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找寻越迷失——《他是否还活在人间》中生命意义的拉康式解读

2013-08-15李天娇李秋宇

关键词:拉康米勒镜像

李天娇,李秋宇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幽默感十足,却也深刻反映人生百态,令人深省。短篇小说在中国广受欢迎。《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讲述的是以著名的绘画大师米勒年轻时成名的故事。米勒年轻时候和其他三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一起生活、画画,但是因为穷困潦倒,他们不得已想出以一人假死的主意摆脱贫困。他们抓住有才华画家一般在死后作品才会得到世人赞誉这样一条普遍的规律,成功实施了他们的计划。米勒假死并“死”后在其他三人的宣传下成名,从此过着富裕但是阴郁的隐姓埋名的生活。国内外对马克吐温的评论并不少,视角也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他是活着还是死了》却并没有多少评说。马克吐温在该篇小说中明确以一只死去的小鸟警示人们,不管对于艺术家还是生活的人和事物,我们不应该在存在时无视,而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来珍惜。但是马克吐温的智慧并非只在于表面的故事意义本身,米勒活着的时候,面对着的是人生的困境,“死”了之后,依旧仍在困境之中。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去解析米勒生命的困境,马克吐温在故事背后所传达的的人生智慧以及对社会的深层解读更加清晰了。

一、困境一:是继续活还是死去

“我写作短篇小说时从来不儿戏,而我写成的短篇小说却是雀跃的。因为在我的这一代人中,我是该死的聪慧,而也是非常非常的深思的。”[1]马克吐温这样评价自己的短篇小说。在小说中,年轻画家们面对的第一生命困境,是选择生还是死?如果选择生,那么必定要假装死去,用自己的画炒作,从此以后,消失在人们的公众视线中,独自苟活着。而选择死,便是活活饿死,又或者,是在艺术领域没有任何的名望而郁郁而死。在一开始,几位年轻的作家相遇时,他们是那么快活,因为年轻与对艺术的热爱,“那股快活劲儿简直就像那股指着劲头一样热切。”[2]他们四个人成为了“忠实可靠、相互疼爱。永不分离的朋友。”[2]可是贫困却把他们逼上了绝路,作品堆积成山,而整个村子已经不愿意再给他们赊一分钱的账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境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连谈论到卷心菜,都“简直叫我直流口水”。生活是多么的讽刺。他们的画作极具艺术造诣,但是却无法以此为生计。

拉康的指出,镜像理论中自我是依赖于他者的。孩子成熟并走进社会,他者的形象会加入社会以及语言的框架,并形成孩子的形象。[3]作为一名艺术家,成名并非是一种虚荣,也并非是为了获取财富。一名艺术家想要被社会所关注,那意味着自己的画作得到社会的认可,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生存不下去,只有饿死的情况下。其中一名年轻的画家卡尔提出了走出困境的提议,那就是一人隐姓埋名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而其他人宣传那个人的死讯以及画作,那么他们一定会“发财”的,因为他总结出了这是人类社会的一项事实。“每个无名的、被世人所轻视的艺术家在他死后总会被人赏识,而且一定要等他死后才行,那时他的画作也就身价百倍了。”生物对外在于自身的形象能以一种类似想象的形式加以占有[4]。在已经被贫困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时,他们欣喜的接受了这个计划,并且开始忙活了起来。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便是继续活下去。那么活下去之后,又可以得到什么。

二、困境二:如何死去而又活着

处于镜像阶段的自我,它的任务就是保持一种完整、一致的虚假外表[4]。计划开始展开了,米勒是抽中要“死去”的人,其余三个人都开始纷纷为宣传做准备,而米勒开始大量的作画。一些作品似乎在表面上与社会的主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故事却真实的反应了社会现实和社会的实质[5]。他们如何让一个毫无名气的小画家,变成一个身价百倍的大画家呢?马克吐温描绘的第一个计划中发生的事件是一名别墅的主人,史密斯在他面前取出米勒的作品,并且以米勒是一位无人不知的名画家的语气和别墅主人展开了对话。当别墅主人并不知道米勒的名望时,“他好像犯了什么罪似的,显得局促不安,缄默不语。”[2]可是最后他马上又作出反应说“怎么会认不出来!嗨,的确是米勒的嘛。”[2]为什么这名别墅主人会如此简单便落入史密斯的陷阱?作为一名有钱人,对艺术的追逐和收藏被视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这样的社会风气让史密斯轻松把画买了“八百法郎”。而起初这幅画差点被米勒换了一个猪排。而自此之后他每天只卖米勒的一副画,卖了之后还告诉买主,他十分的不应该卖掉画作,并且米勒很快就死了。所有的买主都又希望借助这些画作提高自己的名望,因为不惜重金一次一次的上了史密斯的当。

通过和各地的报刊记者造势,他们顺利的米勒的消息散布了出去,“差不多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美国和世界各地”[2]也都报道过米勒的消息了。卡尔还将《晚钟》卖了两千两百法郎。一切就绪,他们安排了十天后的葬礼。葬礼是盛况空前的,“轰动了全球,新旧世界的知名人士均前来参加,大家都表示哀悼。”就这样,所有的计划都成功,那么这些人为什么都成功的遭骗了呢?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人进入社会之后,并以社会为镜子,想要努力使得自己成为镜子中的样子,也就是说社会的认可和评判让他们按照那个样子塑造自我。即使大家都不知道米勒这样一个人,但是他们的计划使得大家都被别人误以为自己应该是知道米勒的。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画家,谁会说出自己是不认识的惹他人耻笑呢。

三、困境三:活着却也死了

故事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对于众人来说,或许便是人生之中一曲小小的插曲。米勒的余生便只能隐姓埋名的度过。米勒成为了富人,其余的三位画家也过得十分富足。米勒生活的地方可以享受到“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耀眼的、蔚蓝色的大海。”可是这里却不常见“阔绰的富人”。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故事的结尾。自从成功成名以后,虽然米勒获取了名望和财富,但是不得不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独自生活在这孤独的岛屿之中。偶尔会有朋友来探访,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慰藉心中的痛苦和伤悲。成为富翁的“去世”画家虽然实现了发财梦,可他的内心世界和时下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突,造成了终生的心里不平衡——当一个人连生死的选择都有他人决定时,他已无法证明自己真正的存在,更无法思考存在的价值了,只能在孤独忧郁中耗尽自己的一生[6]。

社会中每一个存活的人,都是以社会为其一面镜子,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存目标,都在以这社会为镜子的对象身上也就是期望的自我中想要得以实现。米勒之“死”,虽然他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并再也不被人知晓。即使是“名画家米勒”这样的名声也不是属于他的,是属于那个已经死去的米勒,被埋葬于棺木之中。对于活着的米勒来说,他的人生的镜子已经被打碎了,没有了参照,没有了人生目标和期许,他的生命变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个时候,他活着,也却也已经死了。成名后的米勒,已经拥有巨大的财富,这些都是当时牺牲了自己在公众面前的曝光而换来的,现如今,他也别无选择,即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走出困境。因为期满世人才换来了现在的生活,如果揭穿真相,那么自己和名誉和三位朋友的生活将全部毁灭。继续活着,却又生不如死,却又不能一死了之了结一切,因为一切都是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才得以换来的。生命的意义,再也无从把握。

四、结语

马克吐温的作品对资本主义时期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反应,他的幽默讽刺让读者在读完故事之后都惊叹于他的智慧,也严肃认真的思考其所隐含的意义。他创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米勒“影射了一类人”[6],其他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镜子下,每一个人都有着自我的病态形象。似乎一切人都与成名有关,却又没有人真正从中获取到了幸福与快乐。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我们从社会中塑造自我,而我们的自我的追逐,却是没有止境的,因为缺失,所以一直要变成更完整的自我。那么这样的寻求最终会有结果么?而生命的意义是否可以再寻求中实现呢?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1]Messent,Peter B.The short Works of Mark Twain:A Critical Study[M].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1.

[2]Mark Twain.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hanghai Sanxian Press.2010.

[3]Webster,Richard.The cult of Lacan:Freud,Lacan and the mirror stage[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黄然译.拉康[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3.

[5]许汝祉.《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J].译林,1980,(1):35-37.Mark Twain.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hanghai Sanxian Press.2010.

[6]何昌邑,区林.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6):154-157.

猜你喜欢

拉康米勒镜像
镜像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镜像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为什么接电话
镜像
为什么接电话
解读米勒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