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缺省角度看《围城》的翻译
2013-08-15杜红莎
杜红莎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围城》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的青睐。这部小说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等中国本土文化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特色。然而,如何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跨越文化差异、了解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以及中国文化,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从文化缺省和补偿的角度来研究该篇小说的英译策略。
二、文化缺省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同时又传播文化。萨皮尔(Sapire)曾这样解释语言对文化的重要性:“人类并不仅仅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生活在一个社会活动的世界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已经成为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表达工具的特定的语言……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的。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是能够代表同一个社会的……”反过来说,语言又受文化影响,由文化塑造。从广义上来讲,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表征,包含了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刘瑞清,1989)。同一个语言群体内的成员拥有同样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文化问题如文化假设、文化建构、信念和思想观念等等有着同样的心理准备和趋势。因此,同一语言社区成员所共享的这些“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在交流中经常被省略,这些“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对于其他语言文化社区的成员来说就是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交流的误解和失败,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解码过程,更是一个包含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复杂过程。这使得译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也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但要向目标语读者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义内容,还要传达出文化内涵。
以《围城》中“辛楣一肚子的酒,几乎全成酸醋”这句话的翻译为例。这句话被翻译为“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但是英语国家的读者会产生困惑——醋和嫉妒有什么关系?在中国文化当中,醋是表达嫉妒的一种方式、是它的一种象征,但是英语当中并无此类的联想。也就是说,这种中国的文化预设在英语当中是缺失的。那么译者需要做的就是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传递给英语读者,使他们在看到这句话后产生与中国读者相同的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比之直译,在英语当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更能为英语国家读者接受,产生预期的读者反应,达到的效果更好。火与酒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二者均可以使人身体感到发热,因此孙艺风将该句翻译为“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d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孙艺风,1995)。他这样翻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英语中将嫉妒比作燃烧的烈火是有迹可循的。十八世纪的爱尔兰哲学家Edmund Burke曾将嫉妒比作燃烧的烈火—“That fire of jealousy eternally and chastely burning”。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像这样由意义真空带来的理解和欣赏困难并不鲜见。再举一例。“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被译为“though ‘the 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 still, the‘broken mirror was made round again.’Shen-ming’s future marriage will certainly be full of vicissitudes. It should be worth watching.”从字面意义上看,“the 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等同于“马前泼水”,然而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此处“马前泼水”蕴含的意义。“马前泼水”这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朱买臣有满腹才学,却未得到到功名,只得以打柴为生。他坚持好学,经常边走边背诵书本。他的妻子以此为耻辱,夫妻经常吵闹。一天,大雪纷飞,朱买臣无法砍柴,刚进家门就遭到妻子的无情奚落和恶毒咒骂,并坚决索要休书。后来朱买臣考学当上太守,他的前妻要求复婚,他将水泼在马前,并跟她说如果她收回这些水就复婚。所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来说,这个词背后的故事成为他们在理解上的障碍。“破镜重圆”亦如此。如若将其直译为“the broken mirror”,那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其象征意义。
三、翻译方法
一个翻译的文本与原文相比,在内容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缺失,而译者所能做的就是使这种缺失最小化。本文将讨论《围城》的翻译当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对文化缺失进行了补偿,使外国读者产生相同的读者反应。
(一)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作为零翻译方法中的一种,音译常常用来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文化负载词以及某些源于创新词等等。它能够保持源语的风味,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某一事物的特征。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系统化的音译就是一种语言书写系统对另一种的逐字的映射。它试图建立一种精确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此来使读者能够重构音译之前的词语的拼写形式。理想的情况下,反向音译是有可能的。但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外国读者对于音译词,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见词明义。所以《围城》的翻译中运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适当地做了一些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言外之意。
(1)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 equivalent to the“san-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三伏”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选择了音译的方法,之后再辅以注解—“一年当中最热的天”,这就使得读者理解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含义。下面是音译加注释的例子。
(2) “过奖,过奖!”方鸿渐本想说辛楣昨天早退,今天迟到,是学衙门里的官派。
“Thank you, thank you.” Fang Hung-chien had thought of saying that Hsin-mei’s early departure and late arrival must be in the bureaucratic tradition of ayamenmandarin.
Annotation: A yamen is a magistrate’s office or a civil court, and a mandarin in premodern time wielded enormous power and came and went as he pleased.
(二)直译加注释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译文仍采用原文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和语序不做调整或不做大的调整。直译的目的在于“保留源语文本的情感和风格”(刘重德,1991: 48),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但是直译也有其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典故或借喻的翻译。此时,仅仅用直译这一种方法会让外国读者觉得不知所云,从而导致信息或情感传递的失败。因此,在翻译的同时加上注释能使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于原文,补偿了这部分的文化缺省。这样,外国读者能够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源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1)迩来触绪善感,欢寡愁殷,怀抱剧有秋气。
I have of late been very restless and fitful,experiencing little joy and much grief.A fleeing of “autumn melancholy”has suddenly possessed me…
Annotation: literally, to lament the autumn- regret the passing of the summer life.
(2)辛楣出路很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而他却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
He can either work for the government or run the newspaper, but instead he’s going tosit on a cold bench. I feel sorry for him.
Annotation: be neglected or ignored.
(3)跟着两个朋友来了,都是张先生的结义弟兄。
Two guests arrived next, both of whom were Mr. Chang’ssworn brothers.
Annotation: Most intimate friends.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knight-errant, those who are sworn brothers pledge loyalty and dedication to one another. Naturally, not all those who claim to be sworn brothers actually live up to these ideals.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情节。这部小说在中国非常有名,这一故事更是老少皆知。它述说了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桃园三结义用来形容兄弟义气和忠诚。对于不了解这一典故的英语读者来说,译者所加的注释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背景,使他们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意译加注释
所谓意译法,就是在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不去过度揣摩细节,使翻译流畅自然。意译不必注重原文的形式,但是意译并不等于随意地删除或添加内容,翻译时必须仔细考虑原文,掌握原文的重点,呈献给读者原文的风貌。当目标语中没有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时候,这种翻译方法常常被用到。《围城》中许多表达是汉语所特有的,是依托中国文化而产生和存在的,采用意译法以及意译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避免歧义,较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1) 为梨园子弟,身为丈夫而对镜顾影,为世所贱。
That sort of thing is foractorsonly. A real mangazes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will only be scorned by society.
梨园原本是唐朝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木园,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唐玄宗时期,玄宗自作新曲名曰“道调法曲”,曾选伶人三百人在禁院梨园中歌舞。渐渐地,梨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发展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后世因此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actors”,基本传达了“梨园子弟”的意思,但是以作者拙见,若使该词更为具体,如译为“Chinese opera actors”,是否更为精确?另外,“对镜顾影”的翻译并未能传其“神”。“对镜孤影”出自晋朝陆机的《赴洛道中作》:“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它用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直译该词无法使英语读者产生汉语读者在看到原文本后所产生的反应,即传情达意的效果并未达到。
(2) 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黑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再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
In London, for instance, a man who wore such an overcoat but did not own a private casr,unless he looked like a Jewish usurer or a Negro boxer, would be suspected of being a circus performer, or elsea pimpwho ran a brothel.
以上是直意译的例子。当采取意译法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涵义时,译者又加上了注释作进一步的说明。
(1)方鸿渐好不容易打发他们走了,还为蓝眼镜的报纸写“为民喉舌”、照相机的报纸写“直 笔谠论”两句赠言。
Fang Hung-chen finally managed to send them on their way, though not before he had written two inscriptions:“the Mouthpiece of the People,”for Blue Glasses’ newspaper, and“The Mirror of Truth,”for Camera’s newspaper.
Annotation: (1) literally, “the throat and tongue of the people.” Metaphorically, the expression refers to a newspaper that represents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2)Literally, “a straight pen counsels.” A conventional phrase used to describe a newspaper.
(2)只可惜这些事实虽然有趣,演讲时用不着它们,该另抱佛脚。
Such a pity that while these items of information were all very interesting, they could not be used in the lecture. He would have toread something else.
Annotation: Literally, “clasp the feet of Buddha.” The idiom means that when someone gets into trouble through lack of due preparation,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 critical moment.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翻译方法,译者还采取了替代法和增词法。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旨在跨越文化障碍,填补文化缺省,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解码-编码的过程,更是一种涉及两种文化的活动。它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译者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作者进行沟通。译者对源语所反映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决定这一沟通的结果;而另一方面,译者也应与目标读者进行“沟通”,即译者需对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然后预测翻译活动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文化缺陷,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补偿。一个好的译者能够将文化缺陷的影响降到最低,从创造出能够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反应的翻译文本。《围城》的翻译达到了这一效果,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跨越了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陷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作品。
[1]Ch’ien Chung-shu.Fortress Besieged[M]. Trans.By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 Mao.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1979.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Stefani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3.
[3]Mona Baker.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Routledge,2001.
[5]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Pergamon Press Ltd, 1982.
[6]邓炎昌,刘瑞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7]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48.
[8]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9]乐金生.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18-20.
[10]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外语研究,2004(6):68-70+77.
[11]陈胜利.《围城》翻译的文化因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4):56-59.
[12]王卫强.评析《围城》翻译中的文化诠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