小结。例如:一至三章的小结是: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顺应时代变迁的产物,体现了一代伟人和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

2.邓小平对中国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创造性思路和系统理论,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集体则针对建设发展中必然和已经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创造性思路和系统理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运用,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贴近社会,充实论据

“邓论”教材是学科性教材,不是历史丛书。因篇幅所限,没有可能以大量的社会现实作为论据,也没有可能对大量的历史事件作出交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在讲授中深入浅出、收放自如。

例如: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违背之则遭受挫折和失败,遵偱之则赢得进步和成功。对此,战争年代里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和“论持久战“等著名论断;和平年代中“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社会的经历,这些正面的谋略与胜利和反面的错误与教训,都是胜于雄辩的历史事实,也是笔者在教学中时常运用的史料和论据。

再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说到成败,中国50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逢缝补补又三年”的家庭生计;60年代“四转一响”的衡量标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风扇、收音机);凭票消费的短缺经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奢望;与当今中国百姓的生活,形成天壤之别的鲜明对照,笔者之所以在引用这些例证时,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那是由于笔者有着新旧参半的生活阅历,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有着亲身经历,印象深刻;对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更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因此,笔者在调侃时,常戏称之为年龄优势。

三、贴近学生,解惑化难

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的年青人来说,大多数对小平同志这位历史伟人的认识是有限和不足的。笔者认为,既然学习他的理论,首先应该对小平同志有一种人格敬重。为此,笔者刻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设了第一个知识点——邓小平其人。战争年代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改革开放中的南巡视察;讲话的语言特点;曾倡导“猫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这样一个“打不倒的中国小个子”;他的智慧、他的胸怀、他的执着、他的风采、他的传奇……,笔者津津乐道,情不自禁,娓娓而谈。学生们常常是兴趣浓厚,聚精会神,有一点历史常识的学生参与着互动——增加这一内容的效果常常出乎笔者的始料。就是这个知识点,成了不少学生在学习心得中不约而同的谈论焦点——敬佩和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会有难点,对“邓论”而言,教学难点应该是指教材阐述不够详尽,教师讲授容易空洞,学生接受难于理解的内容。就职校(院)的学生层次而言,笔者更主张把过于学术、过于抽象、过于繁杂的内容称为教学难点。如何化解,笔者在始终作着这样的努力——把学术的东西通俗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繁杂的东西简明化。这“三化”,是对教师职业意识、水平、能力的考验。

而真正的难点,笔者感到,是来自于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却又欠缺足够的思辨能力,往往带着问题来向教师征询和讨教——就业现状和前景、腐败现象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拉大、房地产市场的失控、社会诚信危机、见义不为的事件、中日钓鱼岛争端、共产党的核心地位等等。对此,教师既要善于正面引导,又不能回避负面问题。这样一些问题的辩析和评论,对教师的哲思——思维深度、知识广度、逻辑力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小平主线笔者
老师,别走……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数字主线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放风筝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
中国石油最大LNG项目在小平故里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