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2013-11-30胡天娇甄翠敏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化电动汽车

胡天娇,甄翠敏

(河北联合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节能与环保的大背景下,我国对电动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于20 世纪末期开始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近几年国内对该产业的支持政策和研究也逐步增多,以下分别介绍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情况。

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综述

我国自2001年电动汽车专项规划组成立起,开始对电动汽车进行研发。如下表(表1),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以整车产品为载体,以动力系统为核心,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建立,构筑起“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研发体系,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众多研发成果成批出现,已经有20多家企业、100 多款电动汽车通过国家审核,登陆准予上市销售的公告,初步形成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产业化体系。

表1 我国相关政策措施

续表1

从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看,中国在政策体系上不断完善,但目前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不足以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推广应用,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众多。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各项技术应用指标综合起来总体上较好,应该优先推广应用实现市场化。纯电动汽车在整车技术上国内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因其成本高、配套设施投入较大,目前的发展重点在研发和攻克核心技术和降低成本上;作为未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首选,燃料电池汽车应重点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争取重大技术突破,争取赶超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水平[1]。

二、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一)关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析

李光(2011)[2]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因素,进而提出技术成熟度和国家政策是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郭孔辉(2011)通过研究我国电动汽车特点及发展中的现象,提出在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下要回归市场引导实现产业化。李东卫(2011)认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需要是要突破核心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并要强化政策扶及金融信贷支持。王秀杰等(2012)[3]系统的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中的政策、技术研发、成本、标准、基础设施等问题,并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消费者、媒体及全社会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

(二)关于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评价

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显示,专门研究电动汽车产业的较少。其中方晓波(2011)[4]探讨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分散、政策不配套、充电设施缺乏投资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联合组建研发公司、开发共性技术、实施不对称管制措施、培育消费者、打破垄断、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充电网络建设等对策建议。唐浩(2011)从电动汽车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针对创新过程的难点如动力电池技术、电磁、与传统车的结合、碰撞安全及标准建立进行分析,提出树立创新观念、明确创新行为、识别创新结果的创新体系以及从专业化角度阐述技术创新路线和方法。陈立新(2013)[5]对近几年电动汽车领域专利申请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年均增长率达35%,但集中在少数发达省市,仍存在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弱、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

(三)关于其他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分析

检索相关文献中有一部分研究是针对我国传统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可以参考借鉴。在传统汽车研究领域上,陆凤莲(2007)[6]通过技术创新理论和计量模型分析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历程、模式、绩效、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投入,实施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相结合的战略,鼓励合作研发模式等建议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梁丽君(2009)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状,建立评价技术创新体系分析汽车产业的资源投入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及支撑能力,最后得出从建立研发中心、实行财税政策、人才策略及合作策略等方面提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李恩平等(2012)[7]构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较少,核心技术缺乏,必须完善市场环境,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民企的投入,引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等。陈朝晖(2012)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已成为决定汽车产业持续升级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能源产业及高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史历仙(2009)通过对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实证分析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投入因素,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及政府部门要完善政策法律,做好技术创新的审批、协调、监督工作等建议。王静(2010)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性地提出有关研发投入、人力、技术中心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改善措施。姜霄(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四)关于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分析

苏素(2012)[8]通过探讨项目组织、研发基地、产业技术联盟、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组织特性和组织运作机制,发现不同共性技术需要对应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并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运作机制和政府作用。殷群(2012)分析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联合攻关,有利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优化升级,部分联盟已取得明显成效。雍兰利,张佳红等(2013)[9]论述了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的广泛实践,进行模式归纳,提出了国际、国内和国家间政府合作战略联盟模式,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联盟研发提供参考。

三、研究总结

根据中国知网专业检索关键词、主题等方式显示,截至目前,搜索的有关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有2375 篇,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1754篇,研究产业的有382 篇。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于20 世纪末期开始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近几年国内对该产业的研究逐步增多。但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属于新兴领域,从电动汽车相关文献分析看出,研究重点偏向于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如仿真技术、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等。其中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关注度还不算高,对整体上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较少。

另一方面,从电动汽车产业相关文献看,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技术突破、政策措施、基础设施、示范运营等是影响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最大障碍。相关文章介绍分析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专利分析,为研究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分析基础。

从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联盟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得出,针对尚未突破的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联盟来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可以降低风险,扩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来源,以提升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汽车产业、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等其它产业的相关研究中得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多数通过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或构建模型来进行研究,这为以后深入分析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研究方法。

总体而言,对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还需要继续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在提升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1]曾志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研究[D].公路与汽运.2012(9):5-9.

[2]李光.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王秀杰,陈轶嵩,徐建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9-35..

[4]方晓波.论互补资产与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J].企业经济,2011(8):94-99..

[5]陈立新.中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64-168..

[6]陆凤莲.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D].复旦大学,2007..

[7]李恩平,贾冀,窦水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38-42..

[8]苏素,肖阿妮.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R&D 合作组织研究—以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55-59..

[9]雍兰利,张佳,红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9-35..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产业化电动汽车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电动汽车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