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及教育引导对策

2013-08-15徐益亮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徐益亮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为特点的当代大学生尤为突出。正确引导和帮助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逐渐生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道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问题。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研究和分析大学生道德状况,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予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以客观考量和理性认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不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利轻义的义利观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以义与利的对立为认识论前提,把义利关系理解为社会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义利观也就是关于社会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1]义与利的道德观念,归根结底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支配和影响的。因此,经济关系的变革势必引起人们义利观的变化。

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生的义利观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与传统重义轻利截然相反的一面,走向重利轻义的极端。主要表现为: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割裂开来,把获取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物质利益需要作为诸需要中的主导性需要;割裂利益的获得与获得利益手段之间的关系,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部分大学生主张不管好人坏人,能挣到钱就是能人,将赚钱的多寡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推崇“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导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倾向和诚信缺失等现象。有的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道德的约束和谴责铤而走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重个人轻集体的个人观

几千年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使得中国人形成了“自卑、自轻,自贱”的心理和重集体轻个人的道德。当前,在大学生的个人观中,表现出了以重视个人轻视集体的个人观取代原有的重集体轻个人的个人观且日益极端化的不良趋向。这种趋向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形成科学个人观的主要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独立”和“自主意识”的觉醒,当代大学生的个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生了一场因《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题为《人生之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而引发的关于个人观的大讨论。重集体轻个人的个人观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至今日,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上,表现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自私自利的道德观念仍没有完全失去生长的机会和土壤。对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的重视,对个人的成就与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于集体和社会,在个人利益面前,集体和社会利益日益沦为个人的附庸。另外,随着各种西方思潮的传入,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以“反中心”“反权威”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把个人推崇到极致,对集体、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不以为然。由于缺乏全面的认知和及时正确的引导,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不良因素仍在滋生蔓延。

3.功利主义的爱情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解放,追求爱情、获得爱情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社会里,爱情和性一直作为隐讳的词语和“禁区”为人们所回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爱情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大学生开始大胆追逐爱情,不再在“谈性色变”、刻板遵守所谓“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标准。与此同时,由于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爱情观出现了例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错误倾向。爱情的工具化、商品化、物质化趋势令人担忧。伴随着爱情观的转变,性的神秘感、尊严感也逐渐被打破,性的专一性被淡化。在肯定性解放进步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对性专一意识的淡化必然导致性成为一种为人们随机可求的,甚至是可以用金钱交换的东西。而性的商品化、随意性又势必给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造成性的堕落和爱情观的扭曲。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随便玩玩”“快乐至上”的爱情态度,以追求性满足作为谈恋爱的最终目的,不负责任等现象。堕落的性观念和扭曲的爱情观,已成为阻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不良道德的成因剖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因素。下面拟就主、客观及主要方面做简要分析。

1.主观原因

(1)大学生道德修养意识淡薄。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重视道德品质的锤炼、加强内在的德性的修养历来被人们视为人生在世的首要必修课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十分重内在修养,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发性、自省性,认为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要由内而外,只有在思想上予“修德”以足够的重视才会“吾日三省吾身”,形成美好的道德。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德”为“重利”所代替,“求德”被“求利”所淹埋,受功利主义不良风气的熏染,当代大学生既缺乏加强道德修养的客观氛围,又没有提升自我道德的内在需求,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往往只停留在课堂的宣讲上,存在于上传下达的文件里。

(2)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疏于自律。列宁说,“不愿意明白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2],没有自律精神和自律意识的人也不会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是受到“全方位的呵护”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为随意性、自我性。而道德约束力往往来自外在的标准、既定的规范、来自权威的惩罚,而不是内在的标准、自我的规范、良心的惩罚。道德规范未能转化成为他们内心的约束力,因此,缺乏自律能力的大学生在突然失去外在压力时,立刻就会暴露出缺乏道德修养的一面。

2.客观原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当前中国正处于不断变革和转型的历史时期,新旧体制转轨,法制不够健全,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道德伦理观念和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各国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广泛运用,猛烈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社会变迁带来的无序和混乱,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及道德行为的选择。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活动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分的经济渴求必然导致拜金主义、唯“物”主义的产生,而这种不良效应正迅速地从市场向大学校园蔓延,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大学生心理、生理尚不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来自社会转型和变革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影响,进而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出现缺乏理想信念,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现象;道德观念上,导致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集体主义精神削弱,追求个人权利最大化,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3)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系统运作过程。优化完善道德品质,并不是通过简单地灌输理论或理论学习就能实现的。“道德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个修养问题。不是有了知识,就一定有道德;甚至不是有了对道德的知识,就有道德。”[4]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心理的疏导和道德行为的锻炼是目前学校德育的主要诟病。仅局限于课堂干瘪地说教,严重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高谈阔论的道德教育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不了学生的道德共鸣。另外,应试教育体制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不力,对像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校园不良风气的放纵,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美好道德的形成。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基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及原因的分析,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以下教育引导对策:

1.树立道德教育新观念

与主体性教育相比,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总体上仍偏向于一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动力,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育者必须激发和挖掘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脱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方式无法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呈无孔不入的态势,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道德的多元化冲击着旧的道德教育观念。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道德教育必须要完成从传统的被动“防范型德育观”到现代的主动“发展型德育观”;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的转变[5]。针对多元道德观念,要善于抓住热点、难点、疑点、敏感点和共鸣点,适时地展开“思想大讨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辨别、主动选择,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就不同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教育者既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坚定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批判和全面而合理地解释说明,又要结合社会现实、受教育者的处境和身心发展特点,为青年大学生解疑答惑,促使他们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

2.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道德教育依靠外在的压力和约束予受教育者以的道德的灌输和影响,以达到社会之“道”转化为个人之“德”。相比之下,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形式,依靠的是自觉地意识态度和“反观其身”的思维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教育所要传递的一切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才能将社会之“道”内化为个人之“德”,发挥社会道德的应有功能。

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6]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需要长期地自我打磨、自我修剪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尊重和把握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7];既要在知性的意义上掌握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又要他们培养丰富而稳定的道德情感,树立坚定的道德意志,更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澄清、自我调适和自我反思。对于生活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工农群众,身体力行,增加道德经验的积累,磨练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隐性资源,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的塑造,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走向。

为此,教育管理者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给予学生以道德关怀,“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8]。校园文化环境要以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感染人,以谦逊好学、团结友善、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环境和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精神氛围熏陶人;还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社会调查和各类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此外,还必须树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意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1] 钱广荣.中国伦理学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56-157.

[2] 列宁.致列·波·加米诺夫[M]∥列宁文稿: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19.

[3]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4] 彭峰.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49.

[5] 江传彬.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教育对策探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139-141.

[6] 毛泽东.吴玉章寿辰祝词[M]∥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262.

[7] 李庆杨,刘晓鸥.大学生理性爱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4-87.

[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