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3-08-15刘艳丽张玉梅
刘艳丽,张玉梅
(河北工程大学 科信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主动学习中提升全面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中对研究性教学给与了肯定。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构建了“三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经过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异同
(一)传统教学在信息的交流方面是单向性的,而研究性教学是多向的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考核学生的方法主要是考试。通过考试来检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而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变通能力。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多维、多渠道、多向的信息的交流,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外,学生还可以从第三方(其他书籍、数据库等)获取信息。
(二)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滞后性,而研究性教学则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教材具有信息的滞后性、过时性,在利用教材向学生讲授时,学科可能已经有新的发展。研究型教学则不然,其强调信息的实时性,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己追逐最新的发展,从而提升其视界。
(三)二者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居于次要地位。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将学生作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传授者,主体是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和谐了使得学生不再感觉课堂难熬。
二、目前在高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一般性地方高校在管理上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不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我国高校由于是事业单位,教师工资、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经费、学校的正常周转所需资金都要由财政拨款来实现。在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下高校的存在的问题也趋向同质化:管理粗放、教学模式陈旧、教材不论专业只要是同一门课就采用同一本教材、重学生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研究性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环节来进行验证、研究,这对高校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型教学在高校的展开。
(二)研究性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要承担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而在在研究性教学中,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主导者、决策者”向“引导者、推动者“转变。教师要对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要从研究性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实践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研究型教学的评价体系。另外,随着学生研究程度的深入,教师也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这对教师而言需要具备以下素质: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广、能够及时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课堂的控制力要强、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强。这些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对大多数及教师而言是一项很重的任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成为研究型教学顺利开展难点。
(三)高校学生角色转变和思维变换是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研究性教学主体之一,学生也应该从“知识的单向接受者”向“研究者、探索者”转变,要从台下走向台上,从幕后走向前台。学生要将研究性的学构建在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要丢掉对老师的依赖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思维上、在心理上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进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所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够发挥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但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历经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一直是在保姆式的关怀下成长,在对老师的绝对服从下学习。加之我国独特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少了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课堂氛围要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多主角”
在研究性教学中课堂作为实施的主阵地,但现在在大学内课堂基本上是“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学生在下面默默地记”。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性教学无疑是要失败。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对等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地介入课堂教学环节。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性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将之从消极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式的学习;而研究性的学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进行研究型的教,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两节课,而是要向课堂外延伸,使课外课堂成为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的第二课堂。
(五)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阻碍研究性教学开展的难点
现有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具有“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而研究性教学重视在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最终的结果倒在其次。所以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具有根本性的冲突,如若现有评价体系不改变也将阻碍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三、研究性教学实施途径
(一)思维、理念转变是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全新变革,更是对高校自上而下的一种思想洗礼。需要学校管理层、教学基层部门、教师、学生、教辅单位及人员均须改变思维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高校管理层应从教学仅仅具有教学功能的传统理念转变为教学=学术的现代教学思想。学校管理层如果意识到研究性教学在学校建设、教师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就会在学生培养、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进行重新制定。高校管理层思维转变成功与否对研究性教学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在研究性教学担负着重要作用的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教师已经适应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因此对教师而言不亚于刚入行之时,要承担的工作量和压力很大。如何将教师这种压力转换为动力,需要学校管理层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进而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二)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教学首要是引导学生能在学习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样就将“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通过主动的学习并基于“三位一体”的平台,使学生的口、脑、手都得到了锻炼。对学生而言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更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体会,更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将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教师合理引导”进行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以学术兴趣小组或者类似形式来组织研究性活动,遇到问题后首先由小组进行研讨,在讨论中逐渐抽丝剥茧,将问题进行解决,如若还是未能打开思路,教师可适时介入,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在上次教学结束之前对下次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制定指定一些下次要讨论的问题。在下次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应通过教师的给定的问题来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进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所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模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同时也是研究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三)发展三位一体模式
研究性教学需要载体与平台,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则是很好的选择。以科研为载体,以教学为延伸,以实践为验证。在此三位一体的模式当中,教师研究型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研究性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入地理解,又通过实践进行验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四)建立新的学生评价系统
在高校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检验主要是通过考试进行,通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效果,但却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重新建立学生的评价系统。新的评价系统要建立在明确、科学的目标之上,目标确定后在建立评定方式。
对研究性教学而言学生最终的结果只占到评价系统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更大的权重在日常学习态度、研究性课题的资料搜集、探讨、对知识的拓展能力,因此新评价系统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价。
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保持结果的客观、公正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引导学生不要重视最终的结果,同时教师应将其作为激励手段,用于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2.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可以组成“教师(0.6)+学生评议小组(0.4)”,通过对权重系数的分配可以在较大程度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最终的考核形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答辩式、论文式、试卷、专题报告等。但题目或者考核内容要保密,以保证公平。
[1]刘素明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92
[2]沈云林.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4(5):14-18
[3]许卓明德.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69-72
[4]王建惠.探究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3):56-58
[5]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