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模式创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013-08-15毛惠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旅行社建构主义建构

毛惠媛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21世纪将是旅游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高潮会推动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对旅游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多门学科相关。当前很多院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仍然以“知识本位”模式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模式,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2]。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课程是在学生修完“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管理技能之后,来学习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旅行社设立程序、旅游产品开发及设计、旅游产品采购及市场营销、旅行社接待、计调、外联、投诉及保险等内容。其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从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掌握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的技能、标准和程序,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旅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即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旅游专业特点的角度看,目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的给学生讲授知识,坐在下面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老师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果极其沉闷,学生大多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一个个定论,要想取得高分,也只能死记硬背;教学过程只是把课程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概念、特点、意义,而在学生眼中,根本就不知为什么要背这些定义及特点。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名副其实”的负担。

2.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心依然是课堂和书本。老师们多注重理论讲授,很少给学生营造一个实践环境,学生们掌握的书本知识,大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机会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利于个人能力的发展。

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本门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考核为主要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更不能了解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掌握。

4.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应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教师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而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凸显出思维能力的薄弱。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机会都很少,即便实习后通过实习报告,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遇到问题时学生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技术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应用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胜任以后复杂多变的旅游工作。很多院校从旅游专业特点出发,重视实践教学,但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及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助性”课程来设置,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均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性及实践性教学往往成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之后的点缀。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其中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3]。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必须要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提供了可能。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应用较广,并且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唯独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已迫在眉睫。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旅游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旅游课堂教学的弊端。建构主义针对传统旅游教学观念和实践的弊端提出了很多新的设想,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许多新的解释,是为改革传统旅游教学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目前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4-6]。

1.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师应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逐步把问题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个支架范围内获取知识,然后再撤去支架。建构主义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笔者以“旅行社的设立”为例,运用支架式教学中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说明。教师应该引入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框架概念,例如,指出一个人想要外出旅游,需购买种种旅游服务,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解决行、游、食、住、娱、购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你要去找航空、铁道、车船、饭店、餐馆、景点、剧场等单位进行预订,其麻烦可想而知,就连长途电话费也支付不起。谁能把旅游者需要的多种服务集中起来向供应者进行预计,并一次性销售给旅游者,为他们提供极大的方便呢?同时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你如果想去不熟悉的远处旅游,什么是较好的办法?”此时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找中介机构——旅行社。”这就是搭脚手架。之后告诉学生们一些与旅行社有关的活动,让他们想象有关的情景。之后进入独立探索阶段。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旅行社如何解决目的地的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至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接下来进入协作学习阶段,可以通过小组按班级每五六人为1组,以讨论、辩论等方式掌握旅行社的一般组织机构和分工,掌握旅行社设立的条件和流程。最后由教师详细讲授这部分内容,进行效果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必须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亲自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

以“旅游线路设计”为例,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大致在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左右,可以结合旅行社行业的现状。笔者发现,近年来旅游线路是五花八门的。怎样的线路能够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旅游专业知识,为自己熟悉的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线路。在各个小组组长带领下把任务明确分工,从交通到住宿,从用餐地点到特色菜,以至浏览地点的选择,都要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完成具体安排。经过讨论和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修正,最终完成完整的线路设计方案。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以不拘一格的方式进入学习,教师可以任选话题作为整个课堂的导入部分,如“在旅游中常常发生的旅游事故有哪些?”学生们会很积极地参与进来,说出许多旅游事故,教师可以随机地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游客财物丢失的旅游事故处理”。教师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情景:出现旅游事故“游客财物丢失”。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学习阶段自己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游客财物丢失应该如何处理进行思维发展训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评价出学习效果好的一组。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建构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1] 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80.

[2] 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8-23.

[3] 秦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以《旅游美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下半月,2012(11):172-173.

[4] Slavin R E.Education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Massachusetts:Needham Height,1994:82-90.

[5] 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 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66-78.

[6] Jonassen D,Davidson M,Collins M,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9(2):7-26.

猜你喜欢

旅行社建构主义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旅行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